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布洛赫乌托邦思想

2022-08-06 05:07安琪儿
名家名作 2022年8期

安琪儿

基金项目:2019 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思政专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精神融入问题研究”(项目编号:L19BSZ067);2019 年度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科技活动支持项目“辽宁高校文创产业集群构建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0921112);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艺术美学的当代阐释与区域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XLYC2007063)。

一、乌托邦与空想

乌托邦思想首次提出于英国哲学家莫尔在1516 年发表的《乌托邦》,其词根来源于希腊文,意为“没有的地方”(utopia),在某些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乌有之邦,即不存在的城邦。其指的是一种理想的纬度,是一种尚未实现的可能,是一种人们所畅想的美好图景。莫尔在其著作《乌托邦》中创造性地运用“羊吃人”来借喻凸显人性罪恶的圈地运动,并且提出了公有制的相关思想。他在其中讨论了人与自然、以人为本、宗教、死亡等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构建了一个与当时社会完全相反的理想世界,其中也包含了他对“乌托邦”的美好愿望,为后世的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关理论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同于近代一些西方哲学家所带有的消极主义色彩,布洛赫则独树一帜,站在人本主义的肩膀上写下了《乌托邦精神》。在该书中,布洛赫痛批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只有内心的乌托邦才能够让人们走出困境,使人类迈向新的未来。他认为,人当下的存在是黑暗的,但是这种黑暗包含着一切潜在的可能性。我们在诧异中与弥赛亚相遇,与这个世界的“不可避免的终结”相遇,怀着这种期待在未来的乌托邦相遇。而这种乌托邦就是人们内心的一种美好希望。

二、以“希望”为中心的乌托邦哲学

随着商品社会的迅速发展,消费主义、金钱主义、虚无主义思想盛行,人们的精神状况出现危机,主体性的丧失等现象致使许多哲学家通过乌托邦哲学思想进行深刻省思,布洛赫作为研究乌托邦哲学的诸多思想家中的一员,以“尚未”为主要思想核心建构了希望哲学。他关于乌托邦哲学的思想大多贯穿于其两本著作,即《乌托邦精神》《希望的原理》之中。布洛赫认为,人的存在在当下是黑暗的,“我甚至体验不到我自己,无法拥有我自己”。也就是对于现在人们是无法运用经验感觉到的,所以生活中的各种瞬间是人们无法意识到的,即是一种“尚未”。 布洛赫把此刻的自身称为“我自己”或“我们自己”,他认为我们永远也无法意识到“我们自己”。 这个自己所指的就是此刻固定的自我本身,也就是说, 一般看来它是不可能存在于任何过去的某个瞬间和未来的瞬间并且自己将自己本身呈现出来。在每一个当下,我们对自己都是毫无意识的。 这种无意识既不在意识范畴,也不属于记忆范畴,当然更不属于过去,它是一种还没有成为自身部分的尚未意识。在《希望的原理》一书中,布洛赫向读者提出了几个问题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走向何处?我们期待什么?什么东西在等待我们?人并不是活在现在或过去,而是未来,他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唤醒现在,使人们处在一种“尚未”的潜在状态,形成一个人与世界的新的秩序,形成一种“乌托邦”。

在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体系中,乌托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抽象的,一种是具体的。具体的乌托邦不仅是一种基于历史条件下的通过阶级斗争争取人类解放的现实可能性路径,同时又包含着人们的共同美好理想,使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抽象的乌托邦则更多地带有一种希望神学的色彩,流转于希望的天国的“流奶与蜜之地”的幻想之中,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绝不是他的乌托邦哲学的简单完成,而是他对自己早期思想的扬弃。布洛赫认为处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拥有乌托邦的功能。任何关于未来的梦想、计划、概要都是以时代的客观趋势为条件的。因为他这里所指的乌托邦是相异于抽象的乌托邦和乌托邦主义的一种具体的、正在发展的,将要转变为现实的对象。布洛赫认为,“具体”是实际中所发生与人心中所预期之间的差别所萌生的那种因物质的不断生成而逐渐变得越来越明显的潜在和可能,也就是一种正在而又潜在的、在实现却又尚未实现的未来。所以他提出:“我们虽然活在现在,但却无法直接经验现在。”人不是活在现在,而是活在未来,而这种未来就是“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一直在不知不觉间持续地构建具体的乌托邦。

早在《乌托邦精神》一书中,布洛赫就谈到了梦想最坚实的内核就是希望,希望是人身上 “最悄然”“最深沉”也是“最本质”的欲求,它是人内心深处最神秘的也是最渴望满足的白日梦。 后来布洛赫在《希望的原理》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论述以“尚未”思想为核心的本体论和“尚未意识——人的欲望与诉求”为核心的认识论,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唯一最诚实的状态”,正式构建起他的希望哲学体系。基于这两本唯物主义的饱含希望与活力的哲学著作,我们将在下面简要论述布洛赫乌托邦哲学的内在元素。

(一)尚未:美好世界的向往与动力

尚未是布洛赫希望哲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这种尚未不光是主观意味的尚未达到,还是标志着客观世界尚未完成的一种属性。“S 还不是P”就是布洛赫描述尚未的专有名句。相比于运气与未知,布洛赫认为人的主观因素才是主宰,但其中又夹杂着不确定性和潜在可能性,因此世界就是一种无限的斗争,在彼此的相互斗争下获得其客观内容,推动世界向着更好的方向进步和发展。因此,布洛赫的尚未是一种本体论思想,而且具有一种认识论意义。他认为乌托邦的实现可能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书写的各种可能性的估计,二是面向未来的开放。前者使我们在追求理想目标的道路上精益求精,后者则避免我们在探求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和目标。而他的认识论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具体体现为“尚未意识”。

“尚未意识”是基于本体论基础的人的存在形态,是一种对未来所具有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自我期盼,也是整个乌托邦哲学的认识论基础。在布洛赫看来,希望哲学的本质就是去发现即将到来以及周围潜在的“尚未”,并且通过日常或符号的方式寻找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方法。布洛赫认为这是对向前的黎明的发现。尚未意识是尚未存在主观层面的对应物。通过前面对尚未存在的探索,我们能确定的是,从希望哲学的视角来看,我们所在的世界不断面向敞开的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对现存社会的不满,对精神中所构建的未来的期许,促使人们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欲求,这种欲求是人们在对未来的自我塑造的一种清晰的本能冲动,是人生中最基础的追求,而这种欲求给予“希望”最基本的精神支撑,同时也引起了对未知和不确定的追问与探求,是一种急切的自我实现的内心期望。因此我们可以说,“尚未意识”是一种对未来无限可能性与开放性的期盼意识,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实现,它是具体乌托邦的心理基础。

(二)白日梦:人的存在形态

白日梦是布洛赫乌托邦思想的整个认识论的理论基础,其来源于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不同于对方,布洛赫的白日梦是“尚未意识”的表现,具有创造和希望的内在意蕴。他在《希望的原理》中广泛地探讨了“白日梦”产生的原因和它的特性。他认为梦是人们在无意识中的对希望与梦想的表现,但是由于种种现实条件和内部心理的影响,每一种梦几乎都不能完全地反映内心的诉求。 而与白日梦相对应的便是夜梦。布洛赫认为白日梦与夜梦不同,夜梦是无意识的,无意识中夹杂的恐惧大于希望,白日梦是多次重复于头脑中的,是人们真实的内心渴求与美好幻想。布洛赫认为白日梦具有四个特征: 第一,白日梦是自由的、不受人为干扰的行动,它基于人类内心的想法,不被任何外力束缚,自由而自在; 第二,人们在白日梦中得到了自我保存,没有受到任何外力和内力的影响与剥削,甚至在白日梦中因强烈的渴望而激发了现实的动力,使自我目标更加明确; 第三,白日梦具有人类的广度,不仅在白日梦中使自我更加完整地保存,而且还能将自我与他人连接,扩张白日梦的宽度,进而改造世界; 第四,白日梦的目标更加明确,能够唤醒心中的愿望图景,并且坚定意志、永不放弃。

因此,白日梦中所蕴含着的正是人们心之所向,并且是乌托邦构建的主要来源。 根据其四个特征能够看出,白日梦是人类心中美好愿望图景的集合,以此为方向,外化并与现实世界相连。白日梦的自由自在,设计了一个更美、更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存在于精神的象牙塔中,正是现实世界的人们改造后的缩影,存在于人类已知和未知的领域,也就是创造性的乌托邦领域。

三、布洛赫乌托邦思想下的“物质观”

在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中,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其关于物质的思想补充。追根溯源,论及布洛赫关于乌托邦中的物质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他从亚里士多德的物质观中找到关于质料的思想,以运动作为物质的本质特征并将其规定为“过程质料”;从谢林的自然哲学中找到了关于物质的“潜能”,巧妙地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与物质结合起来,通过二者的开放性奠定了他乌托邦哲学的全体基础。

布洛赫从亚里士多德的物质概念中提取出物质的两种属性:其一是“根据可能性的存在者”,其本质被称为“当时所到达的东西”;其二是“可能性之中的存在者”,其本质被称为“到达本身可能性所固有的关于自身的期待”。布洛赫认为,物质概念就包含在具体的乌托邦范畴中,并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偶然的、现象的僵死客体,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趋向生命力、蓬勃、绵延、痛苦和微笑的一种感性存在。这是把思维的本质归结于物质概念范畴的无限绵延中。这种绵延的内涵就体现在,物质带有的是预测未知的绝对目标,在“尚未”中不断超越自我趋势在不同阶段展现出不同形态,而在这无限的发展过程中又是积极和向上的,孕育着希望的可能,是一种新的自我实现。于是,布洛赫认为,物质是现实世界能实现其可能性并无限展开的终极物基,而物质本身却诞生了能够实现具体乌托邦能力的生物——人。物质展现自身的过程中表现出多样的、流变的和必然的等诸多特性,布洛赫从这些特性之中发现了孕育其中的辩证法思想。

作为自然和历史的一种尚不确定的可能性,物质概念具有一种名为“预先推定的潜在倾向”,而在这种潜在的可能性倾向中所蕴含的就是乌托邦的全部内涵。因为“可能性之中的存在者”这一概念本身就蕴含了实现乌托邦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总是与这种历史的“过程质料”交织结合。由此可见,它也将作为辩证的中介贯穿在蕴含着客观现实的乌托邦之中。

因此,物质其实是一个蕴含了辩证法的复杂概念,其中包含了矛盾性、动态性、过程性、总体性等特点。我们能够看到,在整个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生成了“具体乌托邦的全体”。物质自身的无限发展中孕育出客体与主体、理想与现实、存在与想象等向上发展的无限矛盾关系,描绘了一幅从可能性与必要性再到可能性之内的现实性的奇妙画卷。布洛赫还将辩证法的核心注入物质之中,创造性地批判了以往的机械物质观思想,将物质与乌托邦结合,赋予其“未来”,吸收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物质——乌邦托’之弓”思想。

这一思想的提出,突破僵持半个世纪的主客二分法,开辟了物质思想的另外一种可能——物质所具有的乌托邦内涵,并且从物质的无限性、多样性所构建的结构与形式里塑造出人的乌托邦精神,衍生出关于梦想、文化、美学、艺术等无限丰富的历史。

四、乌托邦思想的意义与当代价值

乌托邦精神是人类内在精神的具体体现,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乌托邦精神有助于人们通过白日梦的形式探索现实实现的路径,通过实践将心灵图景转变成美好现实,真正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从而达到人的自由发展。随着当代社会信息与技术的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各种诉求都尽可能地得到了满足,而随着这种发展趋势人们的需求也逐渐变得越来越空泛,逐渐沉浸在物质与利益的享受之中,不再进行自我反省,逐渐失去了人的主体性,内心的空虚和匮乏正是这种现象的罪恶之源。乌托邦精神能使人在乱象中反省自身,从而对自身和现实进行批判,改变现实,超越现实,呼吁人们追求内心的真正诉求。

五、结语

通过对布洛赫希望哲学中的乌托邦思想进行分析,我们能看出其“乌托邦”的概念并不是抽象的空想的乌托邦,而是有具体目标的,充分表达了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构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目标和现实路径的“乌托邦”。他并不是荒谬的空中楼阁,而是一个可以具体实现的美好愿望。因此,相比于其他的西方哲学,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无疑是积极乐观的。这种乐观对人们构建美好未来、走出阴霾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