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与美术史课程相融合研究
——思政课与专业课结合初探

2022-07-21 00:54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讲座党史

刘 晨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北京 100054)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灿烂辉煌,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1840年,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迎来了一段至黑至暗的屈辱历史,在风云激荡的近现代,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亡的道路,这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无疑是最为气势恢宏的部分。然而,这样精彩的内容,较少体现在思政课和美术史课之间的有机联系中,究其缘由,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党史课隶属于思政课的教学课程体系,美术史则是美术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两者不同的研究对象及领域决定了其二者的学科独立性,在长期的教学与研究中一直处于分离的状态。

其次,二者的研究方法虽然都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党史的教学内容与通识历史课程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相联系,又分散于思政课与历史课程之中;美术史课程即使同样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为根基,也因其以美术活动和美术现象为主要探究参照,在论述作品时更主要偏重于分析其美术属性,其作品内容只作为题材的分类而存在。这些决定了二者虽然具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但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未能建立有机的联系。

再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堪比一幅壮丽的绘画长卷,但与其相对应的美术作品的创作,特别是历史性题材的大型创作、主题性创作却存在着滞后性。究其原因,根据地时期我党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且长期处于转战状态,这些决定了当时没有条件进行相对固定的历史性题材和主题性的大型创作。虽然当时版画的创作方兴未艾,但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宣传。我们今天在美术馆及博物馆中所见到的这些历史性的、主题性的画作大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完成的。这种滞后性是造成二者没有有机联系的又一因素。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了笔者深刻的启迪,此次将思政课与美术专业课相结合正是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的探索和实践。

202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欢度了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伟大日子,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四史”的学习令我感悟深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百折不挠最终取得胜利的奋斗经历,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书写了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辉煌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逐渐完善的强大的生命活力[1]。

党史学习教育同期,笔者也在讲授美术史课程,新中国美术史上一幅幅以“四史”为题材的经典画作,与史实相照应。将这些美术作品从结合“四史”的角度来解读,赋予了其更多的内涵和意义,使它们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和伟大建设时期的精神文化产物,是时代的主旋律,是艺术的进行曲。除了其自身的美术属性外,它们还以另一种方式传递着深刻的革命道理,记载了历史的进程,成为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精神财富。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取得了抗疫的阶段性胜利,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使得笔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基于上述感悟,笔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决定尝试将思政课的内容与美术专业课相结合,这就有了2021年3月至7月之间的13场讲座。讲座的时间设定在两个小时,在这样一个有限的时间段里,不可能将“四史”的内容面面俱到地展示出来,只是在熟读“四史”的基础上,将相关的史料内容进行了梳理,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以精炼的语言文字进行概括整理,时间跨度从建党开始到众志成城抗疫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美术作品的素材收集与筛选是一项庞大的工作,笔者选择作品按照三方面原则进行:

第一,经典、严肃。与“四史”内容相对应的美术作品数量相当多,如何恰当地选择是个首要问题。此次选择美术作品不同于以往的教学需要,更要注重严肃性。在对收集的大量材料进行精心对比和反复推敲后,笔者决定把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和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作品作为首选。这些被收藏的作品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核,不仅保证了艺术性,而且也保障了其政治的严肃性。作品的作者,都是新中国美术界的顶尖和中坚力量,特别是他们当中的老一辈艺术家们大多经历、见证,甚至参加了当时的中国革命,对当时所经历过的事件有着更为深刻的感受与理解。他们将热情高涨的创作激情融于笔下的这些作品,被当作美术教育中经典的示范案例载入了新中国美术史册之中。

例如,詹建俊先生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图1),不仅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同时也被收录在美术教材中,至今仍在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作为《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的插图。詹建俊先生进行创作的时候,亲自到五壮士跳崖的地方进行考察写生,并和五壮士当中的幸存者进行了访谈,之后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了这幅经典之作。

图1 《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

所以说,气势磅礴的党史与经典的美术作品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相得益彰。

第二,丰富多样。讲座设定的受众范围也是经过考虑的,虽然是在教育系统内进行,受众人群却不只是普通的教职员工,还包括专业的美术教师。因此,讲座既有普及性,也不失专业性。基于上述考虑,选择作品要注重丰富多样的原则尽量做到作品种类丰富,如油画、版画、中国画、宣传画,雕塑等。再有就是采用了同一主题作品多幅并置,包括同一画种不同作者的不同表现风格与手段,不同画种表现的同一主题的作品,同一主题不同时代的作者作品。

例如,南昌起义是我党建军大业上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以南昌起义为主题的作品非常多。而且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关于这一主题所能联想起的美术作品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南昌起义》浮雕。在展示这件作品的同时,笔者又将以《南昌起义》(图2)为题的两幅油画作品并置展示给受众。这样,美术作品的种类就丰富了,同时两幅油画作品虽是同一主题,但在创作风格上却是各异的。

图2 《南昌起义》

这两幅作品都被收藏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画面内容展示的都是起义前的动员场面,但在构图、画面表现和处理技巧等方面大不相同。莫朴笔下的画面主次有序,色彩冷暖对比强烈,主要人物位于画面右侧,起义领导者振臂高呼进行起义前的动员,四周战士群情激昂一同响应,整个画面洋溢着波澜壮阔、热血沸腾的气势与激情;另一幅画作,作者黎冰鸿用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将完全不同的画面展现在观者面前,与莫朴具有舞台效果和略带写意的粗犷之风相比,他的画面风格更加细腻写实,起义的领导者被安排在画面的左侧,此处的周恩来动作幅度不大,神情严峻,在起义前进行着最后的细节的强调与布置,周围的战士也都在静静地聆听,此刻仿佛地上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到,整幅画面人物与景物的刻画均更加细致,全画如电影场景一般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把两幅同一主题、同一画种的作品一起展示,不仅能够突出反映作品的美术属性中的创作个性,而且也从不同角度贴合了史实的真实度,南昌起义的成功正是基于果敢与严谨的融合。

再如,红军长征这段气壮山河的历史,也是几代艺术家们孜孜不倦创作的主题。董希文在1957年创作的《红军过草地》(图3)和田友庄于1982年创作的《老兵》(图4)分别收藏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

图3 《红军过草地》董希文

图4 《老兵》 田友庄

两代人在以这段历史为背景进行创作时,虽然都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但是其着眼点和创作角度却是不同的。前者以大场面、全景式的构图,表现了红军战士们夜宿草地的场景,裸身烤火的战士、互相搀扶的战士、进入梦乡的战士和乐观吹笛的战士共同谱写出了一首革命乐观主义的史诗;后者则以老兵徐特立为创作主体,通过对人物面部、动作及内心的细致刻画,以点带面地讴歌了革命大无畏精神和必胜的决心。

又如,力群的版画《丰衣足食》(图5)和石鲁的国画《南泥湾途中》(图6),是抗战时期延安军民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进行大生产的生动写照。版画《丰衣足食》表现了农民秋收后的喜悦,整幅画面充满了革命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国画《南泥湾途中》则以苍劲的笔墨、纪实性的手法,再现了359旅不畏艰难在荒山野岭之中行进开荒的真实情景。只有做到如此细致周密的选材,才能够恰如其分地对应史实,给受众带来视觉盛宴。

图5 《丰衣足食》 力群

图6 《南泥湾途中》石鲁

第三,紧跟时事。讲座既要对应历史选择作品,也要紧跟时事,与时事相结合。2020年召开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同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老一辈革命家为维护国际正义、捍卫世界和平、保卫新生共和国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英雄赞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及所有为这场战争胜利做出贡献的人们,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2]。

在选择抗美援朝这个主题的作品时,笔者特意选择了一幅题为《祖国永远怀念你们》(图7)的画作,表现的是抗美援朝胜利后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回国前以酒祭奠志愿军烈士时的场景。此情此景,既追忆了历史,又与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相呼应,紧跟了时事。

图7 《祖国永远怀念你们》高虹

新冠疫情肆虐,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抗疫阶段性的胜利。在这期间,涌现出很多的感人事迹和优秀的代表人物,这些都被艺术家们及时地用他们的画笔记录了下来。这里有我们的白衣天使,有我们的解放军战士,有我们的最美的逆行者……这一切都作为经典而被留存(图8)。

图8 艺术家笔下的抗疫主题作品

综上所述,坚持以上述原则选取作品,既与史料相吻合,又恰到好处地兼顾了作品的美术属性。

这13场以“赏名作·忆党史”为题的系列讲座非常受欢迎,通过讲解一幅幅美术作品的形式,以画为体,以史为魂,融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于一体,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100年以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建立的不朽功勋,图文并茂的讲授方式让受众耳目一新,讲座结束后收到的反馈也都是正向的。例如,在区科技馆的讲座,老师们普遍反映受到了启发,一下子打开了思路,为他们日后将思政与专业课相结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图9)。

图9 笔者在西城科技馆作主题讲座

通过分析总结,笔者认为这种新形式的讲座受欢迎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讲座以美术作品为切入点,集中有效地利用了人们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众所周知,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其中视觉和听觉起了主要的作用。讲座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受众沉浸在不断变化的画面中,视觉的刺激令其从始至终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同时,既听到了党史的内容,唤起了记忆的闸门,又聆听到美术方面的专业解读,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听完了讲座,收获满满。

其次,讲座内容设计上坚持了通俗与专业兼顾的原则。既照顾到了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同时又能给予他们当中的专业人士以教学方面的一些有益的启迪。

再次,美术图像语言的传播与渗透力,对应了美术服务于政治的功能。一幅幅作品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反映了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做出重大贡献的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展现了革命先烈、时代楷模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让受众更深刻地认知到艺术家对国家和社会、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讲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但是受众面还相对较窄,目前讲座只是在教育系统进行,还没有在广大社区中普及开来。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讲座继续推广开来。下一步,笔者准备在讲座的基础上,将其延伸为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艺术系专业课程的一部分,最终实现美术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讲座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党史上的今天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打个盹,记事牢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书法基础讲座(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