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研究

2022-08-24 08:50普家全
广东蚕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就业人数第二产业

普家全 李 宏 冯 韬

云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研究

普家全李宏冯韬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为分析云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关系,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云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通过对云南省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数据进行梳理,对2009年—2020年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数据进行结构偏离度分析、OLS回归分析,并与全国同时期就业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最小,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且调整变化不明显,第二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最强,第一产业中劳动力存在挤出效应,与全国相比劳动力转出速度较慢,总体上云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低。最后,提出推动云南省产业与就业结构优化调整以促进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1]。总体来说,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略显失衡,但随着“一带一路”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提出,也为云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协调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对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2]。

1 云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特征及过程

1.1 云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协调性逐步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在不断发生演变深化。统计数据显示,云南省的三次产业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69.05亿元增至2020年的24 521.90亿元,增长约354倍,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26元增至2020年的51 975元,增长约239倍。云南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从1978年的“一二三”,逐渐转变成2020年的“三二一”,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这40多年的演变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1986年,该阶段的产业结构从“42.67∶39.94∶17.39”调整到“39.13∶38.86∶22.01”,呈现“一二三”产业格局;第二阶段是1987年—1991年,该阶段的产业结构从“36.70∶36.81∶26.49”调整到“32.76∶34.70∶32.54”,呈现“二一三”产业格局;第三阶段是1992年—2004年,该阶段的产业结构从“30.19∶35.40∶34.41”调整到“19.38∶40.42∶40.20”,呈现“二三一”产业格局;第四阶段是2005年—2020年,该阶段的产业结构从“18.48∶39.66∶41.86”调整到“14.67∶33.80∶51.53”,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如图1所示。

图1 1978年—2020年云南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

1.2 云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调整缓慢

对云南省就业结构相关数据进行纵向分析,可以发现云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1980年“一二三”的就业结构,逐渐转变成2020年“一三二”的就业结构,总体来说,云南省就业结构调整速度缓慢。云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1982年,该阶段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85.0∶8.1∶6.9”调整到“83.9∶8.4∶7.7”,表现为“一二三”的就业格局,但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相差不大,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据了80%以上;第二阶段为1983年—1991年,该阶段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83.1∶8.4∶8.5”调整到“79.9∶9.6∶10.5”,表现为“一三二”的就业格局,但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几乎处于相持状态,第一产业仍然聚集了大量劳动力;第三阶段是1992年—2020年,该阶段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79.4∶9.9∶10.7”调整到“43.7∶17.7∶38.6”,仍表现为“一三二”的就业格局,但在此期间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差距逐年拉大,充分发挥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优势,并且在2017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首次降至总就业人数的50%以下。如图2所示。

图2 1980年—2020年云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2 云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分析

2.1 基于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协调性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体现的是各产业产值的比重与相对应的就业比重的一种差异程度,是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协调的一个重要指标,偏离度越接近于零,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就越合理[3-4]。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表1云南省2009年—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

年份第一产业偏离度第二产业偏离度第三产业偏离度总产业偏离度 2009-0.7442.3020.7282.287 2010-0.7672.3530.6172.203 2011-0.7532.0550.6481.950 2012-0.7401.9800.5151.756 2013-0.7341.8460.4811.594 2014-0.7301.7550.4321.457 2015-0.7351.5850.4771.328 2016-0.7371.4100.5181.191 2017-0.7411.2130.4850.958 2018-0.7391.1350.4080.804 2019-0.7081.0770.3580.726 2020-0.6640.9080.3350.579

从表1中的数据可知,云南省第一产业的偏离度一直以来都处于一个负偏离的状态,绝对值从2009年的0.744降至2020年的0.664,调整速度缓慢,劳动力继续转出的可能性较大。云南省第一产业结构不协调,与云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劳动力素质不高都有较大关系,但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也在逐渐得到改善。第二产业偏离度表现为正偏离的状态,但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2.302降至2020年的0.908,下降约1.4个百分点,说明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较快,但仍存在劳动力流入的可能。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在逐渐下降,是三个产业当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程度最高的产业。总体产业结构偏离度下降接近1.7%,说明最近几年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有所增强。

2.2 基于就业弹性吸纳的实证分析

就业吸纳弹性表现的是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所引起该产业就业人数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的变化情况,能够反映每一产业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作为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强弱,通过就业弹性系数大小反映出来,系数越大,可促进就业,反之则不利于就业[5]。

根据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的幂函数公式:

(3)

表2云南省2009年—2020年三次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回归结果

就业吸纳弹性R-SquareAdjustedR-SquareF 第一产业-0.286 4870.885 650.874 2277.451 第二产业0.346 5410.966 280.962 90286.534 第三产业0.299 6760.984 350.982 78628.782

表3云南省与全国2009年—2020年三次产业就业吸纳弹性系数

云南省全国 第一产业-0.286 487-0.644 445 第二产业0.346 5410.041 1316 第三产业0.299 6760.282 438 总产业0.119 110-0.106 958

2.2.1 第一产业产出水平与就业人数的吸纳弹性分析

由OLS回归得出云南省第一产业与就业的回归方程如式(5)。

(5)

结合表2、表3可以看出,式(5)拟合效果较好,就业吸纳弹性系数约为-0.286,表示云南省第一产业的产出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业人数下降0.286个百分点。但与全国的约-0.644相比较,反映出云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转出速度较慢,绝对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出的可能性较大。

2.2.2 第二产业产出水平与就业人数的吸纳弹性分析

由OLS回归得出的云南省第二产业与就业的回归方程如式(6)。

(6)

由表2、表3可知,式(6)拟合效果较好,就业吸纳弹性系数约为0.347,表示云南省第二产业的产出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人数上升0.347个百分点。与全国的约0.041相比,远超全国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水平,反映出云南省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同时也是云南省三次产业中对劳动力吸纳最强的部门,对云南省的劳动力吸纳起着重要作用。

2.2.3 第三产业产出水平与就业人数的吸纳弹性分析

由OLS回归得出云南省第三产业与就业的回归方程如式(7)。

(7)

由表2、表3可知,式(7)拟合效果最好,就业吸纳弹性系数约为0.300,表示云南省第三产业的产出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人数上升0.300个百分点,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略低于第二产业,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与全国约0.282的就业弹性基本相当。

2.2.4 总体产业产出水平与就业人数的吸纳弹性分析

由表3可知,云南省的总体就业弹性约为0.119,与全国的约-0.107相比高出0.226个百分点,反映出云南省的总体就业压力小于全国,在产业水平提高的同时促进了就业,并在全国的促进就业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得出结论,目前云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不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产值总量与就业人数方面,云南省的产业结构虽然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但就业结构还处于“一三二”阶段,第一产业仍然是三次产业中最大的劳动力市场,占据了将近50%的劳动力;其二,产业结构偏离度调整方面,云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存在不断变小的趋势,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最小,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调整最快,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且调整变化不明显;其三,就业弹性方面,二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均较强,其中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第一产业中劳动力存在挤出效应并且与全国相比转移速度较慢,总体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不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云南省经济发展战略性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布局,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造传统农业

云南省第一产业发展水平较低,2020年云南省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为14.68%,却占据全省43.69%的劳动力,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因此,要加快改造云南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走农业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大力塑造云南“高原特色”有机农产品的良好形象。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延长畜禽、茶叶、咖啡、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物流水平,打造一批有云南高原特色的绿色、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品牌,全面提升云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

3.2 强化工业实体,打造工业强省

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突出贡献不可忽视,同时其也是吸纳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第二产业是云南省就业吸纳能力最强的产业,并且远超全国平均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云南省第二产业的整体实力不强仍然是云南省需要正视的问题,要结合云南省的自身优势,找准定位,打好“绿色能源牌”,充分合理开发利用云南省的水、风、太阳等绿色清洁能源,持续推进“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等项目的实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推进云南省八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发展各中小微企业,增强云南省第二产业的灵活性,为促进云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3 重视第三产业发展,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

第三产业是吸纳富余劳动力最强的产业,云南省作为旅游大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云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很好地促进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云南省可以努力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发展文化旅游、康养旅游结合的特色旅游产业,进而促进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3.4 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依托云南省的区位优势,加强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云南省应加快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辐射中心。在“大循环”和“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下,云南省要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争取主动权,促进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贸易转型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带动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

[1]刘春艳,周航.吉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5(3):52-54,67.

[2]郑婉茵,薛雨涵,殷炼乾.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投资效率研究[J].现代商业,2020(18):106-108.

[3]章晓英,游玲环,赵祁.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30(9):45-50.

[4]高文娜.西安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4):29-30.

[5]马斐斐.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6):20-21.

[6]胡荣涛,刘璐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就业问题探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24(3):35-40.

Study on the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Yunnan Province

Pu JiaquanLi HongFeng Ta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01)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Yunnan Province,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labor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Yunnan Province,the structural deviation degree analysis and OLS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data related to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from 2009 to 2020 are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relevant data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in Yunnan Provinc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n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employment elasticity in the same peri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iation degre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structure is the smallest, the deviation degree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structure is larger without obvious adjustment change, the labor absorption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s the strongest, there is a crowding out effect in the labour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the labor transfer out speed is slower than that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whole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is low in Yunnan province. 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Yunnan province to promote it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Employment Elasticity; Structural Devi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7.27

F127;F249.27

A

2095-1205(2022)07-81-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多维贫困视角下云南省怒江州深度贫困地区综合治理研究”(18XJA840003)

普家全(1998- ),男,彝族,云南双柏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农业管理。

李宏(1972- ),男,白族,云南文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经济。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就业人数第二产业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德国就业人数创统一以来新高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马鞍山市产业、就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