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建设创新创业人才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福建为例

2022-08-17 08:17邬群勇王涵菁郑汉捷郑强文王建军
中国人事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福建省福建数字化

□ 邬群勇 王涵菁 郑汉捷 郑强文 王建军

一、引言

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深刻影响着世界科技以及全球经济的变革。美国早早抓住时机推进数字革命,欧洲、日本等地区也抓住机遇,开展数字革命并产生了巨大的成效。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结合数字地球提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重大信息化战略工程,为“数字中国”建设做了早期的实践和探索。[1]2021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在新发展阶段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将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响应“推进数字化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我国各地区纷纷开展了大量的数字化实践探索。[1]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川渝经济圈已经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核心。浙江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战略、广东省首个集成民生服务应用“粤省事”以及上海市“力争打造国际数字之都”计划等,都是区域数字化探索的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2]加快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的人才发展是加快全国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目前,浙江、上海等省市都明确作出了关于数字化时代人才引进的对策探索。如浙江省率先以“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的模式创新,[3]实现了人才服务效率效能的全方位提升,致力吸纳全国高水平人才入浙;上海市则以“智慧工匠”选树、“领军先锋”评选活动挖掘出积极投身数字化转型建设的优秀人才,稳步提升上海软实力的“硬核实力”。从人才流动来看,人才主要流向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主的东部三大区域和以重庆、成都、武汉、长沙、郑州、西安六大中西部核心城市为主的区域,数字技术相关人才流动趋势总体上与人才流动趋势相吻合。[4]

“数字福建”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作为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福建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人才相关政策,奠定了“数字福建”的人才基础。本文拟进一步梳理目前福建省数字化实践探索的成果,分析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的现状和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数字福建”发展与建设现状

“数字福建”是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数字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经历了20多年的不断探索,“数字福建”已深刻融入福建省的各方面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5]

(一)数字政府,打造便利福建

福建省力求打造善治善为的数字政府,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政府履职能力,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的保障能力,依托数字化平台提供高效率的政务服务,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全流程,建成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全省掌上服务平台一体化,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福建。依托数字技术集约、高效、智能的优势,推出了以“闽政通”为代表的以“马上办、掌上办”为服务理念的便民政务应用,逐渐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信息共享以及政务事项协同办理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体系。2021年国家工信部发布的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评估报告显示,福建省位列优秀等级,福州、厦门数字政府服务能力位列重点城市优秀等级。

(二)数字经济,引擎助力发展

福建省把握数字技术发展方向,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颁布了《福建省大数据发展条例》,促进实体经济与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施数字经济领跑行动,以数据要素高效有序流通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驱动,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双轮驱动”。在介绍《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福建)工作方案》时,福建省发改委指出:“2020年,福建省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5%,比上年增长了15%以上,数字经济发展已驶入快车道成为福建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核心引擎。”

(三)数字文化,智慧文旅建设

福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非遗保护、智慧旅游、文旅融合等多方面数字化建设工程,实现了对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和对历史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实现了“游客云预约,景区云监管”的景区高效旅游管理新模式,形成了文化和旅游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业态。

(四)数字生态,创新绿色发展

福建省作为全国首个数字生态示范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数字化,积极开展“生态云”平台建设,结合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精准治污,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实现“数字+生态”的融合发展,推动数字生态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2020年,福建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达到历史高位,生态文明指数居全国第一,数字生态已成为美丽福建绿色发展的创新引擎。

三、“数字福建”数字技术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分析

数字人才是指具备ICT(信息通信技术)普通技能、专业技能和补充技能的人才,涵盖数字战略管理、深度分析、产品研发、先进制造、数字化运营、数字营销等领域,是实现数字化建设的关键要素。2021年6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指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是指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以及完全依赖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各类经济活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中的“数字技术人才”[6-8]主要包括从事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传感器、服务器、网络设备、VR设备等电子信息制造业人才;从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息传输业等研发与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分析和展示等产业人才;以及其他相应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福建省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未来福建将继续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再造经济新引擎,着力打造全国数字应用第一省。福建省数字人才的需求量呈现不断递增的趋势。

(一)数字人才培养、引进与培训需求

目前,福建省的人才供给体系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数字人才严重匮乏,人才供需问题日益突出。福建省数字人才需求预测结果显示,[9]2019年和2020年对于数字人才的需求量大约分别为99.65万人和117.55万人,需求量较大,福建省现有数字人才就业人数不能满足需求,数字人才供不应求,引进和培育数字人才的重任迫在眉睫。因此,福建省应加快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二)数字人才,特别是新型数字化 T型和π型人才的需求

哈佛商学院教授桃莉丝·巴登首次提出T型人才这一概念,指具备一项精深的特长(I型人才)和跨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π型人才,指两专多能或者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数字中国”创新创业人才是在“数字中国”背景下知识和能力结构深度改变的各类数字技术人才的统称,涵盖了“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人才,主要表现为电子信息制造业人才,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卫星应用等领域的研发人才以及相应的管理人才。新型数字化T型和π型人才可以发挥源头创新、产业研发、应用开发、实用技能等多类型人才的T型和π型能力,又能结合数字中国复合型能力,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因此,福建省需加速引进和培养新型数字化T型和π型人才。

(三)数字人才创新发展平台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省数字经济领域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6个(如表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创新研究院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48个,“数字福建”大数据研究院(所)包括2个基础技术研究院和25个重点行业研究所,企业技术中心28个,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1个(福州马尾),5G产业服务平台1个。福州物联网产业基地创建了全国首家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和物联网产业促进中心、物联网产业联盟,建成投用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中心等。国家级平台领域集中在卫星应用、平板显示、网络设备和数字电视智能终端等,缺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创新主要依托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企业平台较少。总体来说,福建省数字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型龙头企业不多,产业带动性较弱,数据的基础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不够充分,制约着数字福建建设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跨越,因此福建省急需加强完善数字技术人才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引进国家级平台,发展新型创新平台。

表1 福建省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科研平台情况

(四)数字技术和产业创新创业发展环境的需求

人才发展环境主要指影响人才成长的各种外部因素,这些因素是人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10]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创新,并加速在各行业不断渗透和广泛应用,应重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体系。福建省应把构筑数字经济新优势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整合资本、人才、中介等创新创业要素,在核心关键技术、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监管治理、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等方面优化创业环境,培育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等,用“互联网 AI”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增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四、“数字福建”创新创业人才对策研究

(一)加强数字人才教育培养培训,优化人才资源结构,确保人才供应链稳定,筑牢人才支撑

面向“数字中国”“数字福建”和福建省进一步加快“数字福建”建设,发展互联网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服务社会经济为导向,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和支持高校结合数字技术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进行学科交叉,优化决策、管理和工程应用的数字技术人才结构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人才,鼓励“数字福建”大数据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开展数字技术人才研修、职业培训等,构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将福建打造成“数字中国”人才培养培训高地,为“数字中国”“数字福建”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产业高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制定数字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引进和培养数字化T型和π型人才。依托福建省重大人才工程及平台,构建一站式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精准引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过程中急需的具有竞争力的高层次T型或π型人才。鼓励和支持高校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开放、共享的数字人才培养环境,加大T型和π型人才培养力度,支持省内数字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数字人才,制定更加精准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其尽快成长为数字化T型或π型人才,为福建省“数字中国”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二)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新型创新平台,聚才引智引领创新发展

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提升福建省区域创新发展水平。通过科技+人才汇聚,培育创新创业集聚区,构建创新创业创造生态圈,打造福建科学城,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引导示范作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围绕“基础软件、芯片、高端装备、材料、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通信工程”等数字经济核心技术,集中优势资源高水平打造福建省创新实验室和创新研究院,积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统筹布局建设各类省级高水平创新平台,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设立区域数字技术创新中心,突破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核心技术难关,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发挥数据的基础性和创新性作用,打造全国数字化创新高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资源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高端技术人才蓄水池。

(三)健全数字产业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创新生态系统来吸引优秀的数字化人才

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数字技术相关产业政策支持和要素资源保障力度,着力促进数字产业创新创业环境升级;加强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关键技术与产品的创新创业扶持,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离岗从事数字技术和产品创新创业;打造“便利福建”,提升各类人才从事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创新创业的便利化水平;推动大中型企业、中小微企业等发挥各自优势,投身数字技术创新创业,依托福建省数字经济领域的独角兽、未来独角兽、瞪羚企业来带动数字技术人才就业,并吸引优秀人才。加大投资与租税优惠力度,完善数字经济创新创业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政策,加快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动力升级;发挥福建省金融服务云平台作用,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有效服务和帮助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创新创业融资信贷;发挥风险投资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拓宽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创新创业直接融资渠道,完善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创新创业差异化金融支持政策和金融服务;完善数字产业创新创业扶持和优惠政策,强化对接服务,推动政策落实、落地、落到位,提高数字产业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努力打造更具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流数字经济产业营商环境;优化投资与国际合作环境,推进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加快构筑创新创业发展高地。

(四)完善数字人才配套保障服务体系,激发数字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

数字技术人才引进、使用、管理和激励是“数字中国”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的重要一环。结合“数字中国”建设的基本任务与原则,围绕数字技术人才的“集聚、管理机制、发展环境”三大任务,进一步深化“数字中国”人才制度改革,扩大开放人才制度、体制和机制。制定符合省情的数字人才评价标准,便于政府和单位更准确地判断数字人才能力并进行分类、分级引进与扶持,构建更加积极、筑巢引凤的人才集聚制度;完善数字技术人才分工、资源配置与评价机制,打造全面、系统的人才管理制度;实施更加开放、积极的机制,激发数字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创新、创业意愿,形成一套高效、完善的数字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加强“数字中国”相关产业政策支持与良好创新、创业的双创生态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与数字技术人才相关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形成体系化的数字技术人才生态环境。

(五)统筹协调各区域数字人才流动机制,实现全省数字人才环境的区域均衡发展

与福州、厦门等中心城市相比,福建省其他地区的数字人力资源市场仍不完善,难以提供中心城市所拥有的完善的公共服务和创新创业优化政策,对数字人才的吸引能力难以超越中心城市,同时数字人才对于其他地区公共服务和政策的了解也不够深入,从而降低了数字人才从中心城市流向其他城市的可能性。[11]应统筹协调福州、厦门等中心城市和其他城市的数字人才政策,建立数字人才流动机制,积极引导数字人才多向流动,实现全省各区域数字人才环境均衡发展。例如:加强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产业联动,推动人才双向流动;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和科技副职挂职制度,通过相关人员自身及其所在单位的力量,围绕地方数字产业发展需求,发挥科技桥梁作用,推动数字技术产学研深入合作、促进地方数字产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福建省福建数字化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艺术战“疫”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