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2-08-03 03:17吴芳刘欢马原吴银银万菁菁陶秀彬杨睿辰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医学生所学量表

吴芳,刘欢,马原,吴银银,万菁菁,陶秀彬,杨睿辰

(1.皖南医学院研究生院,安徽 芜湖 241002;2.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护理部;3.沈阳农业大学)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从2014年的85.8%上升至99.2%,并且青少年和学生人群占比最高[1]。根据互联网成瘾的定义,智能手机成瘾已被定义为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从而严重干扰用户的日常生活[2]。据报道,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智能手机的消极影响[3]。与年龄较大的社会群体相比,大学生通常在心理上不成熟,自我调节能力较弱[4]。因此,他们更有可能过度使用手机,不仅影响学习,同时危害生理和心理健康[5]。本研究调查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现况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改善医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提供参考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20年11月至12月从安徽省某医学院校大一至大五各年级随机抽取2 850名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大一年级487名(17.1%),大二年级786名(27.6%),大三年级646名(22.7%),大四年级822名(28.8%),大五年级109名(3.8%)。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包括年龄、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现阶段是否恋爱、是否想拿奖学金、是否喜欢所学专业等。

1.2.2 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SV) SAS-SV是Kwon等[6]通过专家评定法,从SAS中筛查出与手机依赖最为密切相关的10个项目,采用Likert 6级评分(1代表“非常不同意”,6代表“非常同意”),总分≥32分被认为智能手机成瘾。

1.2.3 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 该量表由Spitzer等[7]于2006年设计,用于评估过去2周焦虑症状的发生频率,每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共7个条目,总分0~4分为无焦虑,5~9分为轻度焦虑,10~14分为中度焦虑,15~21分为重度焦虑。该量表应用广泛,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4 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 该量表共有9个问题,每个问题从“0分”(完全没有)至“3分”(几乎每天)。总得分为0~27分,0~4分无抑郁,5~9分轻度抑郁,10~14分中度抑郁,15~19分中重度抑郁,20~27分重度抑郁[8]。该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广泛应用,效信度也已得到证实[9]。

1.3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医学生于课间进行问卷调查,告知学生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征得同意后发放并匿名填写,要求其按照自身真实情况认真填写,并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2 900份问卷,有效回收2 850份,有效回收率为98.27%。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学生手机成瘾、焦虑及抑郁现状 2 850名医学生中有1 530名存在智能手机成瘾现象;焦虑问题检出人数为1 337人,其中轻度937人,中度332人,重度68人;抑郁问题检出人数为1 612人,其中轻度966人,中度383人,中重度223人,重度40人。

2.2 医学生手机成瘾的单因素分析 年龄、年级、学校生活满意度、是否喜欢所学专业、是否携带手机入睡是医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1。

表1 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单因素分析[n(%)]

续表1

2.3 手机成瘾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智能手机成瘾得分(31.76±9.287),与焦虑(11.66±4.661)、抑郁得分(15.29±5.690)呈正相关(r=0.434、0.468,P<0.01)。

2.4 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智能手机是否成瘾为因变量(未成瘾=0,成瘾=1),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自变量赋值:年龄(≤18岁=1,19~21岁=2,≥22岁=3);年级(大一年级=1,大二年级=2,大三年级=3,大四年级=4,大五年级=5);学校生活满意度(非常不满意=1,不满意=2,一般=3,满意=4,非常满意=5);是否喜欢所学专业(非常不喜欢=1,不喜欢=2,一般=3,喜欢=4,非常喜欢=5),是否携带手机入睡(是=1,否=2),是否焦虑(是=1,否=2),是否抑郁(是=1,否=2)进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间年级、对学校生活满意度低、不喜欢所学专业、存在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是医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续表2

3 讨论

3.1 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现况 本研究显示,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率为53.7%。与宋丽萍等[10]、刘一如等[11]研究结果相差不大,但明显高于詹海都等[12](13.8%)的结果。一方面可能与专业特点和地区差异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较严重,提示医学院校要关注学生手机成瘾现象,采取相应措施。

3.2 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显示不同的年级是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主要影响因素,高年级和低年级的手机依赖程度低于中间年级,与国外的研究结果[13-14]相符。大一年级学生刚入学,还处于高中的学习模式和生活方式中;医学课程较多,内容难,他们可能还未适应,这也会限制大一新生智能手机的使用;另外,大四、大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医院实习或为求职作准备,空闲时间少,从而减少了花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对于中间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两年的大学生活,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定的掌握,学习起来更轻松些;有些学校,在医学生实习前课程基本结束,学生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上。所以,医学院校应合理安排每学期的课程,对中间年级的学生可适当加课,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学生手机成瘾。

本研究结果显示学校生活满意度与是否喜欢自己所学专业是医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喜爱程度越深、对学校生活满意度越高,则对手机依赖程度越低,越不易成瘾。Awasthi[15]研究表明,生活满意度与智能手机成瘾存在显著关联,对于校园生活不满意或人际关系不满意的学生可能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手机上,从虚拟的网络中寻求安慰,也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或网络平台关注名人并将其偶像化,从而更加沉溺于虚拟世界带来的满足感。另一方面,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喜爱程度与手机成瘾亦呈负相关,闻哲宇等[16]的研究表明,专业的热爱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正向影响因素,说明医学生喜欢自己的专业,课堂上会集中注意力,课下对本专业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相应增加,故手机使用时间随之减少。这提示教育者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了解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专业喜爱度。

本次调查发现,医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2 850名医学生中,焦虑问题检出人数为1 337人,占比46.9%;抑郁问题检出人数为1 612人,占比56.6%。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焦虑、抑郁问题严重,医学生尤为突出。钱云珂等[17]调查医学生抑郁检出率为32.23%;某省三所高校10 340名医学生中,焦虑发生率14.1%,抑郁发生率16.8%[18]。不良的情绪严重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本研究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生手机成瘾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r=0.434、0.468)。即焦虑、抑郁得分越高,越有可能造成手机成瘾倾向,这与解飞[19]调查情绪对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影响的结果一致,国外学者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20]。Kang等[21]研究发现抑郁的人容易自我封闭,从社交互动中获得的快乐减少,但有更频繁的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的趋势,他们频繁地使用移动设备作为回避面对面接触的应对策略。长时间的沉溺于手机加剧了与现实的脱节,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孤独感,心理健康问题也会进一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22]。

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率相对较高,教育者应多关注医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尤其是中间年级学生,学生觉得单纯的线下课程枯燥无味,老师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如使用雨课堂,学生可用手机打开课堂PPT,实时答题、弹幕互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校还可开展相关选修课,进行完全线下教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减少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时间。学校应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多元化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专业喜爱度。同时学校也应作出多方面的改善提高医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教育者要定期评估学生有无焦虑、抑郁倾向,及时发现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从多方面改善医学生手机成瘾现象。

猜你喜欢
医学生所学量表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非所学
非所学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