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之死及其爱国主义精神的探讨

2022-08-06 05:07
名家名作 2022年8期

周 强

屈原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并且屈原的一生都在为了自己的国家政治强盛而努力,只是在当时的楚国,屈原在朝堂之上不断受到排挤,因此屈原最终选择离去,并且带着对楚国深切的爱投汨罗江而逝。

屈原之死,不仅是楚国最后走向灭亡的先声,也是集中体现出屈原虽然被流放,但是心中却仍然充满对楚国的爱,在对报国感到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将自己的生命以及灵魂永远留在楚国山川之中,奏响战国时期对国家热爱且无言的壮歌。《离骚》中的经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求索”什么?屈原求索的是理想信念,求索的是家国情怀,求索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如今,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化和心灵中深深的印记。因此,屈原之死,以及他的那种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地分析探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一、屈原之死的原因

对于楚国来说,屈原本来是皇族,更是楚国的重臣,他对楚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屈原和楚王是同姓,其在朝廷任职的过程中,对于楚国的强大和发展有着卓越的政治意见,视野开阔,胸怀百姓,并且在楚国治国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只是楚王在治国时,听信了奸邪谄媚的小人谗言,导致屈原在楚国的政治道路上频频受阻,屈原在政治道路受阻情况下,通过诗词来多次表达了自己“美政”的思想,通过诗词不断缓释自己政治道路受阻的苦闷心情。他也想通过诗词来劝谏楚王可以认清形势,能够及时地做出正确的战略部署。而在诗词的写作上面,也体现出屈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屈原在之后的政治道路上不断受到奸佞的陷害,并且楚王由于轻信他人,一起对屈原进行了打压排挤,这就使屈原在身心上一日不如一日。他难以在楚国发挥自己的政治抱负,只能通过诗词来不断和黑暗势力作斗争,通过诗词来表达了善与恶、美与丑,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在楚王对屈原不断进行打压和排挤的这一时期,屈原本来还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个是继续留于楚国,但是得随波逐流,不再去和黑暗势力斗争,这从女嬃劝诫的过程中可以理解,女嬃对屈原的劝诫是好意,她希望屈原在这种形势下能够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全身而退,远离世俗的斗争,这样也可以防止黑暗势力再次对其进行迫害,当然这也可以说明,当时有强大的黑暗势力不断逼迫屈原就范,在女嬃劝诫中也体现出当时屈原内心的犹豫与挣扎,在这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中,他希望能通过古代明君舜来找到心中的答案。屈原这种浪漫主义的表达手法也表明他还是对楚王抱有希望的,希望楚王能变成和舜一样的明君。只是从实际上来看,楚王和舜有着很大的差别,楚王难以变成和舜一样的明君。屈原在他的作品中列举了其他一些王朝的兴亡史,通过这些来表达自己坚定的思想,并且不会背叛自己的理想,也不会向黑暗势力低头妥协。

除了继续留在楚国,屈原当时完全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远离楚国,出走他国。当时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国家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概念,从“朝秦暮楚”就可以看出,这种出走他国的行为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值得说道之处,因为当时有不少这样的人,一旦在国内遭到挫折打击,立刻走出国门,另谋他就,并且还可以得到其他国君的重用。只是当时屈原不出走他国的原因,在有些学者看来,可能是屈原和楚王有着宗室宗亲的关系,但是这在推理和后续的事实发展中可以看出,这种看法完全不符合常理。当时屈原如果去辅佐其他的君主,可以在做出明显的成绩之后,让楚王看清事实,并对屈原的出走他国感到后悔,这样也能体现出屈原的价值。但是屈原没有那么做,而是选择自投汨罗江,这就说明他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贞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才做出的选择。

总的来说,屈原之死并不是由于他和楚王的宗室宗亲的关系,也不是其他一些原因,而是他的信念在政治摧残中被彻底毁灭掉了,而信念是支撑他的精神和肉体生存的关键所在。信念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抽象,它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是真切存在的东西。屈原对楚国一直抱有希望,同时他也为楚国的强大而不断地努力,只是在这种情感和社会形势下,他的信念难以保全,这就使得他不会选择出走他国或者隐姓埋名,而是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念以死来表达决心。屈原没有出走,说明他不是贪恋什么荣华富贵,更不是为了贪图什么虚名,而是从小就有一颗爱国之心,有着强烈的爱国情结。他的《橘颂》:“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一志兮。”就是对他的爱国情结最好的诠释。

二、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探讨分析

(一)历史发展中人们形成的爱国主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属于一个大国,从其经济发展、军事装备以及政治等多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来,并且在当时,楚国的实力和秦国相比甚至不相上下,两者势均力敌。在当时秦王有意统一天下,而秦王要想统一天下,就必须想办法解决掉楚国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当时秦王处心积虑地想着要如何消灭楚国,在秦王的计划中,在灭掉其他五国之后,最后要尽全力伐楚才能定鼎天下,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时秦国把楚国作为其统一天下的最大威胁。而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统一中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春秋时期,当时发展为春秋五霸,战国时期则发展为战国七雄,在群雄割据的状态下,战国七雄其中任何一个都有着统一国家的资格,而不一定是秦国,就像当时的楚国,其统一中国也可能是历史发展和抉择中的一种情况,只是这仅仅是假设,毕竟后来统一中国的是秦国。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其文化发展的象征之一当属于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在长期的发展中也更加深刻地在楚国子民心间烙下了一个烙印。当然楚国在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情况下,也深深地影响了在从政时期的屈原,这也促使他为复兴楚国而奉献毕生精力奠定了基础,最后甚至基于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而将生命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楚国。从屈原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明确的爱国主义,并且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也在不断坚定人们作为国家子民的信念。

(二)希望国家更加富强中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秦国在当时富国强兵的方式主要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也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潮流,因此也体现出商鞅变法的进步性特点。但是商鞅变法当时鼓励军功,这也从侧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秦国当时在治理国家上,在政治方面有着暴政的情况。在战国时期,当时随着各诸侯国的发展,其体现出来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大。只是在政治制度上,由于诸子百家争鸣的状态不断发展,在这形势下,各诸侯国的政治制度也相对比较宽松,各诸侯国在政治制度上也各自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因此在秦国施行商鞅变法获得了成功之后,其他诸侯国也没有进行效仿,以此强盛国力之后,来实现国家的统一。而楚国在进行政治改革的时候,施行的是吴起变法,吴起变法相对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来说时间更早一些,但是楚国在施行吴起变法一段时间后中途又停止了,导致楚国的变法政策施行不彻底,同时中断的吴起变法,导致楚国的国势在长期变法中形成的衰弱状态短时间难以振起复兴,自此,楚国在吴起变法之后,强国的地位慢慢下降。屈原在这种形势下,认清了楚国国势由强转弱的事实,并且也想尽快改变这种国势转弱的形态,因此便主张继续施行变法,并且从当时楚国政治发展的状态来说,由楚国来统一诸侯国,并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然后担负起大国发展的重任,其具体的条件并不比秦国来统一各诸侯国并担当大国发展的重任差,甚至楚国在仁政施行上会比秦国的暴政好很多。因此屈原在七国割据的形势下,认为要实现天下的大一统,楚国担当起此大任,对国家、对子民都有很大的好处,这也是屈原出于自己的爱国爱民之心,同时和追求国家更加富强发展的心理相契合。

(三)屈原具有的爱国以及爱民之心

楚国当时已经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屈原在自己从政期间,他的内心深处始终将黎民百姓放在第一的位置,并且对于百姓生活的疾苦也都是一直感同身受,因此在其政治生涯中,也可以明显地体现出对黎明百姓的关心和关注。他在《离骚》中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样的话语就是他此时对老百姓关心的真实写照。他心中时刻想着老百姓,所以在屈原死后以及后世长久的时间里,人们对于屈原的评价,都说他不仅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对百姓也有着滚烫和热切的心,所以人们对屈原的评价也非常的高。在中国传统节日里面,端午节也就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这也是老百姓对屈原爱国精神最好的纪念与传承。

屈原爱国以及爱民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在其许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流露及展现。屈原从政期间,始终以一颗忠贞为国的心来发挥自己的价值,只是在当时的朝政之中,无奈像屈原这样的忠贞之臣反而会受到唯利是图的朝堂臣僚们的大力排挤,并且当时的楚王也没有明辨忠臣的能力,所以屈原在楚国效力的过程中,受到两任楚王的冷漠对待以及流放,而这样的人生遭遇势必会对屈原的内心带来极大的创伤,并且流放也是屈原人生不幸遭遇中的明确体现,在当时国家形势下,楚国也在逐步走向衰弱,而屈原面对楚国不断变弱的政治危机,却难以对其做出丝毫的改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屈原还要与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作抗争,在远走他国还是坚守为楚国的强盛而努力时,对屈原的内心来说也是一段痛苦的心理抉择,并且这种矛盾的心理也在其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体现了出来。那屈原最后又是如何选择的呢?他在《远游》诗词中写道:“涉青云以泛滥游兮,忽临睨夫旧乡。”这里写出了屈原的恋恋不舍以及不忍离去的心理状态,这是由于屈原在静下来沉思的时候又会想到楚国,想到自己的“旧乡”。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又是什么事情能够完全吸引屈原不忍离去的目光呢?之后屈原也在诗词中反映了出来,那就是他放不下楚国的百姓,百姓的疾苦对屈原来说,比他自己的处境更加重要,所以屈原才选择了留下来,没有离去。

相对于楚王的不理解,在屈原的心里,国家的百姓疾苦更加重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后世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并且关于他的传说在后世两千多年时间里一直经久不衰,且在现代来说,屈原也受到了我国人民的尊敬,并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一直传承了下来,同时通过这个传承,也向人们展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的高尚以及文学艺术的大成等,屈原从其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文学成就等多个方面,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是我国非常伟大的人物之一。屈原以后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为盛行,孱弱的宋朝出现了张元干、辛弃疾、刘过、文天祥、张炎等爱国诗人,可以说,正是因为屈原及其作品所表达的爱国精神孕育出来一个又一个的高歌猛进式的爱国英烈。

三、结语

总的来说,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源远流长以及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爱国主义精神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如果是以爱国的思想以及忠贞的气节来说,从古至今有着许多的代表性人物,而溯其历史源头的话,屈原是典型的人物。在屈原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文学成就,屈原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一面显著的精神旗帜,其和先秦时期的中国文学史共同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这也是中华民族在精神传承和发展中最为珍贵的精神宝藏,并且屈原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珍贵的精神宝藏也赢得了后世对其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