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及分化方法

2022-08-06 05:07崔梦茹
名家名作 2022年8期

崔梦茹

现代汉语中存在的歧义现象成因复杂、形式繁多,这不单单展现出现代汉语的错综复杂,更体现出现代汉语的精细微妙。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歧义现象,对人们的交际、交流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对信息的顺利传递造成了必然的影响。因而分化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是很有研讨意义的。研究分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就是透过语言表面相同的形式,去挖掘语言本质上的不同语义,去考察表达多种可能的语言内容。本文拟对现代汉语中存在歧义现象的原因及分化歧义句式的方法做浅层的探讨分析。

一、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语音造成的歧义

1.同音同形字词造成的歧义

如:(1)“别给我戴帽子!”的“帽子”可以理解为:①一种戴在头部的服饰;②罪名、坏名声。

2.同音异形字词造成的歧义

如:(2)“同学们好,我是Zhang 老师。”的“Zhang”可以理解为:①张姓氏;②章姓氏。

3.多音字词造成的歧义

如:(3)“还欠款300 元。”的“还”可以理解为:①读音为“huan”,已经还了欠款300 元;②读音为“hai”,还剩下欠款300 元没有返还。

4.轻重音造成的歧义

如:(4)“我想起来了。”可以理解为:①重音放在“想”,指事情被想起来;②重音放在“起来”,指想要将身体起来一些。

(二)词汇造成的歧义

1.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如:(5)“母亲走了。”的“走”可以理解为:①离开;②去世。

2.词语、短语同形造成的歧义

如:(6)“我想要炒白菜。”的“炒白菜”可以理解为:①偏正结构的词,是一道菜名,指炒的白菜;②动宾结构的短语,重点是放在“炒”这个动作。

3.连词“和”造成的歧义

如:(7)“她丢下弟弟和哥哥玩去了。”可以理解为:①她丢下了弟弟,和哥哥玩去了;②她将弟弟和哥哥都丢下,然后去玩了。

(三)语义造成的歧义

1.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如:(8)“他谁都了解。”可以理解为:①“他”是施事,他很熟悉大家,都了解;②“他”是受事,大家对他都很了解、熟悉。

2.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歧义

如:(9)“他有个将军孙子很神气。”可以理解为“神气”:①语义指向为“他”,句义为“他”,因为有个将军孙子很神气;②语义指向为“将军孙子”,句义为“将军孙子”很神气。

(四)句法造成的歧义

1.句法功能不同造成的歧义

如:(10)“锁”可以理解为:①动词,重点指“锁”东西这个动作;②名词,指“锁”这个物品。

2.句法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

如:(11)“三个超市的员工。”可以理解为:①三个在超市工作的员工;②三家超市的员工。

3.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如:(12)“进口机械”。可以理解为:①动宾关系,意思是重点放在“进口机械”中“进口”这个动作上;②偏正关系,表示“进口的机械”这个物品。

4.结构关系和句法层次都不同造成的歧义

如:(13)“咬死了管家的蛇。”可以理解为:①动宾关系,意思是“管家的蛇被咬死了”;②定中关系,意思是“管家被蛇咬死了”。

(五)语境造成的歧义

如:(14)“明天就周一了。”可以理解为:①心情亢奋,要好好工作;②心情烦闷;③感叹时间之快。

其实大多数的歧义问题都是因为语境不够完整,如果有特定的语境,说话人就可以很好地表达意愿,听话人也可以很好地接收说话人想要表达的信息,歧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的分化方法

上一部分内容以实例列举出歧义现象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现代汉语中出现的歧义现象会对人们语言信息的顺利传达、语言信息的顺利理解造成一定的困扰,歧义现象也制约了人们的日常交际、交流,因此寻找、淬炼出关于分化歧义的方法就成为各位学者研究的热点内容。为了让人们的日常交际、交流更为顺利,信息传递更为顺畅,下面将从句法分析方面对消除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具体的方法分析。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是根据传统理论,把句子划分为主、谓、宾、定、状、补六大句法成分,再分析句子的方法。它的分析理念是以中心词充当主语、谓语,句中其他的句法成分依附于主语、谓语,直到分析到词为止。

如:(15)“你们三人一队”。可以理解为:①“你们三人”充当的是主语,“一队”充当的是谓语,句子的意思是“你们三人在一个队”;②“你们”充当的是主语,“三人一队”充当的是谓语,句子的意思是“你们每三个人为一队”。

句法成分分析法对分析现代汉语中存在的歧义现象有一定的作用,但句子成分分析法不关注句子或语法结构的层次性,这也限制了它的分化歧义的能力。

(二)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源于美国描写语言学。从表面看,一个句法结构是词的线性序列,其中各个成分是依照一定的句法规则进行组合的,都是由两个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这样循序渐进一层层组合而成的。而层次分析法就是根据语言结构的这种层次性,对短语及以上的语言单位进行逐层剖析,对直接产生语法关系的成分进行句法关系说明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消除由于结构的层次和关系所产生的歧义现象。

如:(16)“萌萌老师走了。”有两种层次构造:①“萌萌老师”是同位短语,句子理解为名叫“萌萌”的老师走了;②“萌萌老师”是偏正短语,句子理解为名叫“萌萌”的这个人的老师走了。

层次分析法对剖析现代汉语中存在的歧义现象有大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的隐性语法关系,因此它对于因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同而造成的层次构造单一的歧义句式就没有功用。如(17)“帮扶的是老人”就要借助于变换分析法去分化歧义。

(三)变换分析法

我们这里探讨的是高层次语义关系的变换分析。变换分析法是指以不同句法结构之间客观存在的相关性为理论依据,从句法结构外部出发对句法结构进行剖析的一种方法。在遵守“变换分析法”五个原则的前提下,“变换”说的是变换矩阵中同一横行不同句法格式之间的改变。它是根据研究、剖析有歧义的句法格式跟与之在句法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其他句法格式之间的联系、差异,以求能够分化歧义句式的方法。

如上一部分中层次分析法无法分化的例(17)“帮扶的是老人。”

假设A 式:动词+的+是+名词

B 式:动词+的+名词(受事)

帮扶的是老人。 -------→ 帮扶老人。

担心的是女儿。 -------→ 担心女儿。

哼的是小曲儿。 -------→ 哼小曲儿。

跳的是国标舞。 -------→ 跳国标舞。

吹的是唢呐。 -------→ 吹唢呐。

摔碎的是大碗。 -------→ 摔碎大碗。

…… -------→ ……

这说明A 式和B 式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即A 式=B 式

假设C 式:动词+的+是+名词

D 式:动词+名词+的+是+名词(施事)

帮扶的是老人。 -------→ 帮扶孤儿的是老人。

担心的是女儿。 -------→ 担心作业的是女儿。

响应的是居民。 -------→ 响应政策的是居民。

考察的是老师。 -------→ 考察平时表现的是老师。

参加的是干部。 -------→ 参加会议的是干部。

…… -------→ ……

这说明C 式和D 式存在着变换关系,即C 式=D 式。

反之,A 式≠D 式,C 式≠B 式。如上所示,有歧义的例(17)“帮扶的是老人”就可以用变换分析法分化理解。变换分析法将歧义句由静态分析发展为动态分析,帮助人们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对剖析现代汉语中存在的歧义现象有很大作用,但由于它没有办法解释形成歧义现象的成因,也限制了对有些歧义句的分化。因此只得寻求新的解决办法——语义特征分析法。

(四)语义特征分析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所说的“语义特征”是指剖析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处在同一重要位置的实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要注意的是,这种语义特征必须结合具体、特定的句法形式来获得,而不是简单地从词义的角度分析和总结。语义特征分析法是根据分析该句法格式中处在同一重要位置上的实词所体现的不同语义特征,用以阐明歧义缘由的方法。

1.分析同一句式发生联系的动词的语义特征

如:(18)“等了两天了。”可以理解为:一直等了两天。

(19)“死了两天了。”可以理解为:两天前去世了。

(20)“走了两天了。”可以理解为:①两天前走了;②一直持续走两天。

(21)“挂了两天了。”可以理解为:①两天前就挂好了;②强调“挂”这个动作“挂”了两天;③持续“挂”这个状态两天了。

如上所述,例(18)—例(21)的句法格式都是:“动词+了+时量+了”,但展现的意义不同,其中例(18)、例(19)无歧义现象,但例(20)、例(21)有歧义现象。原因是此句法格式中的“动词”语义特征不同,具体如下:

例(18)中的动词“等”的语义特征为:“+完成,-持续,-状态”

例(19)中的动词“死”的语义特征为:“-完成,+持续,-状态”

例(20)中的动词“走”的语义特征为: “+完成,+持续,-状态”

例(21)中的动词“挂”的语义特征为: “+完成,+持续,+状态”

2.分析同一句式发生联系的名词的语义特征

如:(22)“担心的是名次。”可以理解为:担心名次。

(23)“担心的是妈妈。”可以理解为:①担心妈妈;②妈妈担心。

以上两个例子的句法格式都是:“动词+的+是+名词”,但两个例子所展现的意义不同,因为例(22)没有歧义现象,但例(23)有歧义现象。原因是此句法格式中的“名词”的语义特征不同,具体如下:

例(22)中的名词“名次”的语义特征为:“-人”,只能作为受事。

例(23)中的名词“妈妈”的语义特征为:“+人”,既可以作为受事,也可作为施事。

语义特征分析法不仅对现代汉语中存在的歧义现象进行了更为严格的分化,也让我们领略到同一性质的词在同一句法格式里出现却因为语义特征的不同而展现不同的语义魅力,这为分化现代汉语中存在的歧义现象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理论依据。

(五)语义指向分析法

在一个句法结构中,当其中某一句法成分可以与好几个句法成分相呼应,而不只是单一关系时,那这个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就会不清晰,从而形成歧义现象。语义指向分析法是指句法格式中的某个句法成分跟其他句法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语义指向清晰大大有助于分化歧义句式的方法。

如:(24)“孩子在飞机上画画。”可以理解为:①状语“在飞机上”语义指向不明,当指向“孩子”时,句子意思为:孩子在飞机的机体空间内画画;②状语“在飞机上”语义指向不明,当指向“画画”时,句子可理解为:孩子在飞机的机体表面上画画。

(25)“饭早吃完了。”可以理解为:①补语“完”语义指向不明,当指向动作“吃”的受事“饭”时,表示饭早都被吃完了;②补语“完”语义指向不明,当指向动作“吃”时,表示“吃饭”这一动作行为已经完成,而“饭”可能还有剩余。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中存在的歧义现象是丰富多样的,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各位学者也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化、剖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用有限的材料搭建广阔的天空,这也标示着现代汉语歧义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分化现代汉语中存在的歧义现象不仅能帮助人们顺利传递和理解信息,更能进一步推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发展。本文从句法分析方面浅析现代汉语中存在歧义现象的原因及分化歧义句式的方法,仍存在许多不足。研究消除歧义现象、分化歧义句式需要更加扎实深厚的研究理论与知识储备,但只要我们能够具体语境具体分析,就一定能够实现人们准确理解信息、交际效果的最佳化,也一定能够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