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沙坦联合二甲双胍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2022-08-30 03:18邓淑欣
大医生 2022年15期
关键词:氯沙坦内皮斑块

邓淑欣

(东莞市虎门医院内科,广东东莞 523000)

高血压和糖尿病均是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当两者同时发生时,易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高血压患者并发糖尿病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通常伴随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损伤,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其他合并症[3]。氯沙坦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作用[4]。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能有效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细胞增殖[5]。本研究探讨氯沙坦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效果,分析联合用药对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东莞市虎门医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6.49±7.38)岁;病程3~20年,平均病程(11.37±4.42)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5.82±7.26)岁;病程3~20年,平均病程(11.33±4.5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东莞市虎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控专家共识》[6]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7]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伴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②患有甲状腺疾病者;③患有恶性肿瘤者;④伴有器质性病变者;⑤有药物滥用史;⑥患有精神病者;⑦对研究所用药存在禁忌症。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二甲双胍片(北京京丰制药集团,国药准字H11021518,规格:0.25 g/片)口服治疗,0.25 g/次,2次/d,根据疗效逐渐增加至1~1.5 g/d,分次服用,每日不超过2 g。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沙坦(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264,规格:50 mg/片)口服治疗,5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清晨静脉血3 mL及餐后2 h静脉血3 mL,以3000 r/min转速15 min,取血清,置于-80 ℃环境下保存待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公司,型号:AU5400)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内皮素-1(ET-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N-1);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中性粒细胞(NE)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前列环素(PGI2)水平;硝酸还原酶试剂盒由北京普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放射免疫法试剂盒由北京市福瑞生物工程公司提供。③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结果。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深圳市贝斯曼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型号:BV-520)检查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大小、厚度及数量。④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痛、心房颤动及头晕。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FBG、2 hPG、HbA1c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FBG:空腹血糖;2 hPG:餐后2 h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

组别 例数 FBG(mmol/L) 2 hPG(mmol/L) HbA1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9.42±1.22 6.42±1.03* 13.23±1.15 9.52±1.56* 9.43±1.43 6.23±1.21*对照组 40 9.39±1.36 7.31±1.34* 12.98±1.31 10.45±1.42* 9.39±1.48 7.31±1.04*t值 0.104 3.330 0.907 2.788 0.123 4.281 P值 0.918 0.002 0.367 0.007 0.903 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NE、PGI2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ET-1、ICAM-1、VCAN-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E、PGI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ET-1、ICAM-1、VCAN-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NE:中性粒细胞;PGI2:前列环素;ET-1:内皮素-1;I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N-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组别 例数 NE(mg/L) PGI2(pg/L) ET-1(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35.15±8.56 49.64±9.05* 130.43±23.54 158.24±33.52* 83.52±9.45 48.14±6.43*对照组 40 34.25±8.64 39.75±9.11* 131.14±24.53 140.64±32.52* 83.71±9.61 53.52±6.39*t值 0.468 4.871 0.132 2.383 0.089 3.754 P值 0.641 0.031 0.895 0.019 0.929 0.001组别 例数 ICAM-1(μg/L) VCAN-1(μ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236.54±21.54 184.54±19.54* 606.34±58.65 497.54±51.65*对照组 40 234.85±22.14 198.45±19.63* 606.93±58.24 532.65±49.63*t值 0.346 3.176 0.045 3.100 P值 0.730 0.002 0.964 0.002

2.3 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结果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IMT、斑块大小、斑块厚度、斑块个数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结果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结果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IMT:内膜中层厚度。

组别 例数 IMT(mm) 斑块大小(mm2) 斑块厚度(mm) 斑块个数(个)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1.37±0.150.61±0.08* 22.41±5.34 13.54±4.31* 2.34±0.61 1.42±0.25* 5.14±0.72 2.41±0.38*对照组 40 1.38±0.160.83±0.19* 22.39±5.42 18.42±4.47* 2.37±0.66 1.78±0.48* 5.21±0.77 3.14±0.50*t值 0.288 6.749 0.017 4.970 0.211 4.207 0.419 7.259 P值 0.774 0.022 0.987 0.001 0.833 0.005 0.676 0.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持续性血压升高的疾病,可引起脑卒中、心血管病、肾衰竭等并发症,高血压病因复杂,可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导致。血压长期过高,会使血管壁冲量增大,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膜增厚,最终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一种与高血脂有关的疾病,糖尿病患者机体内出现血糖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大、血管阻力升高等病理性改变,都是导致高血压恶化的因素,且高血压糖尿病可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在临床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会导致一系列恶性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8]。氯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主要通过舒张血管,改善血流指标,减少血管内皮损伤情况,抑制血管收缩,从而起到降压作用。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患者常用治疗药物,通过增加周围组织的无氧酵解,增强体内胰岛素敏感性,促进机体糖代谢,抑制肝肾过度的糖原异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能是二甲双胍能有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胰岛素细胞分泌,进而达到降糖效果,氯沙坦可降低血压,进而控制血糖作用。

糖尿病不仅是一种炎症性疾病,还可出现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损伤是导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主要病理机制,如何有效控制此类病患者的血糖、血压等症状并延缓病情发展已然成为临床的研究热点[9]。血管内皮细胞是一种分泌旺盛的细胞,NE、PGI2可通过扩张血管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单核细胞黏附,当患者NE、PGI2水平降低时,表明机体出现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出现障碍,血压上升。ET-1作为血管内皮细胞,可通过收缩平滑肌导致内皮血管损伤,是一种潜在的收缩血管的物质。ICAN-1基因位于人染色体19P13.3~13.2,与内皮细胞功能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高表达的ICAN-1可促进机体炎症反应,进而加重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VCAM-1与炎症因子具有协同作用,高水平VCAM-1可加重血管内皮损伤,促进疾病发展[10]。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E、PGI2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ET-1、ICAM-1、VCAN-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这提示氯沙坦联合二甲双胍能通过提升NE、PGI2水平,降低ET-1、ICAM-1、VCAN-1水平,达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并改善患者内皮血管功能。

氯沙坦可与血管紧张素受体结合,阻碍血管收缩,改善心室、血管的重塑,还可起到降压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MT、斑块大小、斑块厚度、斑块个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氯沙坦还具有控制和稳定颈动脉血管斑块大小、个数及厚度等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氯沙坦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促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恢复,稳定和控制斑块厚度,且不良反应少。

猜你喜欢
氯沙坦内皮斑块
内皮祖细胞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术前血清miR-221-3p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与早期宫颈鳞癌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及安全性研究
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软斑危险,硬斑安全?不一定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内皮损伤学说”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防治策略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勒布朗的遗产
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