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校教师学术能力和职业胜任力的关系研究

2022-07-21 00:54崔文杰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胜任职业化高校教师

崔文杰

(北京市东城区职工大学, 北京 100020)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凸显,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趋势。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应引导成人高校向职业化的方向进行“转型”。所谓“职业化转型”,指的是成人高等教育要更加侧重于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由于大部分成人高校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程度的职业素养,所欠缺的是进一步的规范化、强化,因而“职业化转型”就是要改变过去应试教育与学历教育为主的文凭教育方式,突出学习内容实用性和应用性[1],求职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相应地,成人高校教师强调自身职业技能的提升,以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如果成人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上不愿意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在知识上无法跟上职业化转型的脚步,在教学上只能传授相关的知识却无法培养相应的技能,在服务与应用型社会发展方面缺乏能力,那么就可以说这样的教师缺乏成人高等教育的职业胜任力。

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将主要的时间、精力都放在自己的职业能力的提升方面的话,他们的学术研究、学术产出就可能受到影响。那么,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矛盾?要求成人高校走“职业化转型”的道路,是否意味着成人高校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自身的学术能力要求?

二、关于成人高校教师职业胜任力已有的研究

(一)关于教师职业胜任力内涵、模型建构以及提升策略的研究

从搜集到的文献来看,已有研究集中于教师职业胜任力的内涵、模型建构以及胜任力的提升策略等几个方面。

在不同学者那里,教师职业胜任力的内涵不尽相同。邢强[2]、曾晓东[3]等学者认为,教师的态度和价值观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就表现为职业胜任力;徐建平和张厚粲[4]则从人格特点、自我意象等角度进行了探索,他们认为教师的动机、人格特点和自我意象决定了职业胜任力的高低;熊思鹏和何齐宗[5]专门关注了高校教师的胜任力,认为其包括知识素养、教学能力、职业品格和人格特质四个方面。不同学者对教师职业胜任力的表述虽各不相同,但不管如何,他们均将职业胜任力理解为和教师成功实施教育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不过不同学者各自看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所区别而已。

学者们还通过职业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对教师职业胜任力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更为细化的研究。研究的范围包含了中小学、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和远程教育机构的各类教师。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徐建平[4]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中小学教师的胜任行为进行的研究,他建构了优秀教师职业胜任力特征模型和教师共有的职业胜任力特征模型,优秀教师的职业胜任力包括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觉察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概念性思考、自我评估、效率感这11项特征,而教师共有的职业胜任力则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正直诚实、创造性、宽容性、团队协作、反思能力、职业偏好、沟通技能、尊敬他人、分析性思维、稳定的情绪这11项特征;王昱、戴良铁等[6]关注的是高校教师的职业胜任力,他们提出了高校教师职业胜任力的7个结构维度,即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人际理解力、责任心、思维能力、关系建立、成就导向;张议元、马建辉[7]讨论的是高职教师的职业胜任力,他们同样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建构了高职教师职业胜任力模型,共包括专业胜任力、心理胜任力、职业操守特征、行为胜任力等4个维度;罗洪兰和杨亭亭认为[8],远程教育专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包括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性格、教学技能、社会适应性这5个部分。

就提升职业胜任力的策略而言,多数研究均认为,提高教师职业胜任力主要靠两方面:一是通过教师个人的经验积累、自我学习与反思、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来提高职业胜任力,具体包括诸如建构青年教师实践性知识、培养反思能力、构筑学习共同体、历练教师职业韧性等[9];二是学校为教师创新制度环境、重构评价理念、增加资源投入,改变培育模式,完善评价体系、规划职业生涯,从而为教师的职业胜任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增长环境,例如建立教师终身学习新机制、开展教师协同培育新模式、构建教师发展评价新体系、完善教师人格特征新方法等[10]。

(二)已有研究简评

审视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并未关注成人高校教师的职业胜任力。成人高校教师的职业胜任力与普通高校教师、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胜任力均不相同。一是由于学生群体不一样,所遵循的教育规律自然不一样,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就不一样,因而职业胜任力结构要素不一样。二是由于教学目的不同,普通高校或者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未涉入职场的学生,他们掌握职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的目标是为了就业;而成人学校的学生多数是在职、在岗的成人,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岗位能力,提高岗位适应性,甚至是提高转岗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成人高校教师职业胜任力更强调与时代相适应,与市场、企业需求相适应。

另一方面,已有研究提出了提高教师职业胜任力的各种对策措施,但却对可能影响成人高校教师职业胜任力的原因分析不足。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部分,成人高校教师也需要承担学术研究任务,但在职业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职业化的课程设置、双师型教师建设、双证书制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等反而是成人高校教师更加关注的领域。那么学术研究在成人高校教师那里究竟应该居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职业化转型背景下,学术研究是不是会成为成人高校教师提升其职业胜任力的阻碍?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可以为成人高校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提供一定的启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研究的假设是:成人高校教师的学术能力和职业胜任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学术能力高的教师,职业胜任力也越高。

(二)研究样本

笔者于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之间,对北京市东城区范围内的236名成人高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36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有效回收率为81%。有效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成人高校教师的学术能力和职业化转型后的职业胜任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考虑到定量研究的需要,笔者对学术能力和职业胜任力两个概念均进行了操作性定义,以便为其赋值。

学术能力指科学研究和发表的能力。考虑到成人高校教师群体中,发表过核心期刊论文的人数不多,比例较低,因而对刊物级别或影响因子赋予相应的权重意义不大;同时成人高校教师出版教材的居多,但撰写高水平学术专著的人数较少,因此本文以年度发表论文篇数来作为学术能力的主要衡量指标。

胜任力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11]在1973年提出,包括动机、个体特质、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知识、行为技能等因素的个人潜在特征。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的情况如何,理应成为衡量成人高校教师职业胜任力的重要标准。而对于职业化转型时期的成人高校教师,其教学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是衡量其职业胜任力的重要指标。综上,本文提出成人高校教师职业胜任力的五维框架,即师德、仁爱、学识、教学、社会服务。根据这5个维度,笔者编制了成人高校教师胜任力调查问卷,问卷的每个维度包括3—7道数量不等的题目,以维度内各题目的平均得分为该维度的最终得分。问卷通过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可以作为衡量成人高校教师职业胜任力的有效问卷。

本文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频数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四、研究结果

我们先对成人高校教师职业胜任力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学术能力和职业胜任力的方差分析

根据表2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成人高校教师的职业胜任力在性别、学历和职称等三个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成人高校教师的职业胜任力是一种内化的能力,与各种外在因素无关。因此更有可能影响其职业胜任力高低的,应该是成人高校教师自身的内在因素,而学术能力的高低也是内在因素之一。

于是我们再将学术能力指标、职业胜任力的5个维度及其平均值均纳入相关分析矩阵,发现学术能力和职业胜任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学术能力和职业胜任力力的相关分析

从表3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成人高校教师的学术能力和职业胜任力五维度中的师德、教学、社会服务这3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当一个成人高校教师的学术能力越高,其师德水平、教学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就越高。另外,学术能力和5个维度的平均值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成人高校教师的学术能力和职业胜任力之间并非“此消彼长”,而是“共同进退”。因此,认为学术能力和职业化转型后的职业胜任力之间存在矛盾的观点,应该是不成立的。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以学术能力为自变量,师德、教学、社会服务等3个维度的得分以及5个维度的平均值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学术能力和职业胜任力的回归分析

从表4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学术能力的高低对职业胜任力的师德、教学、社会服务以及胜任力的整体情况均具有积极的影响,其中尤其以对教学胜任力的影响最为明显,从而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这说明成人高校教师大多乐意将自己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为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从而实现“以研促教”。这意味着,即使是在职业化转型的今天,认为成人高校教师要培养职业能力,就得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学术能力;或者说只有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学术能力或对学术研究的投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提升职业技能,方能适应职业化转型的需求等诸如此类的观点应该是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东城区236名成人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成人高校教师的职业胜任力在性别、学历和职称等3个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成人高校教师的学术能力和职业胜任力5个维度的平均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成人高校教师学术能力的高低对师德、教学、社会服务以及职业胜任力的整体情况均具有积极的影响,其中尤其以对教学胜任力的影响最为显著。

六、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在人们通常的认识当中,大家都较为看重“心无旁骛”“集中力量办大事”,相较于不同事件之间的相互促进来说,大家更认可的是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会相互制约。这也是导致很多成人高校教师先入为主地认为,在职业化转型的背景下,成人高校教师必须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职业技能的发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学术能力就显得不可避免。其实,中国自古就有“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不同事物之间在保有自己特性、禀赋的前提下不但能够相互依存,还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正所谓“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12]。所以,不但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可能,往往发展还必须通过其他不同的力量(而不仅仅是自身的力量)来推动。但“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正逐渐式微,我们往往更多的在求“同”而不是求“和”[13]。就成人高校教师来说,他们不但力求使自身的能力和能工巧匠相“同”,甚至连发展路径都要和技术工人一样经历“职业化”的训练,以至于不少成人高校教师都忽视了其实学术训练同样也能提升自身的职业胜任力,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反而更能以一种研究者的角度去精进自身的职业能力。虽然从表面上看从事学术研究会占据职业技能的时间和精力,但学术研究的过程和结论却可以让教师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进一步精进技能,从而精准而非粗放式地提升自身的职业胜任力,实现学术水平和职业胜任力的共同进步。因此,转变成人高校教师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起学术能力和职业胜任力双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意识,或许应当成为当务之急。

(二)建议

首先,既然成人高校教师学术能力的提升对其职业胜任力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那么成人高校就不能放松对其教师的学术能力的要求。虽然很多成人高校都将学术成果作为职称晋升、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但并未对平时的科研考核做出太多的规定,这样导致成人高校教师在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方面都表现得不够积极、活跃,甚至课题申报之后长期拖延无法结题、论文拿到编辑部的修改意见之后迟迟懒于动笔。因此,成人高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科研考核力度,提高成人高校教师在课题申报、论文撰写、专著出版等方面的动力和积极性,并且需要为其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科研环境,为他们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以增加研究成果的数量提供必要的协助。

其次,成人高校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让教师的学术研究方向能够更多地服务于职业化转型背景下的职业胜任力提升。例如,设置校本研究基金,鼓励教师更多从事与教学实践、提升业务技能相关的研究;在教学技能比赛中要求参赛教师必须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学内容等。通过鼓励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学术研究,可以让成人高校教师发现,从事学术研究与职业技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不仅不是浪费时间,反而有利于推动实践技能,明确发展方向,提升自身的职业教学技能水平。如此一来,学术研究会对职业技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心理障碍被打破,从而在成人高校形成一种学术研究和职业技能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总的来说,职业化转型的大背景对成人高校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职业技能的提升不应该以牺牲学术能力为代价,恰恰相反,学术研究对提高成人高校教师的职业胜任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打破先入为主的思想障碍,理性地看待学术能力和职业胜任力之间的关系,那么就能为成人高校教师的发展提供一种更为合理、和谐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胜任职业化高校教师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加速职业化
胜任力模型的“过度现代化”误区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
经理人要走向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