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2022-07-16 11:54陈菊红
高考·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摘 要: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以核心素养为纲的理念。核心素养是学生个体适应信息时代需求,实现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要基础。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笔者对原有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并尝试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改进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智能化的时代,日益加速的社会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紧跟时代变化,以育人为本,素养为纲,明确了培养高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侧重于大量学科知识的灌输,只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强调学科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不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在时代和个人发展的背景下,应通过整合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和观念,培养学生形成高阶思维,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审视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尝试从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角度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解读教学目标

科学有效地实践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学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1]。原有的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三个目标维度,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侧重于“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忽视其余两个目标维度,尤其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直接切入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感知历史累积历史知识,实现认识和理解历史的过程。在“感知历史”阶段,史实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通过讲授,或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以不同方式呈现具体史实,以丰富深刻的历史细节,让历史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让历史事实更加真实生动,学生通过历史情境感知历史,不仅有助于掌握历史知识,还可以发展相关历史能力与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高中历史教学更侧重于对历史事件背景和结果的分析,史实教学往往不受重视甚至是有意弱化,教师“讲历史故事”的技能有待提高。大量历史知识的灌输和理论性分析,忽略了感知历史能力的培养,违背了历史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影响了历史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模式化、固定化

当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课本知识时,教师的日常教学关注焦点就在于怎样使学生全面有效地掌握课本知识,这种学科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往往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陷入模式化和固定化。很多高中历史教师习惯于罗列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结果等要素,并视课本结论为唯一标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创设生动丰富的历史情境和设计层层推进的问题,不能开展一些开放并有一定深度的探究活动。整齐划一的知识传授,班级大部分同学被划定在同等能力层次,教师容易忽略学生个体的学习接受状况。这种缺乏活力和个性展示的历史课堂,忽略了历史教学的本质,导致学生渐渐丧失主动探索、理解的兴趣,无法实现通过历史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目标。

(三)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与原有课程标准一脉相承。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这种学习方式更多地流于表面。“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仍然是围绕课本知识展开。停留在课本知识认知层面的学习,对知识的整合力度、探究的广度与深度都远不能真正地实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所谓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自学,还包括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我们发现一种现象,学生在学习初期往往能结合自身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对历史知识提出不同于课本结论的相关问题及想法,但经常会因为与“标准答案”不符而得不到教师的肯定;也容易因为花精力探索与考试无关的内容而不被家长允许。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非常活跃、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与探索的心理状态,如果教师能重视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加以科学的引导与支持,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究精神,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新探

(一)从教师出发,提升专业知识素养和转变教学观念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主要内容是呈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学生学习历史除了要掌握历史知识以外,还要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在学生高中毕业以后,不再学习历史或从事与历史相关的工作时,高中的歷史学习仍然能影响他们相应的思维和能力。因此,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首先需要具备扎实而广博的中外历史知识,不仅能够深度掌握高中历史课本上的所有内容,还应该保持不断学习、补充知识库的习惯,从其他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地理学等方面扩充自己的知识范围,站在跨学科和历史学术研究的高度来钻研教材,以求在授课过程中,能运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各个不同的视角来为学生讲述历史更迭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综合性因素。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讲述真实的历史,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历史与文学不同,主观想象与任意塑造不符合历史学科实事求是、史料实证的基本原则[3]。同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历史学科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选取当前时政和社会热点,结合课文内容所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思考社会现象的方法能力,贯穿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最后,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历史哲学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历史研究和中学历史教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学生除了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以外,还要知道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学会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学习和探究历史。所以,历史教师应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与中学教学关系紧密的内容,教会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是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如何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是当前更为迫切的问题。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历史知识的积累是发展历史核心素养的前提,所以历史教师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要实现知识与素养的有机统一,这需要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心实践。高考是高中生和高中教师必须面对的、绕不开的挑战,新高考强调以历史知识为依托重点考查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4]。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快速大量阅读历史材料,准确定位历史时空,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具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以及在新材料新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知,对学生进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素养的提升是需要长期不懈努力、在日常教学中耐心地培育才能见效的。

(二)从学生出发突出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事业的主体,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掌握必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要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探究法”是一个操作性强、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为了避免问题的无效和盲目,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深入钻研教材,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围绕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在熟悉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有一定思考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讨论,提升学习的内驱力。例如,在统编版教材上册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教学中,针对“秋收起义”这一知识点,以毛泽东的诗词和秋收起义旗帜为材料创设情境,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是“这次起义与南昌起义有何共同之处?”“反映中国共产党走什么革命道路?”“它们给中国共产党什么教训和启示?”以这三个问题为契机,引导学生思考了“攻占大城市的革命目标为什么无法实现?”“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什么要走农村道路?”充分讨论了中国共产党选择走农村革命道路的必然性。以史料为证,以问题为引,培养学生学会从史实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历史解释。

统编版教材内容丰富、素材形式多样,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教材外,也可以补充影视作品、图片素材、主题微课以及单元思维导图等,以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部分历史画面提出问题或给出个人见解时,教师要站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其表述内容的合理部分,针对学生对相关资料的错误理解,教师要循循善诱,引领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只有在真实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有充分的存在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更加愿意花时间花精力探索历史知识并且在课堂上表现自己[5]。

(三)从教学过程出发,增强开放性

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课程内容的可能性,提升课程的综合教学效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设定既定的目标内容,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探索学习能力。教学的开放性可以在布置预习任务、课堂展示及表达、作业等环节。布置预习任务要围绕单元主题内容展开,不必拘泥于教材内容,甚至可以超越历史学科知识范围,引导学生以跨学科的思维来学习历史[6]。课堂讨论时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对点滴的思维火花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和困惑,教师要耐心予以纠正和解答。重视课堂的开放性,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历史学科的传统作业模式是进行文字组织编辑,按照教材惯性思维体系,对于相关历史性问题做出思考和解答。但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校电教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学生接触到的电子产品和信息传递表达方式智能化趋势益加明显。因此,历史教师也可以探索学生完成作业模式的多样化、数字化,视频、图绘、表演等方式都可以为历史学习所借用,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各领域特长,并且将其为历史学习所用,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回答具体的历史问题,完成历史作业。在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历史现象表达自己的理解时,教师还可以以组织者的身份,将不同学生的作业加以展示交流,使学生能从他人的思考与成果中获得启发,在开放中学会交流与合作。

(四)从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出发推进核心素养培养

教育评价体系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相对单一,容易让学生形成机械性学习模式。在新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指引下,学校应当适当引用一些数字化评价体系,把对学生学习成果评定的重点放置在平时的阶段性过程之中。例如,可以利用电子评价系统自动收集学生每天的课业完成情况、微课等学习素材观看、反馈情况,以及课后知识点测评回答情况,并且通过教师及课代表记录每位学生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邀请学生在自己的栏目下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这一切数据都可以选择性公开在学校的相关测评体系中,让学生、家长、教师一目了然地通过大数据的分析统计功能,对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行为、效果做出科学的评价。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我们还可以增设类似于游戏升级的板块,每个学生日常表现良好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上升一个等级,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爭氛围,在公开化的信息系统中督促学生自主完善自己的学习任务。

此外,除了要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评价力度,还要适当地弱化期末考试、升学考试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比重,使教师与学生更加关注学科素养、个人素质的提升,而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忽视相关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任务对于教师而言,依旧存在很多的挑战,需要大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和创新。每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都会对具体的教育活动提出不同的教育需求,这就需要我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事业,不断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注入新鲜血液,更好地完成国家的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周立悦.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研究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2]何紫慧.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3]李勇.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路径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5):75-77.

[4]史富辉.教学设计中的学科核心素养渗透[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2):90-92.

[5]赵巍巍.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0(18):51-52.

[6]陈伟民.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10):76-77.

作者简介:陈菊红(1977— ),女,汉族,福建惠安人,福州第二中学,中学一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