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作物育种学”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改革实践

2022-08-23 05:22龙治坚
现代园艺 2022年17期
关键词:新农科种质章节

余 马,陈 华,赵 军,龙治坚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1-2]。农学专业是我国最早、发展最为完整的农业科学领域专业之一,为我国三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3]。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如何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一体贯通是农学专业教学改革面临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其课时量大、理论性强、实践要求高、涉及面广。因此,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并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有助于解决上述农科类人才培养面临的难题,实现“夯实专业基础,筑牢思想根基”之双重目的。

1 “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思路

作物育种的最终目标是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通过在适宜区域推广,提高作物产量,解决全球的粮食危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因此,作物育种学蕴含着大量的课程“思政元素”。从爱国主义教育、科技强国、劳动模范、奉献精神、三农情怀、社会责任、一带一路、航天大国、民族精神、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方面入手,分析每一章节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类比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知识点,构建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体系,以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育人成效。

2 “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元素”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1 “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元素”体系的构建

以知识内容为载体,融入“思政元素”,构建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体系,为培养具有“大国三农”情怀、“三个认同”“四个自信”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作物育种学课程包含了绪论、作物育种目标、作物的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种质资源、选择与引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的利用、雄性不育及杂种品种的选育、其他育种、品种区域鉴定与良种繁育等多章内容。“绪论章节”蕴含了爱国主义精神、科技强国理念、三农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作物育种目标”章节体现了三农情怀、劳动模范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政元素”。通过对“思政元素”的归类,初步形成了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体系(表1):①精神命脉类(爱国主义、劳动模范、三农情怀、民族精神等);②科技强国类(航天大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③扎根华夏类(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等);④心系全球类(社会责任、合作共赢、同呼吸共命运、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表1 “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一览表

2.2 “思政元素”在“作物育种学”教学中的应用

2.2.1 讲好科学故事,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在作物育种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我国育种学家在条件简陋、资源匮乏的艰苦岁月中,攻坚克难、坚持不懈,将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推动了世界作物育种,有效缓解了全球粮食危机。“绪论”“杂交育种”“雄性不育及杂种品种选育”等章节中,结合知识点,阐述我国育种学家取得的进展,传承爱国精神、三农精神、劳动精神、民族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在雄性不育及杂种品种选育方面,袁隆平院士利用残存的5 棵不育材料秧苗,通过发明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水稻高产[4];傅廷栋院士大海捞针般地在田间地里寻找“波里马雄性不育型”油菜,通过长期的坚持不懈,发现了19 株“波里马雄性不育型”油菜和新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Haucms,开启了全球油菜杂交育种新篇章[5]。两位院士越挫越勇,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三农,体现出了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和民族精神。在杂交育种方面,为获得高产、优质的新品种,一代又一代育种专家扎根祖国大地,袁隆平院士终生致力于水稻研究,中国超级稻、海水稻新品种取得可喜进展,圆梦“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指日可待;中国青稞之父尼玛扎西长期在一线从事青稞遗传育种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培育了藏青2000 等一系列新品种[6]。他们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于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的伟业中的伟大壮举。

2.2.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科技强国理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物育种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他育种”章节,诱变育种、倍性育种、远缘杂交育种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作物育种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太空育种。太空育种是依托航天器将种子或材料带入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导材料发生变异[7]。因此,太空育种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只有具备航天科技能力的国家才能在该领域取得成果。目前,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空间站等进行诱变育种,已在千余种植物中培育出多样航天育种新品系、新品种[8]。同时,在“品种区域鉴定与良种繁育”方面,品种的保护、种子真伪鉴定、良种扩繁均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撑。

2.2.3 扎根华夏大地,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作物育种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扎根华夏大地才能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利用好作物的种质资源和新品种才能助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理念;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讲授“种质资源”章节时,强调种质资源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加强对种质资源的搜集、保持、研究和利用,尤其对具有地域特色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比如贵州惠水县的黑糯米,有助于促进当地黑糯米的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振兴,践行了习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重要指示。同时,引导学生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种质资源,在收集、保存种质资源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智慧才干,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在“品种区域鉴定与良种繁育”章节关于品种真伪鉴定、保纯和防止品种退化上,融入生态文明建设,采用阐述法剖析鉴定品种的真伪性、打击假冒伪劣种子、保证种子的纯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2.4 心系全球农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作物育种关乎全球人类的吃饭问题。培育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作物新品种是育种学家的共同追求目标之一。在讲授“种质资源”“选择与引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的利用”等章节时,采用类比法、案例法,将社会责任、合作共赢、同呼吸共命运、事物是普遍联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阐述作物种质资源对全人类的重要性,将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引种交流、杂交品种的推广和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相关联。举例说明我国在水稻育种和推广方面,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再次讲述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通过系统讲授,融入思政,深入浅出,积极引导学生心系全球农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初步成效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挖掘了“作物育种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初步构建了“作物育种学”的课程思政体系,正准备申报校级、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同时,根据统计比较,与前几届相比,经过教学改革后的近两届农学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必要性有新的认识,对农业的使命担当更加强烈,对从事农业研究、继续深造的愿望更为迫切。此外,学生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双创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分子育种技术的有越光稻米品质的籼型新品系鉴定和选择”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命科学竞赛(2021,科学探究类)二等奖,实现了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和筑牢思想根基的双重目的。

4 结语

将“思政元素”融入“作物育种学”的日常教学之中,不仅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一体贯通,还解决好立德树人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通过构建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体系,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结合思政,激发了学生学习农学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成果应用于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的伟业中。

猜你喜欢
新农科种质章节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浅析“浏阳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特有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基于SSR 标记和表型性状构建苦瓜核心种质的研究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利用“骨架突破法”,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