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民营剧团职业培训长效机制研究*
——以浙江民营戏曲培训为例

2022-09-07 03:07杨晓浤
大众文艺 2022年16期
关键词:剧团戏曲培训

杨晓浤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戏曲百花园中,戏曲民营剧团是一支特殊的民间力量,承载一方乡土的文化根脉,在戏曲传承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地方文化产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独特的生命形态,在田间地头、海岛乡村顽强生长,与专业剧团互为补充,满足着广大农村的精神需求,促进了演出市场的多元架构,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自身独有的文化与经济力量。

作为全国民营演出市场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浙江曾因数量众多、火红兴盛的戏曲民营剧团,吸引各方关注。通过浙江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生活水平的指标对比,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9.1,到1998年的47.1直至2021年的32.7,浙江也从温饱阶段、低水平小康阶段到全面建设小康阶段,并正不断向富有阶段持续迈进。随着生活富裕程度不断提升,浙江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随之发生深刻变革。这个过程中,戏曲民营剧团为浙江农村民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在政策举措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浙江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规模持续扩展,演出质量不断提升。根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全省登记在册的民营剧团有10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涵盖25个剧种。其中,仅嵊州一地最多时就有120家,从业人员4300多人。根据近年来个案调查显示,鼎盛时期,一些优质民营剧团年均演出场次可以达到500多场,不少剧团中演员、乐队、舞美、音响等人员齐备,有些地方民营剧团的领头雁、台柱子一年演出场次甚至可以排到600场之多。

作为民间自发组织的民间班社,这些戏曲民营剧团常年活跃在乡村、山区、社区的基层演出市场,自主运营、自负盈亏,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源起乡土、植根乡土,又服务乡土,为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延续民间戏脉、弘扬传统文化作出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它们扎根乡村市场、贴近基层民众,满足着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使命与功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浙江如松阳高腔、平阳和剧、永嘉乱弹等濒危剧种,依靠民营剧团的勉力支撑,方能维系剧种血脉直至今天。与专业院团相对稳定的情况不同,民营剧团与民营演员均处在一个不断更新替换的动态状态中。自浙江戏曲民营剧团纳入职业培训队伍,浙江在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下委托院校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公益培训。但随着2020年疫情发生,戏曲民营演出市场受到巨大冲击,众多民营剧团于困境中努力求生。由于剧团无法演出、演员不断流失、演出渠道趋窄、演出市场萎缩,更需来自政府和行业层面的有力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存危机,戏曲民营剧团培训长效机制的建设,有助于提升民营戏曲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助益民营剧团的良性发展和民营市场的良性运营。

一、以浙艺戏曲民营剧团职业培训为样本的调研

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趋丰富。21世纪以来,浙江民营剧团进入迅猛发展时期,浙江民营市场以其兴盛红火,受到全国关注。但与此同时,快速发展背后呈现的剧团之间运营状况参差不一、行业发展不均衡、优秀的台柱子匮乏、剧团缺少经营理念、人才储备不够充分、排演设施亟须改善、创作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也随之凸显。由于民营剧团演员流动频繁,演出团体数量激增的同时,名演员之争也越来越激烈。随着剧本戏的普及,剧团演出成本随之升高,演员供需矛盾也越来越凸显。调研显示,民间戏曲演职人员大多数由戏曲爱好者和戏曲票友组成,有的专业素养不足,且基本没有培训提高的机会,直接影响了民间戏曲的艺术表现力。如何扶持民营剧团良性发展,普遍提升民营剧团演员水平,使这股民间力量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组成部分,民营剧团职业培训长效机制的建立,对民营戏曲力量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践行“八八战略”,坚持文化强省建设,持续打造文化浙江,将民营文化经济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先后出台扶持和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政策举措,推出覆盖省、地、镇、村的全民共享文化大餐,从各层面积极推动戏曲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融合。为帮助民营剧团更好地服务基层,浙江省文化政府部门委托艺术专业院校和地方部门,在民营剧团休整的暑期,开展免费职业培训,以提高民营剧团整体服务水平。同时,地方政府亦推出民营戏曲培训和面向民营剧团的赛事和展演,如嵊州地区针对民营剧团的免费暑期速成班、越剧戏迷擂台赛,温州地区的民营剧团折子戏展演与“戏曲五进”,台州的民间剧团展演等活动,形成了面向民营戏曲表演团体的省、地、市多级联动。2015年起,省文化主管部门开展民营优秀剧团、剧目的评选,2018年浙江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展演中,来自全省各地的120多个民营戏曲剧团参演,盛况空前。

项目组对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承办戏曲民营培训中的剧团负责人、演员、乐队、舞美灯光化妆等人员的参训情况进行了持续跟踪调研。从2010年开始,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承接浙江省文旅厅委派的培训任务,在省文旅厅指导下立足基层需求,调动院校和专业院团资源,2010年至2021年已面向民营剧团累计举办68期培训,共计培训6400多人次,培训内容涵盖团长、花旦、小生、主胡、琵琶、鼓板、化妆、灯光、音响等。仅2021年就对来自苍南、平阳、泰顺、永嘉、宁海、象山、路桥、开化、磐安等地的1126名演职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除50名团长外,1076名民营戏曲演员中越剧演员355人、婺剧演员282人、甬剧173人、睦剧57人、湖剧58人、台州乱弹58人,永嘉乱弹53人,另有混合的重点班40人。这些培训班中,还有不少是专门针对睦剧、湖剧、台州乱弹、平阳和剧等濒危剧种进行的针对性培训。

在对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近五年民营团长、演员和乐队成员以及演出受众的调研中发现,根据民营剧团生存发展需求,他们对培训有着其自身的诉求与需要。在对2021年21个戏曲民营班的满意度调研中,满意度最高的三项是教学管理、专业课程和后勤服务。其中,专业课程环节采用小班化和口传心授式教学,并进行培训内容考核,以检验培训成果。在最受欢迎的培训形式环节,线上线下相结合混合式培训和线下集中培训比较受欢迎;授课方式中,基本功课和老师指导分组排戏居于前两位,其次是剧目排练、专家讲座、汇报演出。

从民营戏曲培训专业教学内容调研反馈看,身段、唱腔、腿毯等课程名列前三,角色创造成为新兴热门,戏曲发声、剧目创编、腿毯紧随其后,另有舞蹈、新媒体技术等课程亦颇受青睐,同时还提出了剧节目创编移植、舞台应用知识等课程的学习。

在线下集中培训时间周期的调研中,最受民营剧团学员欢迎的是7~14天周期的集中授课培训,15~25天排名第二,3~7天和25天再次之,1~3天选择人数最少。培训时间过短起不到效果,而时间过长则也会存在参与困难。7~14天的线下集中培训,既能保障培训效果,又不至于牵扯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民营剧团的表演有着其自身特色,以民间性、草根性独树一帜。其中,路头戏作为民营剧团演出特色,是一种演员成为创造主体的戏剧创造方式,具有成本低廉、即兴发挥、题材丰富、内容灵活的特点。时至今日,这种演出形势依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演出中观众任意点戏、演员立即演出,这就需要演员拥有很强的创造创新能力和临场机变能力。而实际上,随着剧本戏的普及,民营剧团中能演路头戏的好演员越来越少,这种特有的演出方式正不断削减、弱化。

同时,剧目创新对民营戏曲剧团而言,是一件比较艰难的事。因民营剧团在剧目建设方面临资金短缺和创新不足的困难,创编的资金投入增加了民营剧团的负担,受资金不足的制约,难以邀请专业创编人员加盟。虽然有剧团从其他剧种进行剧目移植,或结合当下热点时事进行演出,但仍存在音乐本体简化、舞美表演形式单一等问题,致使作品质量难以吸引更多观众。由于没有专门的编剧和导演,演员对着视频学剧本戏,套用专业演出团体形式进行演出,经典老剧目虽然受群众欢迎,但长时期演下来,难免剧目老化、缺乏新意。在对民营团长的访谈调研中,民营团长们对专家进团的指导形式更为青睐。

培训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一些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和院团、演员对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至于报名发动环节不够到位;民营培训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参训学员程度差距较大,对教学内容诉求也不尽相同,因而在同一个班级会有吃不饱和跟不上的情况同时存在;学习内容缺乏递进性和规范性,相应教材的建设依然缺乏,无法满足当下教学需求;线上资源、科技手段运用不足,培训形式比较单一等。

二、民营戏曲培训长效机制建设的建议与举措

民营戏曲职业培训长效机制建设中包括培训制度、培训形式、培训内容、考评机制、成果转化等建设内容,其终极目标是通过相对规范、稳定的制度体系,保证职业培训长期运行且达到预期成效。这种长效机制建设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跟随文化建设和市场、参训受体的需求不断进行修整和完善的。针对当下民营剧团发展和培训需求,建设民营戏曲职业培训良性长效机制,主要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联动政团校企力量,规范培训制度

各地文化管理部门作为戏曲民营职业培训的主管方,专业院校与专业院团作为培训的承办部门,在实行政府买单式公益培训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秉承公开透明原则面向社会招募参训学员,结合线上线下培训形式,形成灵活机动的培训模块,与地方文化管理单位形成有效联动;从受训层面对培训制度、培训内容进行设计规划,区分经营者、表演者、创作者等工种,从经营者(团长、管理者)、表演者(演员、戏曲爱好者等)、创作者(编剧、导演等)、协助者(灯光、音响、化妆等)角度进行分类集群式培训;依托艺术院校设计培训课程模块,进行戏曲演员的细化分层培训,一方面打造民营培训的高端品牌,广邀名师名角参与授课,吸引民营领头雁,培养戏曲民营市场的领军人物,另一方面,开展民营培训的基础品牌,以扩大民营培训影响力和培训覆盖面,吸引更多民营成员的参与,提升民营团体的整体水平;根据剧种生存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濒危剧种的特色培训班,助力濒危剧种活态传承。

2.借力智能时代媒介,创新培训形式

随着互联网发展,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碰撞出了新的火花,网络直播平台逐渐成为新一代戏曲人的表达方式。浙江宁波民营戏曲演员陈誉从2021年4月25日开直播号,通过在线直播实现了云上再就业。临海戏曲民营剧团团长虞会利擅长路头戏,别具一格的创造性表演形式成为她在抖音直播中的吸睛亮点。网络平台的“云直播”“云展示”,让戏曲拉近了跟年轻观众的距离,辐射和牵动更多人群。对面向民营剧团受众的调研中显示,在观众所接触的戏曲传播推广主要渠道中,抖音以31%占据第一。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戏曲,正在寻求与现代科技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期突破以往单一的传播壁垒。培训中可根据依托网络科技和新媒体技术,从时间、空间等多维度更新培训形式,如跨越地域限制,依托专业学校、专业院团等承办主体,汇聚名家名角的名师课堂:如突破时空限制,建设契合于智能化数字化时代与后疫情时代的云上讲堂、在线课程;如结合校地合作,开展适用于于文旅融合需求的流动实景式山水课堂等,以满足培训多元化需求。

3.鼓励专业师资入团,指引剧团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中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为推进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予以引领、指明方向。传统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有益于戏曲艺术活态生存于现实舞台,而非束之于高阁中的遗产样本。宁波镇海的海韵民营剧团、三门海棠越剧团等民营剧团打造的原创作品《君子成忠》《戚家军传说》《移尸灭迹》等原创剧目,经受住了市场和观众的检验。但仍然应该看到,民营剧团存在排演创新戏,资金捉襟见肘、优质剧本稀缺、创排人员匮乏等困难。民营剧团生存需要产生效益,投资创排一部新戏,需要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这让不少剧团裹足不前。在戏曲民营剧团的培训过程中,不能只“训”不“培”,而要“培”“训”兼容,将培训后的指导也纳入培训整体环节,组织专家师资、编创人员对有创作新剧目的剧团,有针对性地入团指导,指引剧团更好地成长。

4.应对基层实际需求,打造课程模块

在民营培训课程设置环节,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制定使用的课程模块。培训课程模块之间根据程度的不同,呈现阶梯形、递进性关系,课程之间可分解、合并、重组,能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构成新的课程模块。以民营戏曲演员为例,课程模块设置不能一刀切,可按照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外延拓展课程等进行分层设计,打造适用于民营戏曲的培训课程模块。通过核心课程,提升舞台表演技能;通过外延课程,培养艺术创造能力;通过进阶模块,实施针对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夯实整体专业素养。

课程模块组成图示

调研中,不少演员反映,在表演中最难拿捏的是表演中的情感发挥和内心外化,对角色创作课程的呼声较高。同时,由于民营剧团演员演出场次多、演出时间密集,往往一天要演两场戏,一年要演数百场,对于科学发声、健康用嗓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学习,也存在较大的需求。民族语言、地域方言语音是地方剧种生存的血脉基因,剧种要保持其艺术特点和个性,仍需注意保持原有的地域语音、方言特色。同时,要避免只讲理论不讲实践、只讲实践缺乏理论,将《舞台基础知识》《戏曲史》等理论课程与身段、腿毯、唱腔等专业课程有机组合,以实践作为教学实施的检验标准,强调学以致用,避免学用脱节。

值得关注的是,在信息时代,视频剪辑等信息技术也逐渐成为现代民营戏曲人新的学习诉求,拓展类课程可根据需要开设新媒体传播、音视频剪辑与制作等课程,让戏曲艺术以更泛化的途径、更宽广的视角,谋求新的生存发展空间。

5.强化戏曲教化功能,提升职业道德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文艺作品、公益广告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开展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全覆盖。在民营剧团培训中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重视从业道德教育,开设职业道德、行业法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课程,有效提升经营者法制意识和民营演员的职业素养。同时,由于中国戏曲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教化为先”的创作特点,兼具娱乐和教化的双重作用,在表演上讲究忠奸有别、善恶分明,通过塑造具有强烈伦理道德意识的艺术榜样,以人性化方式带动观众情感互通共鸣,使其成为老百姓行为处事的意义依据和价值准绳。戏曲表演中往往浸润着中华民族忠孝信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民营剧团演出的热门剧目中,《五女拜寿》《狸猫换太子》《孟丽君》《梁祝》《白兔记》等剧目通过正面舞台形象塑造榜样、倡导美德,同时也通过反面人物诫之以恶、劝人向善。在民营剧团即兴化表演中,也有不少结合邻里纷争、婆媳关系等题材而创作的现实作品,具有当下的教化意义。培训中要引导学员把握当下的社会热点和群众的审美需求,将商业化与艺术化有机结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同富裕价值共识,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和正能量的大众喜闻乐见的优质剧节目,让民间戏曲继续拥有“化民成俗”的现实功能,让民间戏曲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组成部分。

6.依托考评转化成果,提升基层文化力

民营剧团作为基层参训单位,培训方在剧目创作方面给予剧团一定的激励政策,如共享传统戏曲剧本资源,鼓励参与时代命题的创作,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考核评价方式变培训发证为培训积分,挂钩个人评级考核,引导和激励民营演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训结束后不能简单地一训了之,要逐步构建培训成果转化机制、跟踪评估机制以及典范激励机制,将培训内容与艺术产品的转化创造挂钩。对培训中凸显出来的优秀演员、优秀剧团、优秀作品,设立专项基金给予重点扶持,通过入团指导加强对民营戏曲剧团的创作排演帮扶,整合媒体资源予以宣传推广,鼓励戏曲创作生产,免费提供剧目移植、改编、创作方面的针对性指导,引导民营剧团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折子戏,对成果转化切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剧团给予更多舞台展演机会,对常年坚持演出、受到老百姓欢迎的剧团,政府采购予以一定程度的倾侧,以此切实提升民营戏曲剧团的基层文化服务力。

幸福生活是人类的共有理想,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广大浙江广袤民营戏曲剧团,扎根基层大地,满足基层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填补着专业剧团数量有限、演出不足的空白,为戏曲传承发展积蓄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民营戏曲表演团体长效培训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戏曲民营市场的良性循环、健康运转,有助于浙江草根戏曲力量的蓬勃壮大,通过长效开展、久久为功,让烂漫的民营戏曲山花,以生动鲜活的乡村舞台风貌,剪映出浙江大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繁荣盛景。

猜你喜欢
剧团戏曲培训
《戏曲研究》稿约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教师培训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戏曲从哪里来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