康复干预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应用效果评价

2022-07-14 09:30丘丽华林生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上腹下腹产后

丘丽华 林生英

对于腹直肌分离而言,主要指于腹白线位置,患者腹部两侧腹直肌呈现出分开现象,并且分开距离>2 cm[1]。对于产妇在产后6 周,存在较高几率表现出腹直肌分离现象[2]。在产后6 个月内,部分产妇可以自行恢复,但是如果呈现出过大腹直肌分离距离,则无法自行恢复。腹直肌分离出现,会使患者呈现出腰部疼痛以及腹部形体改变现象,更为严重会表现出疝气以及脏器移位现象[3]。对于此类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具有显著意义。期间采用有效方式给予干预配合,对于康复效果以及预后水平提升,表现出显著价值[4]。本研究选取2018 年1 月1 日~2020 年12 月31 日收治的90 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进行干预研究,随机分为常规干预组和康复干预组,旨在探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给予康复干预后的临床效果,为提高患者康复效果以及预后水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1 日~2020 年12 月31 日本院收治的90 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干预组和康复干预组,各45 例。纳入标准:均属于单胎足月阴道分娩;患者盆底肌力在3 级以上。排除标准:未全程配合完成疾病康复治疗;表现出产科合并症。常规干预组患者年龄22~37 岁,平均年龄(29.79±2.79)岁;体重43~66 kg,平均体重(55.25±3.59)kg;康复干预组患者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29.88±3.05)岁;体重44~67 kg,平均体重(55.29±3.92)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干预组 给予常规干预,主要利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展开低频电刺激治疗,设定参数(频率/脉宽):腹横肌3 Hz/150 μs、腹直肌4 Hz/200 μs、腹斜肌30 Hz/200 μs,6~10次为1个疗程,2~3次/周,时间为30 min/次。此外配合饮食干预以及健康教育。

1.2.2 康复干预组 在常规干预组基础上给予康复干预,干预期间对于以人为的康复宗旨需要充分体现。①针对患者积极展开治疗过程干预,对其腹部皮肤实施评估,如呈现出皮肤破损以及发红现象,禁止准备电极片进行粘贴,对电流大小实施调节。治疗期间合理展开腹式呼吸训练。②积极展开饮食指导干预,饮食需做到易消化并且清淡,禁止生冷、寒凉以及辛辣。以优质蛋白、低脂肪、充足铁钙为主,准备胶原蛋白适量补充。对于水果、蔬菜摄入充分关注,准备糖水适量饮用,对于饮食多元化密切注意,需少食多餐,饮食以燕麦、大米、蛋类、牛、羊等瘦肉为主;③积极展开自主训练指导,首次治疗结束后就患者自主训练进行指导,主要体现为搭桥运动、仰卧抬腿、跪姿伸腿、跪姿收腹以及站姿收腹等,训练频率为1次/d。就训练注意事项予以告知,禁止做憋气以及仰卧起坐等动作,防止腹直肌分离严重。训练期间可准备束腹带使用,防止呈现出腹直肌分离现象。运动期间禁止过度劳累,需循序渐进,如身体疲劳则需将康复训练停止。④积极展开个性化心理干预,患者在产后因为体态臃肿,部分往往表现出忧郁、自卑等现象,此外因为对育儿知识缺乏,从而呈现出焦虑情绪,对此需要将同患者沟通力度加强,对患者当前心理健康问题全面了解,并就不良情绪诱因加以分析,合理展开安抚疏导,对情绪实施调整。在康复治疗以及训练期间,保持以积极乐观心态展开,并且安排成功案例进行介绍,将患者交流力度加强,使治疗信心增强,对患者恢复效果及时评估,能够做到因人施护。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腰背疼痛情况、脐上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以及患者干预满意度评分。利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评定量表完成患者满意度调查,其维度包括干预针对性、干预专业性、服务态度、服务宗旨、干预质量5 项,各项评分0~100 分,分值越高,患者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腰背疼痛情况比较 干预前,康复干预组腰背疼痛占比55.56%与常规干预组的57.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康复干预组腰背疼痛占比4.44%低于常规干预组的2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腰背疼痛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脐上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脐上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康复干预组脐上腹直肌分离距离(1.90±0.51)cm、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1.51±0.42)cm均小于常规干预组的(2.81±0.67)、(2.36±0.57)c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脐上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比较(,cm)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脐上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比较(,cm)

注:与常规干预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满意度评分比较 康复干预组患者干预针对性、干预专业性、服务态度、服务宗旨、干预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干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注:与常规干预组比较,aP<0.05

3 讨论

临床针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在实施康复治疗期间,可有效运用低频电刺激治疗方法,期呈现出无创、安全特点,能够有效缓解产妇脊椎承受力,将脏器针对产妇膀胱表现出的系列压力减轻,针对腹直肌、腹横肌以及腹斜肌实施有效电击,可将肌肉激活,并且可以充分强化肌群,将腹直肌分离距离有效缩短。在此基础上,康复干预配合方式有效运用,可将康复效果有效提升,其对于患者干预服务优质化可做出保证,能够将患者依从性提高,使医疗干预结局获得明显改善[5-7]。期间通过心理干预,可对患者情绪实施调整,对于治疗积极配合[8];通过饮食指导,对可以有效促进患者产后体能恢复[9];通过自主训练,可将腹部核心肌群肌力提升,将康复效果巩固,最终运用综合干预措施,可使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康复效果获得确切提升[10]。

本次研究发现,干预后,康复干预组腰背疼痛占比4.44%低于常规干预组的2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康复干预组脐上腹直肌分离距离(1.90±0.51)cm、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1.51±0.42)cm均小于常规干预组的(2.81±0.67)、(2.36±0.57)c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干预组患者干预针对性、干预专业性、服务态度、服务宗旨、干预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干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此种结果原因为,常规干预实施,主要于院内完成健康教育以及康复训练指导,但是因为干预指导不到位,从而无法充分领会康复训练方法,难以获得理想效果。而康复干预方式有效应用,可将干预效果显著提升,其能够将患者依从性以及可行性显著提高,对于获得更好的医疗干预结局做出保证,充分证明康复干预方式运用于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康复治疗干预配合中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实施康复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腰背疼痛情况、脐上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以及干预满意度,显著提升预后水平。

猜你喜欢
上腹下腹产后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腹直肌子宫悬吊术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研究
养胃 “一揉二提”
擦胸揉腹增强免疫力
经上腹右胸两切口施行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临床分析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胃病多久才算老胃病
1B超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例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
乏脂肪性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误诊1例
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