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角子宫伴右肾缺如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2-08-24 09:43王晶刘小艳田书屹苑飞艳张立会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肌层盆腔畸形

王晶,刘小艳,田书屹,苑飞艳,张立会

残角子宫(rudimentary uterus horn)是一种罕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畸形,女性生殖系统起源于苗勒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苗勒管融合成输卵管、子宫、阴道上2/3,如果一条苗勒管部分或完全发育不全可能导致残角子宫的形成。由于残角子宫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而且该畸形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所以经常漏诊或误诊。该畸形的诊断首选三维超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治疗根据分型而有所不同,本研究报告1 例残角子宫伴右肾缺如,讨论其分型、诊断及治疗,旨在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参考。

1 病例报告

患者 女,23 岁,因痛经8 年,进行性加重1 个月,于2022 年3 月1 日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本院)。该患者平素月经规律,15 岁初潮,经期4~5 d,月经周期30 d,量中,色暗红,痛经明显,无血块,末次月经2022 年2 月13 日。近1个月痛经进行性加重,月经结束后仍有下腹坠痛,遂就诊于外院,查妇科彩色超声示:子宫前位,子宫体大小41 mm×26 mm,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肌壁回声不均匀,宫腔线不清晰,子宫内膜厚5 mm;右侧宫旁见似子宫体样回声,似与右侧壁峡部相连,大小68 mm×62 mm,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肌壁回声不均匀,单层内膜厚2 mm,宫腔内见45 mm×38 mm 液性暗区,内液稠;左侧卵巢大小及回声正常;右侧附件区见76 mm×46 mm 囊性光团回声,有分隔,内液欠清。诊断意见:残角子宫可能,右侧附件区囊性块。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本院住院治疗。

2022 年3 月1 日行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未见明显异常,阴道通畅,黏膜润软,宫颈大小正常,表面尚光滑,子宫前位,形态异常,大小约7.0 cm×5.0 cm,右侧附件区可触及一大小约5.0 cm×3.0 cm 囊性包块,形态规则,活动度与子宫紧密相连,压痛明显,左侧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2022 年3 月1 日肝胆胰脾彩色超声示:右肾区未见正常肾脏回声。超声提示:右肾缺如。2022 年3 月2 日妇科彩色超声示:盆腔内相当于子宫的位置见2 个子宫样回声,偏左侧的4.2 cm×2.7 cm,内膜厚0.8 cm;偏右侧的6.4 cm×4.6 cm,宫腔内见3.6 cm×2.0 cm 不均质低回声,形态欠规则,界限欠清,内无血流,宫壁回声欠均匀;右侧附件区见5.0 cm×2.8 cm 的无回声,形态尚规则,界限尚清,内无血流。超声诊断:子宫形态异常,双子宫?偏右侧子宫宫腔内异常,右侧附件区囊性包块。临床诊断:残角子宫,单侧肾缺如(右肾)。

于2022 年3 月3 日行宫腔镜检查术及腹腔镜探查术。宫腔镜下见:子宫前位,略向右倾斜,宫腔呈管状,略小,仅在宫底处见一处输卵管开口。内膜粉红色,具有正常的厚度,未见明显异常。缓慢退镜未见另一侧宫腔或者通路,宫颈管未发现异常。在确定宫腔结构后,用腹腔镜检查进行进一步治疗,腹腔镜下见:大网膜与子宫广泛粘连,盆腔布满纤维条索样粘连带,多处包裹性积液(见图1)。将盆腔内广泛分布的粘连带分离后取出,单极电钩将大网膜与子宫粘连处仔细分离后见:左侧子宫大小约4.0 cm×3.0 cm,右侧包块大小约7.0 cm×7.0 cm,具有子宫肌性结构,考虑为残角子宫(见图2)。两侧宫体相连,且与肠管粘连,右侧残角子宫与右侧盆壁粘连严重,右侧附件与肠管粘连。术中小心分离粘连,考虑该患者先天性右肾缺如,无右侧输尿管,用超声刀剪断右侧圆韧带,电凝离断右侧阔韧带,未见明显出血。吸净盆腔内的包裹性积液,见残角子宫与左侧宫体紧密相连,宫体下极与子宫膀胱腹膜返折关系紧密。超声刀紧贴残角子宫宫体小心分离宫体连接处,分离至宫颈处,见残角子宫与膀胱前筋膜粘连,钝性分离粘连后,将右侧残角子宫完整切除,见左侧子宫肌层连续性完整,无明显出血(见图3)。术后病理检查示:(右侧输卵管及粘连带)黏膜内见多量慢性炎细胞浸润,管壁增厚,浆膜面纤维组织增生,血管增生,并见坏死及多量炎细胞浸润,并见泡状附件,(残角子宫体)增生型子宫内膜,子宫腺肌病。患者于2022 年3 月8 日出院,术后恢复良好,给予中药治疗,减轻盆腔粘连。密切随访1 个月余,患者无明显不适主述,痛经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继续密切随访中。

图1 盆腔粘连严重

图2 单角子宫(左)与残角子宫(右)

图3 术后盆腔内情况

2 讨论

2.1 残角子宫的分型单角子宫伴残角子宫是一种罕见的畸形,发生率为0.06%[1]。根据美国生育协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分类,这组异常可以进一步细分为4 种变体:①残角子宫有腔,与单角子宫相通(Ⅰ型10%);②残角子宫有腔,与单角子宫不相通(Ⅱ型22%);③残角子宫无腔,与单角子宫之间只连接于纤维带(Ⅲ型33%);④单角子宫,无残角子宫(Ⅳ型35%)[2]。本例即为Ⅱ型残角子宫。大部分的残角子宫都没有明显的症状,临床上很难发现,但残角子宫内膜有功能且与单角子宫不相通的患者,其妇科问题(包括痛经和慢性盆腔疼痛)的发生率增加[3]。由此造成的月经受阻可能会导致子宫积血和输卵管积血,进一步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和不孕症[2]。

2.2 残角子宫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因为该类子宫畸形很少,所以在手术前很容易把残角子宫考虑为卵巢囊肿。由于残角子宫多为两侧宫体相连,常导致残角子宫侧向患侧倾斜,因此在行妇科检查时常误认为是卵巢病变产生的囊性包块。因此在手术之前完善相关检查,明确临床诊断很有必要。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已成为评估宫腔异常的主要诊断工具,然而,其不能检测到非交通的残角的存在,也不能在处女膜完整的单身女孩进行[4]。如果HSG 或超声检查显示存在异常,则应使用MRI进行诊断[4]。Minto 等[5]评估了MRI 在诊断子宫畸形中的准确性,发现在所有病例中,MRI 与手术结果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检查也可较准确地区分畸形子宫的不同类型。由于残角子宫是一侧苗勒管发育不全引起的,且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胚胎学关系,可能涉及同侧泌尿系统(肾脏、尿道)畸形[4]。约30%患者会有同侧肾脏、输尿管的畸形[6],肾脏发育不全是最常见的异常[3],其他异常包括异位肾、马蹄形肾、肾发育不良和重复收集系统[2]。所以术前可行泌尿系相关检查,排除泌尿系统畸形,避免术中损伤该侧输尿管。泌尿系统畸形是提示寻找生殖道畸形的重要线索,但同一种泌尿系统缺陷可能伴随不同的生殖道畸形,如单侧肾缺如既可以伴随残角子宫,也可以伴随阴道斜隔综合征[7]。所以在鉴别诊断中要开拓思路,不要局限于某一特定疾病。

2.3 残角子宫的治疗本例患者先行宫腔镜检查术,明确为Ⅱ型残角子宫,需进一步手术治疗,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盆腔情况及术后恢复等因素,决定行腹腔镜下残角子宫切除术。术中为保证正常子宫结构、功能不被破坏,紧贴残角子宫宫体切除两侧宫体连接处。Ⅱ型残角子宫一经确诊要尽早行外科手术治疗,Ⅲ、Ⅳ型残角子宫可以观察并随访,暂不手术。Ⅱ型残角子宫大多数伴随着宫腔积血和盆腔粘连,所以在手术前可以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或睾酮类似物(达那唑)治疗3~6 个月,以减小宫腔积血面积,减轻盆腔粘连程度,降低手术期间的风险[8]。手术方法有残角子宫切除术和子宫成形术两种。对于单角子宫非常小且既往月经稀少的患者,考虑行保守子宫成形术,沟通两侧子宫腔后间断缝合子宫肌层[4],结果显示子宫成形术在维持妊娠方面效果更好[9]。残角子宫切除术可行传统开腹切除,也可行腹腔镜下切除术。近年来微创手术快速发展使大多数手术可采用腹腔镜或宫腔镜治疗[10],自1990 年Canis 等[11]首次记录腹腔镜切除残角子宫以来,腹腔镜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法,优点包括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出血和术后疼痛少[12]。但Ⅱ型残角子宫由于长期经血潴留,盆腔内炎性细胞积聚,会形成大量粘连带,所以术前应充分评估盆腔内具体情况,若盆腔粘连严重,腹腔镜手术难度过大,可考虑行传统开腹手术切除残角子宫。

2.4 手术关键步骤在确定了病理解剖、分型以及治疗方案后,应讨论术中一些比较关键的步骤。正如Fedele 等[13]所述,带有残角的单角子宫造成经典骨盆解剖学的一些内在变化:通常残角侧的输尿管有更高的解剖位置,因为其靠近残角的血管蒂,当横断圆韧带进入阔韧带和腹膜后间隙时,必须首先确定输尿管走行。但因为该患者残角子宫侧肾脏缺如,故不涉及输尿管问题。手术的另一个步骤取决于残角子宫的血液供应,因为其不一定来自同侧子宫动脉,也可能来自对侧子宫动脉[13]。因此,在峡部水平结扎子宫动脉的主要血供似乎不太可能,所以解剖腹膜后间隙,为位于子宫角血管供应附近的同侧输尿管建立一个平面,对于防止在下腹部水平的凝固和结扎过程中损伤子宫动脉非常重要。对于复杂情况,可以考虑术前行子宫动脉造影术,明确子宫的血液供应情况,避免术中出血过多的风险。切除残角子宫时,因为残角子宫可能会从对侧子宫动脉的肌层弓状动脉接收血液,单极电钩可能效果不够好,故需要采用先进的双极能量装置来控制出血[13]。如果两侧子宫体连接比较紧密,应在切除残角子宫后用缝线修复单角子宫的肌层缺损[14]。此外,如果患者有生育意愿,也应缝合子宫肌层缺损,以避免未来可能发生子宫破裂[12]。本例患者切除残角子宫过程中并未破坏子宫肌层,肌层连续性完整,且表面无明显出血,遂未给予缝合处理。本例患者现术后1 个月余,腹部切口愈合良好,术后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与术前相差不大,但痛经症状明显缓解。说明手术切除残角子宫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该术式对生育方面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长期观察随访。

猜你喜欢
肌层盆腔畸形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盆腔积液怎么办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