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增-递进式量化康复训练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2022-08-07 03:17文,赵薇,张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4期
关键词:置换术髋关节康复训练

许 文,赵 薇,张 攀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河南省骨科医院 河南洛阳471002)

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恢复患者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是治疗老年髋部疾病的重要手段[1]。有研究表明,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是巩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恢复关节功能与肌肉力量的关键环节。常规术后功能锻炼多因老年患者手术创伤、认知不足及切口疼痛,开展困难,不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影响手术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2]。递增-递进式量化康复训练可为患者提供系统化、递进式干预,满足患者不同时期的康复需求,依据循证情况对患者实施递增-递进式量化康复治疗,从而实现改善机体功能、缓解患者功能障碍的目的。被广泛应用在偏瘫、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中,取得良好效果。为此,本研究就递增-递进式量化康复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疗效进行深入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122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因类风湿性髋关节炎、髋臼破坏或明显蜕变、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需行髋关节置换术;②老年髋部骨折需行手术治疗;③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④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⑤首次发病;⑥术前生活自理;⑦术后生命体征平稳;⑧年龄60~78岁。排除标准:①骨肿瘤;②大粗隆截骨或术中移植;③术前心、肺、肾等脏器功能衰竭;④合并强直性脊柱炎;⑤术前卧床;⑥存在认知功能、沟通功能障碍;⑦出院后不能接受电话随访;⑧合并精神功能障碍;⑨凝血功能障碍;⑩存在内分泌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男30例、女31例,年龄61~75(66.35±3.68)岁;术前Harris评分(27.36±2.15)分。观察组男32例、女29例,年龄63~78(69.36±3.72)岁;术前Harris评分(28.69±2.37)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术后功能锻炼。包括术后当天行踝泵运动,术后1~3 d指导患者行膝关节、髋关节被动屈伸运动,术后4~7 d患者进行下肢拉伸/屈曲外展抗阻训练,术后1~2周后患者借助助行器在病房内行走,术后3~5周指导患者做髋关节周围肌肉抗阻训练,术后6周行肢体完全负重练习,5~10次/组,2组/d[3]。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递增-递进式量化康复训练。

1.2.2.1 术后1周内锻炼 ①术后当天:a.踝关节跖屈与背伸运动。抬高床头45°,背伸运动时,紧绷下肢肌肉,足尖尽力向下踩,保持15 s后放松,足尖尽力向上勾,训练顺序为绷紧-放松,循环3~5次。b.踝关节旋转运动。每组顺时针、逆时针各做30次,两种训练交替进行,每日训练3次。②术后1~7 d:a.股四头肌收缩练习。患者取平卧位,膝下放软枕,紧绷大腿,膝关节伸直向床尾方向用力,维持该姿势10 s后放松10 s,重复练习20次,连续练习2~3组,后可逐渐增加至40次/组。b.伸膝、屈膝运动。屈髋<45°,运动强度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宜,逐渐增加运动幅度。

1.2.2.2 康复期锻炼(术后2~3周) ①直腿抬高练习:直腿抬高,足跟离床20 cm,停顿5 s后放松。渐进抗阻训练在直腿抬高主动运动基础上,腿背放置2.5~4.0 kg沙袋,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沙袋重量。②屈髋、外展、抬腿练习:2~3次/d,注意保证姿势正确,避免关节脱位。③负重行走:一侧肢体由不负重逐步过渡到单拐行走,做半负重练习。④平衡训练:1级,坐立练习,足跟站立15 s,直线行走10 s,行走练习5 m;2级,单腿站立练习,绕椅子走8字2圈;3级,单腿站立做外展、拉伸、屈曲训练。⑤3点支撑引体抬臀运动:指导患者一侧肢体外展呈中立位,另一侧下肢屈曲,足部与肘部支撑用力,或借助牵引床架双手上拉抬臀,臀部离床,保持该姿势5 s后放下。⑥强化股四头肌锻炼:利用双拐做上下楼梯练习,运动量为2~3组/次。同时做下肢肌力训练,以患者最大耐受度为宜,做髋膝关节屈伸锻炼,训练过程中,避免髋关节外旋、内收、内旋,家属需全程陪伴患者训练,避免发生意外,上述训练2次/d。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包括疼痛(40分)、日常活动(20分)、髋关节功能(10分)、肌力(10分)、病残(10分)、跛行(10分),共6个方面,总分为100分,得分与髋关节功能成正比。Cronbach′s α为0.895。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巴塞尔日常生活能力指标(MBI),包括穿衣、修饰、进食、活动、转移、上楼梯等10个问题,总分为100分。<20分为极严重功能障碍,25~45分为严重功能障碍,50~7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75~95分为轻度功能障碍,100分为自理。③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假肢脱位、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关节僵硬。并发症总发生率(%)=各类并发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Harri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Harri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MBI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MBI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随着关节外科技术的进步,全髋关节置换术成为髋部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该术式并未破坏关节囊后侧结构,术后患肢脱位率低,具有疼痛小、肢体肿胀轻优点,患者在术后早期即可进行康复锻炼。该病患者年龄偏高,且缺乏锻炼自信,导致训练依从性较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4-5]。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功能锻炼欠缺合作和系统性的评价体系,无法满足患者术后各个阶段康复训练需求,导致患者康复训练不到位,执行依从性差[6]。

递增-递进式量化康复训练是根据患者躯体实际情况制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细则,包括髋关节锻炼频率、强度及关节活动范围,始终遵循患者耐受度,并根据患者进展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可有效提高患者训练依从性,促进疾病康复[7]。术后早期,主要以被动训练或小幅度训练为主,踝关节跖屈与背伸运动可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维持下肢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术后1周,主要以主动康复训练为主,股四头肌收缩训练可预防肌肉萎缩,提高肢体肌肉力量。在康复期锻炼期,直腿抬高训练可促进下肢肌肉等张收缩,增强臀部肌肉力量,提高髋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僵硬,减轻疼痛;负重锻炼可提高髋关节稳定性,从而改善髋关节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Harri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M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孟丽焕[8]研究表明,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后,观察组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Harris髋关节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由此说明,递增-递进式量化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髋关节稳定性与功能性,增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由于腿部肌肉存在多处静脉窦,促使静脉血需依靠肌肉泵回流至心脏。加之术后需要制动卧床,降低肌肉运动强度或活动度,促使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通过早期下肢功能锻炼能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有效加快血液循环,减轻肢体肿胀,避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根据患者病情恢复程度实施递增-递进式康复训练,可降低关节滑膜纤维化的发生风险,提高关节腔内血流灌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术后感染,且还能提高关节稳定性,降低假肢脱位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谭春尼等[9]研究中,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早期康复锻炼后,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与本研究结果相符。由此说明,递增-递进式量化康复训练有助于预防术后假肢脱位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提高关节活动度,降低关节僵硬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实施递增-递进式量化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和术后日常生活能力,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置换术髋关节康复训练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