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完善与优化

2022-08-10 01:19崔春生李洁璐王美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教书育人 2022年2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导师制导师

崔春生 李洁璐 王美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一、引言

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加大,我们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的比例也在随之不断增加。总体上来看,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16年的约80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110.7万人左右,其中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超过60%。不同于偏向理论知识培养的传统学术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偏向于实践性,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由去年的“芯片战”“实体清单”禁令,我国在许多高新行业产业中面临的 “卡脖子”问题日益凸显,社会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解决这些问题,故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对于导师制进行继承和创新,创立了“双导师制”,[1]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于1999年发布了《关于制定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首次引入“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合作模式,截至目前,“双导师制”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素质提高显著、政产学研融合成效卓著、学术界和实践界呼声高涨,一大批高校建设了学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导师队伍融于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中。[2]

佟春玉[3]等人对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索校内“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与校企间“双师型”队伍建设融合形成的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双师制”教学模式。陈怡琴[4]指出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有一个制约因素就是双导师作用有限。辛均庚[5]以贵州省H高校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分析了“双导师制”培养的困境和原因,并从认识上、制度上和功能上提出解决路径。杨晶巍[6]等人对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双导师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三方交流平台和多级反馈机制,完善基于校企合作的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实施策略。张洋洋[7]对河南省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张军[8]等人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研究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度,发现贵州省“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石卫林[9]等人基于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采取质性研究方法,对S大学双导师及学生进行访谈并分析,结果表明双导师制度实施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组织内部的激励不相容、组织间的资源冲突与缺失,并据此提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相应建议。张芳玲[10]通过对1993-2017年CNKI库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研究的发文量总体趋势图表的分析,发现学者们对该问题关注度不断增加。从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学者们大多研究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在“双导师制”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的探索过程中,还没有找到一套系统且标准的方法,本文将切克兰德方法论用于探索“双导师制”问题解决途径的探索过程,为形成一套健全的“双导师制”提供新的思路。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学者们对于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双导师制”研究现状可见,在国家大环境的驱动下,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实施了“双导师制”,并且使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然而,由于“双导师制”还处于探索完善阶段,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化体系,所以仍存在许多问题,综合来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政府政策未落到实处。尽管从20世纪末“双导师制”已经开始尝试融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各大高校现在也已经接受并且实施该制度,但企业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政策倾斜。由于不同地区的企业类型分布情况不同,企业的水平也参差不齐,除北京、上海等新一线城市外,其他城市很难做到相近水平的企业与高校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方面完全契合。

第二,高校存在有名无实现象。目前仍存在部分高校只是在名义上对每位专业学位研究生配备两名导师,但研究生与企业导师沟通不多的现象。校内导师资源往往比较充足,而企业导师资源比较匮乏,容易出现每位企业导师带多名甚至十数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现象,分配到每位研究生来自企业导师的指导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高校和企业没有完善地体系管理校内外导师队伍,使得“双导师制”存在名存实亡现象。

第三,校内外导师存在指导不协调的现象。由于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处于同一领域侧重点不同的两个方面,唯一比较契合的点就是相同的专业知识,然而校内导师偏向理论研究,企业导师偏向实践应用,且两者往往没有很好地沟通和交流。校内导师不能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仍然按照传统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过分关注于研究生的理论学习;企业导师大部分精力还是用于企业方面,可能忽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容易以创造企业利润为核心,给研究生分配一些非专业的实践活动。

第四,研究生本身持怀疑态度。由于两个导师对学生的不同方面的能力要求不同,在分别布置任务时,可能会出现时间或内容冲突的情况,这会造成研究生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对“双导师制”是否能真正配合起来提高自己应用型能力产生怀疑。

三、基于切克兰德方法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构建

切克兰德方法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由英国的P·切克兰德教授提出一种比较系统且具有代表性的软系统工程方法论,它的核心是“比较”,通过比较与探寻,得出使决策者“满意化”的结果,而不是盲目追求“最优化”结果,强调“学习”的过程,[11]这与探索“双导师制”循序渐进的思想不谋而合,此方法的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切克兰德方法论实现步骤

根据方法步骤,建立基于切克兰德方法论的“双导师”制度过程如下:

1.认识问题

通过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现状分析,发现存在政府政策未落到实处、高校存在有名无实的现象、校内外导师存在不协调指导现象、研究生本身对“双导师制”持怀疑态度等问题。

2.根底定义

从发现的问题中找出影响问题出现的关键因素为政府、高校、企业、研究生自身,通过政府严格将政策落实到高校和企业两个平台,高校不仅要看得到大企业还要考虑中小型企业中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导师,校内外导师通过交流会等方式进行自主合理搭配,增加研究生对于“双导师制”的期望值等方式作为基本观点。

3.建立概念模型

通过根底定义可以抽象出对问题的描述结果,并建立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四个关键因素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

四个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分别如下:

首先是政府,政府在“双导师制”中起总抓手的作用。政府可通过政策约束或鼓励高校和企业落实“双导师制”的实施。对于高校,将实施比较成功的高校作为例子展示给其他高校学习,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给予实施得不好的高校一定的压力,要求向实施较好的高校学习并定时监督检查,以促进“双导师制”在高校中的落实;对于企业,不要只着眼于大型企业,也要促进中小型企业与高校合作实现共赢,给予重视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企业以实质性的奖励,对不重视研究生教育,将分配给企业的研究生当作免费劳动力,而不是以提高研究生能力为目标的企业,予以经济上的惩罚。

其次是高校,高校为研究生提供校内导师,对于高校而言,师资比较充足,容易实现,较难的是建设能与企业导师实现有效沟通的校内导师队伍,可通过高校和企业之间举行双向交流会来解决这个难题。双向交流会为校内和企业导师双方提供交流的平台,使得双方导师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搭档。

之后是企业,企业为研究生提供校外导师,对于企业而言,师资力量往往比较匮乏,可通过一系列选拔找出具有较高专业实践能力并且还要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人才,使其组成企业导师队伍,之后去参加双向交流会,与高校导师进行交流互选。

最后是研究生,研究生是本模型中最重要的因素,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各方面能力。高校配备的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企业配备的校外导师负责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故研究生对于校内外导师的感受至关重要。通过每年多次研究生给高校和企业反馈自己对于校内外导师以及他们配合度的评价打分,高校和企业对校内外导师提出合理的要求与建议,从而提升两个导师与研究生的契合度,找出配合度最高的导师组合与培养模式。

4.比较及探寻

通过上述概念模型,可以看出有三个“比较”会起到作用:第一个是政府的不同政策之间的比较,通过政府发布政策的效果不断完善和更新政策,对于当前政策吸收其优势并弥补其不足,以探寻新的政策用以约束或鼓励高校和企业;第二个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不同导师之间合作效果的比较,通过不同的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每年的双向交流会选定合作,使得校内外导师通过比较也能找出最佳搭档,从而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培养;第三个比较主体是研究生本身,通过不同的研究生对所分配的校内和校外两个导师的专业能力分别评价打分以及两个导师配合度对研究生能力培养的情况评价打分,通过每轮打分,探寻研究生“最满意”的导师搭档。

5.选择

经过多轮的比较与探寻后,综合三个比较,选择出目前为止最能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各方面能力的政策、校内外导师以及导师组合。注意选择也要根据不同的评估反馈进行及时的调整。

6.设计与实施

对于每一个步骤,都要设计一个多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不论是政府的新政策制定、校内外导师搭档的选择,还是研究生对于校内外导师的评价反馈,都要设计一套完整的方案,形成一套标准的评价体系,给予起积极作用的人或单位以一定的奖励,使得各方都乐意为用心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竭尽全力。

7.评估与反馈

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对方案进行评估并反馈,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或出现新的情况,比如新政策地颁布、高校合作企业的变更等,要及时认识到有关问题的新信息,及时修改根底定义和概念模型等,重新通过比较及探寻选择设计出当前能尽量使各方都满意的可操作性的方案。之后循环往复,不停对新方案进行评估并反馈,以使方案能够与时俱进。

四、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将切克兰德方法论的步骤用于“双导师制”的研究是非常适用的,这给完善双导师制度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这个方法可以快速并全面的逐步解决双导师制度目前存在的政府政策未落到实处、高校存在有名无实的现象、校内外导师存在不协调指导现象、研究生本身对“双导师制”持怀疑态度等问题,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理论和实践能力方面实现双提高。

总之,我国应不断更新完善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形成标准体系的相关政策,监督有关部门将政策落到实处,给予具有完善体系的高校和企业以及个人一定的奖励和支持,使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双导师制”切实成为具有高水平应用能力的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导师制导师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导师的猫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