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质弱势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诉求研究路径

2022-08-26 03:26李丹
科学咨询 2022年13期
关键词:弱势体育锻炼体质

李丹

(湖北警官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教育的全面性不仅包括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包括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公平的实践体现,也是在“健康第一”指导下的学校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体质弱势[1]学生占《标准》达标学校的少数,却是促进学校体质健康教育的“关键少数”,关注和研究体质弱势学生问题是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体质弱势学生健康教育诉求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着力推进“健康中国”的战略决策,也是加快学校体育改革的动力和推手。在此背景下,有关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成果不断呈现,为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南。但相关研究较多集中在政策指导思想和执行状况、学校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鲜有对这些政策、方法和手段所实施对象即受众的研究,尤其是体质弱势学生问题的研究。体质弱势学生是指低体质健康水平学生群体,它包括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未能达标,或游离于达标线的学生群体。已有学者提出“在体育政策研究方面,作为学校体育政策受众的学生,在学校体育政策研究中的角色是缺失的。”[2]这种缺少对学生诉求考量的研究不仅表现在体育政策的角色方面,也表现在促进低体质健康水平学生的教育研究上。

(二)研究目标

通过从体育政策、学校体育、家庭和社会体质健康价值取向以及心理等维度的研究,了解导致高校体质弱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低水平的原因,探索促进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外在驱动力的需求,发挥其促进体质健康教育效能;探寻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因素的关联和互通,理清造成差异的原因,以此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为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习惯,全面改善其体质健康的外在需求和“内力”短板,为提升此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性,制定出可操作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实施方略。

二、高校体质弱势学生健康教育诉求研究内容

1.《标准》政策在促进体质弱势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学生是学校体育最后阶段的受众,其体质健康水平、体质健康价值取向、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与否,映射出体育政策和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导向共同运作下的终极效果。高校体质弱势学生的低体质健康水平状况不是“一时之功”,而是涵盖之前的每个教育阶段,在此,并不是追究责任而是调研解决问题的方法。

2014年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标准》)是贯穿我国学校教育系统、考核学校体育工作、评价地区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一项常规性的测试制度,也是学生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的学校体育政策。所以,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大部分经历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不同阶段的《标准》测试,对《标准》存在的问题已有学者进行多方面研究[3-4],这些研究中对《标准》的执行与预期目标有偏差方面达成共识。那么,这种偏差对体质弱势学生的影响是怎样的呢?

从《标准》政策的奖惩规定来看,体质弱势学生是被惩处的受众,但从小学到高中,为了保证其受教育的机会和学校体质健康达标任务,这一关乎学校教学质量的“一票”,往往成为其免于处罚的绿色“通行证”。在学校方面,学生整体达标是学校体育工作优秀与否的依据,少数学生的不达标是正常现象,不属于工作重点。如确实有过多不能达标的学生,通过测试手段和上报数据时“操作”达标,比提升体质弱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高效且成本低,既满足学校利益也可迎合家长需求。但这种表面上的政策“优待”,实际是对体质弱势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的忽略和对其体质健康教育利益的损害。结果是将这群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一直遗留至大学。如果在大学期间依然不调整执行偏差,则无疑将体质健康问题学生推向社会,最终使其失去在学校教育中促进其体质健康的机会,这既有损教育的公平,也是对个体和社会的失职。体质弱势学生对《标准》政策执行偏差的体验是怎样?如何调整《标准》政策在大学期间的执行偏差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维度。

2.高校体育在促进体质弱势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学校体育中,“两操一课”是保障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形式。在组织实施的实践中,按照行政管理方式进行班级编制,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对统一,教师注重的是全班大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目标的达成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较少考虑体质弱势学生的差异性,难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又在体育成绩评定中给予降低标准的“照顾”,这和《标准》奖惩规定的“放水”执行有“异曲同工”之效。解除高考挤压的高校体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校园体育活动不断更新,营造出宽松、包容、活跃、多样的高校体育环境,为提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积极性和自信心提供了有力的外部保障,对激发大部分学生形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成效明显,但缺乏针对体质弱势学生的高校体育改革,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另外一个维度。

3.家庭教育在促进体质弱势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受传统观念和高考指挥棒应试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大部分家庭的教育重点在于文理科知识的学习,对于体质健康问题的考量会因学习而暂时放在一边,这导致很大部分学生错失了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自然发展的最佳时期。同时,对健康饮食认知不足,营养失衡,体育锻炼严重不足是普遍现象,这些负面效应的受众所显现出的表征之一就是低体质健康水平。如何提高家庭教育在体质健康教育中的正向作用是本课题研究的第三个维度。

4.社会体质健康的价值取向在促进体质弱势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生进入社会求职招聘过程中,对学生的学历水平、专业知识结构有细致明确的要求,体质健康貌似有要求实则无要求,认为用医疗体检来筛选即可,所以招聘栏中的健康状况:“良好”成为标准和统一答案,导致不同体质健康水平学生的优劣情况,在“良好”中全部覆盖,忽视体质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区别,是忽视体质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相关性。学生在求职中的趋利心理,也会因求职中的“非必要”条件而不重视体质健康,失去了社会层面的引导效力,这种引导力的缺失影响,对体质健康弱势学生可能更为严重,这是本课题研究从社会维度的切入点。

5.心理辅导在促进体质弱势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相较于中小学阶段,大学生的心智发展趋于成熟,对外界事物认知、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自身未来发展和社会需求有更多地了解。同时,从应试教育解脱出来后,由“圈养”时体育锻炼行为和饮食习惯受家长的影响较多,进入到“散养”体育锻炼行为和饮食方式由自己做主时期。如果当认识到自身在体质健康方面的弱势时,明知体育锻炼行为和合理饮食是改善体质健康的有效手段,且有良好的大学体育环境以及自由支配的时间,低体质健康水平状况却没有实质性改变,则需探究其内在因素“内生动力”。体育锻炼往往作为改善心理问题的手段,但体育锻炼行为和饮食习惯需要心理上的努力和支持,在此是将心理辅导作为促进体质弱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手段和方法,探索两者的关联与互通,这是从心理维度进行研究体质健康教育的尝试。

三、高校体质弱势学生健康教育诉求研究的思路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开花结果阶段,也是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遗留问题最佳时期。在提升了高校大部分学生体质健康的良好局面之下,针对体质弱势学生的健康促进到了应该排上日程的时候,这是“个性化”“差别化”教育的需求,也是教育全面性,公平化的要求。

1.依据《标准》,体质健康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方面,在大学阶段,这三项指标都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行为获得改变,体育锻炼是改善体质健康弱势的有效手段,《标准》政策、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体质健康价值取向等外在因素也是通过影响受众的体育锻炼行为产生相应效果。但为什么这些因素没有对体质弱势学生产生正向提升的作用?这是探寻外在驱动力(外因)的研究思路。

图1 外在驱动力(外因)的研究思路图

2.大学生是学校教育阶段心智最成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水平最高的受众,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有效性也是有认知的。同时,解除高考的重压,没有家长过多干涉,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良好的大学体育环境,是改善体质健康最佳时期。但体质弱势学生在明知自身体质健康处于低水平状况是否采取过有效手段进行提升?以及为什么没有采取有效手段?这是探寻内力(内因)的研究思路。

图2 内力(内因)的研究思路图

3.“过程评价”“动态跟踪”等《标准》评价方式和执行手段变革被学者不断提出,在现有的结果性评价中增加过程性评价,让评价标准更科学,则可以成为体质健康成绩单,作为家庭教育监督的预警和社会招聘时的健康状况评价,对促进体质弱势学生的效能值的研究,这是探寻发展新趋势的研究思路。

图3 发展新趋势的研究思路

四、高校体质弱势学生健康教育诉求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从文献资料中获得最新的研究动态、调研方法和理论支持,也避免重复研究;在其他学科中查找相关联的研究,找寻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

2.问卷调查法:从前面论述的几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请专家论证问卷的合理性之后再进行发放,以确保问卷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反馈信息中查找和分析问题。

3.访谈法:访谈是了解心理因素的重要方法,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设计访谈内容和访谈对象,让项目研究既严谨又有人文关怀。

4.对比法:不同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对比,在所获得的相关数据中,选取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对同一学生群体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五、高校体质弱势学生健康教育诉求研究创新点

1.以高校学生体质弱势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诉求角度调研,摆正教育研究的主客体位置,这是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研究中多次提及后进行的实质性研究,也是由结果反推过程的逆向研究。

2.从大学生招聘中所体现的社会体质健康价值取向和高校学生就业时的趋利心理,研究如何激发促进体质健康的社会导向作用,是一个独特视角的研究。

3.体质弱势学生是占比不高的群体,是全面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少数”,是在目前促进大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水平研究基础上的完善性研究。

4.依据社会心理学原理,探索体质弱势学生的锻炼行为、外因以及内因在其体质健康中的交互作用,是将心理辅导引入体质健康促进社会适应性的融合性研究。

六、高校体质弱势学生健康教育诉求研究的价值

1.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下,高校体质弱势学生的体质健康改善既要从《标准》政策、高校体育、家庭教育、社会体质健康价值取向等外部驱动力考量,也要从其自身内生动力着眼。

2.“放水式”的惩处和数据造假等偏差性《标准》政策执行,削弱了政策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有违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是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反面示范,影响高校体育生态,与涵盖有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离,必须及时找到偏差根源和调整策略。

3.对于《标准》政策,虽有各种不同的消极影响和负面应对,但认可其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有效作用,这表现出教育者及学生受众对体育政策驱动力和约束力的依赖及对其完善的期待。所以,要研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的《标准》评价体系和执行方法。

4.“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的家长”,同理,高校体质弱势学生的问题映射出其家庭体质健康的教育误区,体质弱势学生的家长理应知晓《标准》评定结果,并以此引起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视,家庭教育的协同促进也是必要之选。

5.在求职招聘要求中,健康状况评述不能以“良好”二字自评描述简单应付,而应以完善后更科学、更全面的《标准》量化评价结果,发挥其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向上的社会引导作用,这是全社会关心学生体质健康的要求。

6.心理学中社会学习理论学者认为,行为是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的,但是,行为并不是简单地由二者结合决定,而是交互决定的。即行为、外因和内心彼此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大多数行为是个体自我调节的结果。从心理维度对体质弱势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和饮食习惯的矫正,是促进其体质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

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调研高校中体质弱势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体验与诉求,从影响高校体质弱势学生体质健康的锻炼行为、“外在驱动力”(外因)和“内生动力”(内因)着眼,了解大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体质健康教育现实需求,为破解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改革中的难题提供决策咨询。

猜你喜欢
弱势体育锻炼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全球尿素市场弱势运行
动力煤市场或将弱势运行
信息弱势者程序权益保障的法理阐释
为社区弱势青少年健康成长倾注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