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西方美术作品中的刚性美与柔性美

2022-08-06 05:07周爱红
名家名作 2022年8期

周爱红

西方美学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各时代艺术家均在西方美术发展历程中做出了贡献。当前西方美术的艺术风格以及美感表现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无论是优美与崇高的艺术风格,抑或是刚性美与柔性美的美感表现,都是西方美术发展的优秀成果。当代学者应当了解不同类型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正确处理优美与崇高、刚性美与柔性美之间的关系,提高美术作品的生命力,满足人们不同的艺术审美与需求。

一、西方美术作品中的刚性美与柔性美解读

(一)作品内容的不同美感表现

人们在欣赏不同美术作品的时候总是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尤其是西方著名美术作品,其在令人惊叹的同时还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力量与美感。我们将这种启发性、力量性的东西称之为艺术作品的美感。有的美术作品能够给人激昂慷慨的感受,让人心潮澎湃;有的美术作品则能够舒缓人的心灵,让人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平静缓和的美感。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就是美术作品体现出来的刚性美与柔性美。所谓的刚性美一般也可以称之为壮美,即雄壮、壮丽的美感,能够联想的词汇包括宏伟、壮阔、热烈……相反的,柔性美的联想词汇则有秀美、优美、典雅、柔媚、清秀……西方美术作品的不同美感首先会通过绘画内容体现出来,绘画内容也是创作者思想情感的寄托。而思想情感又受到创作者自身经历、艺术追求、理想信念、性格气质等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刚性美的美术作品被应用于表现历史题材、英雄人物、战争场面等。而柔性美的美术作品则着眼于平凡的生活、优美的风景,尤其是女性人物。

(二)作品形式的不同美感表现

除了美术作品内容的不同之外,不同美感表现的画作在创作形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刚性美美术作品基本上是“无形式的”,其对于表现形式的限制较少,在画面中通常表现为粗糙的、怪异的形式,而线条方面则多用直线与折线,在创作方面会打破常规绘画对称、均衡、和谐等形式美原则,出现画面不协调、丑怪、惊骇的情况。为了体现出作品的刚性美,创作者往往会进行开放式创作,不拘泥于形式,也不进行画面的精雕细刻。相反的,柔性美美术作品则更加符合画面对称、均衡、和谐等形式美法则,线条方面多用曲线、弧线等,不轻易出现尖锐的角,用色鲜明却不强烈,能够表达出细腻的情感,体现出形式美感。

(三)从具体美术作品体会刚柔之美

要想了解西方美术作品的刚性美与柔性美就应该对西方极具代表性的画家与画作进行研究。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西方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而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则是当时美术界刚性美与柔性美的两位极端代表,因此对两位画家名作的研究就能够充分展示西方美术作品刚性美与柔性美的特征。米开朗基罗是著名的雕塑家、美术家、艺术家,其漫长的一生经历了意大利艺术从繁荣到落寞的极大转变。受到这样人生经历的影响,他自始至终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与英雄主义情感,这样的情感也体现在其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其创作的很多形象都充满力量,展示出对国家发展的信心,自身则体现出坚毅、果断、勇敢的品质。比如名作《最后的审判》,这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该画作将基督作为画面结构的中心,并利用中心构建了一个旋涡,让人想象到被暴风席卷的人群,给人以极大的力量震撼。该画作中一共包含了两百多个真人大小的人物,不同人物的姿态和表情都不相同,作者利用宏伟的构图和生动的细节描绘出极具力量的画面,再加上浓重色彩的应用,更是加深了整个画作的悲剧情调,让人欣赏时感受到惊心动魄的冲击,这就是艺术作品刚性美的典型体现。

与米开朗基罗相比,拉斐尔的画作体现出柔性美的特征,他是柔性美感的代表人物,创作出了较多优秀的柔性美画作。受到自身经历与外界环境的影响,拉斐尔更加关注真实生活中的美好画面,其画作中并未出现刚强有力的英雄人物,大多为温柔美貌的圣母与圣婴,且拉斐尔在圣母形象的创作上较为文雅,构图方面也更加柔和圆润。拉斐尔创作的圣母像集合了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像的所有优点,其通过圣母像的创作体现出民间女性的优秀品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体现出真实的伟大的母性形象。比如名作《椅中圣母》就是拉斐尔圣母像的代表,画作中的圣母容貌美丽、神态温柔,体现出慈爱之感,圆润的画幅更是增添了画面的和谐度与均衡性,给予人一种完满、亲切的感受。画面中的三个人物都被置于圆形空间中,画面交错穿插,给人一种充实而不拥塞的感受。画作中的人物形体弯曲,创作者合理应用弧线、曲线的配合进行创作,给人一种圆满安心的感受。从色彩方面来看,该画作中应用的色彩丰富而明亮,但同时也不失淡雅与和谐,塑造出了一个端庄、娴静和富有同情心的母性形象,整个画面充满了柔性美。

(四)不同美感的审美功能

柔性美的画面能够给予人们一种单纯的、平静的安全感与愉悦感,而刚性美的画面则能够给予人们一种强烈的冲击感、叹服感、庄严感,最终杂糅成强烈的兴奋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美感体验是由于柔美的事物往往趋于静态,体现出主客体和谐统一的感受,因此给予旁人的刺激并不强烈,同时还能够调动人们最单纯的情感,使人获得简单的愉悦。刚性美的事物能够给予欣赏者强烈的刺激,让人们观看画面的时候出现震惊、压抑的心理,之后发展成为叹服与庄严,最终回到理智的思索与情感的奔腾中,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感。

二、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与崇高文化解读

(一)优美与崇高文化的概念

优美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美好的感受,从审美角度来看,其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化中,指可以让人视觉感受良好的画面。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通常用来形容质地柔和的对象与画面,优美能够提升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作品的情感内涵。崇高一词的本义为优越、高大,而作为美学名词则用于形容精神力量的强大。优美与崇高是美学领域中的一对概念,对其内涵的探究能够强化美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给予欣赏者美的感受。在美学领域,优美与崇高的基本内涵体现出统一与对立的辩证关系,两者的存在向人们展示了世间万物的丰富美态,启示创作者丰富画作的形式与情感。两者同时又是和谐统一的,同一幅美术作品中同时呈现出优美与崇高两种美感,给予欣赏者强烈的感官冲击,激发情感共鸣,推动了西方美术发展。

(二)优美与崇高文化内涵分析

1.优美

通常情况下,人们可以从美术作品的色彩、艺术形态以及艺术内容三个方面进行鉴赏与分析,了解其文化内涵与艺术美感。因此要想掌握优美的内涵,学者应当从美术作品的各方面进行研究,掌握有效的分析方法,将创作者与欣赏者联系在一起。首先从画作的色彩方面进行分析,优美特征的美术作品通常会应用比较鲜明的色彩,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比较协调,不会出现强烈的色彩反差而造成视觉冲击,而是以一种缓慢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吸引观者的注意,并逐渐将观者的思想以及情感代入画作中去。如果从画作整体风格来看,优美的美术作品大多使用缓和的色调,不会给人以激烈的感受。从艺术形态方面进行分析,优美的艺术作品通常会被人使用精致、静谧等词汇进行形容,整个画面构图和谐、相互平衡,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观者代入画面内容中去,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给予观者良好的精神体验。比如西方艺术名作《春》,作者在画面中加入了较多春天元素,将春天的盎然生机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从画面结构上来看,作者更是将各种春天要素巧妙地安排在不同的位置,这些要素引领着观者的目光经过云朵、女神形体、林地等,在观赏的同时感受浓浓的春意,最后在春景中完成心灵之旅。优美的画面中没有喧嚣的客体,大多体现出宁静、灵动的氛围,这也是《春》的核心意蕴。最后从艺术内容方面进行分析,优美的画作大多以平静美为创作主题,通过画作表达出创作者的美好情感。

2.崇高

与优美画作的分析方法相同,以下从色彩、艺术形态以及艺术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崇高美感会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因此大多数画作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能够引发观者一种悲情、敬佩、震惊的情绪,引发观者的深思,并让观者从自身的感悟中领会画作的艺术美感,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从崇高艺术画作的艺术形态方面来看,崇高即代表着“高”空间与“强”力量。与上文分析的刚性美类似;崇高画作的创作形式不拘一格,不受任何艺术创作形式的束缚,体现出较高的自由度。对于画作观者来说,其在初次观赏的时候会出现视觉上的排斥感,但情感层面上却能够得到极大的满足,出现情感接纳现象,逐渐走入画作,体现出强烈的情感诉求。在该过程中,观者与创作者通过画作实现了情感上的共振,观者在观赏画作的过程中能够释放自己的情绪与压力,最终获取画作传递出的积极情感与艺术力量。比如经典的西方艺术作品《大卫》《摩西》等,创作者在创作人物的时候精心设计其面部表情,通过人物的眉目、须髯传递坚毅精神,进一步升华美术崇高文化。从崇高画作艺术内容方面来看,大多数西方崇高画作都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运用强烈的色彩以及画面给予观者一种情感上的压力,让其陷入矛盾的情感中,引发深思。在后来的深思中,观者逐渐领会画作主体的力量,进而从更高层面重新掌握审美对象,实现自身内心反应与力量的强化,释放自己的情感,并从这样的释放中获取愉悦的心情。

(三)不同文化融合路径

首先,人们应当支持审美情趣共融。受到创作意图、创作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西方美术文化出现了刚性美与柔性美、优美与崇高等不同的艺术美感,但以上艺术概念并不是对立的,其应当在美术作品创作中实现相互融合与碰撞,最终体现为审美情趣的交织。此外,不同审美的融合才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创作者应当掌握不同美术理念的核心内涵,坚持合理融合与适度融合的基本原则,将艺术作品的审美情趣完整地展现出来。对于美术创作者来说,其应当更新自己的创作理念,保持开放包容的姿态,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正确看待不同艺术美感之间的关系,将其进行协调与融合,在不同的实践创作中获取新的创作灵感,实现美术创新,提升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扩大美术文化的影响力。比如席里柯创作的《梅杜莎之筏》,整个画作的主题为法国海上遇难事件,作者也是以此为中心进行构图,整个画面通过对不同人物内心活动的展现、对海浪画面的描绘、对天空乌云的描绘创造出一种极具冲突性的感受,给观者一种紧张感与不适感。画面中扬红巾的人逆风向前,给人一种激昂向上的感受,点明了美术作品的主旨,即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该画作的艺术思想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共鸣,以相互融合的方式为西方美术创新式发展注入内动力。其次,要想实现优美与崇高的融合就必须推进西方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借助艺术教育载体,给予美术事业人才支持,为美术发展创新培养出更具包容性与开放性的优秀人才,创造出更多融合性的美术作品,给予观者良好的视觉体验,丰富观者的情感认知,进一步提升观者的想象力与审美水平。

综上所述,无论是刚性美与柔性美还是优美与崇高,都是美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美感体现,两者之间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均衡和谐的整体,充分展示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西方学者以及艺术家应正确看待美术作品中的刚性美与柔性美,合理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其巧妙地结合起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