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画像石鱼图像美学价值研究*

2022-09-07 03:07朱曰辰
大众文艺 2022年16期
关键词:画像石亡灵徐州

朱曰辰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汉画像石是徐州“汉代三绝”之一。它是一种石刻艺术,艺术风格上承新石器时期的雕刻,下启魏晋南北朝的神道雕塑。汉画像石不仅是历史见证的重要文物,还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

徐州地区的汉画像石中有丰富的鱼图像。“鱼”是一种常见动物,比起汉画像石中出现的虚拟的神兽、仙人,鱼是现实的生物,更日常化。“鱼”也是中国古代一种审美意象,它继承了新石器时期彩陶鱼纹的自然崇拜之美,开启古典诗词中的“鱼”诗化美,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意象。

学者王洪震、武利华等人对徐州地区汉画像石鱼图像进行了分类,这些分类多从民俗文化角度进行。因本文探讨鱼图像的审美内涵,故从鱼图像的内涵和审美价值等角度将徐州汉画像石鱼图像分成三类(见表1):

表1

一、牺牲鱼图

1.作为祭祀牺牲的鱼图像

鱼作为一种牺牲,出现在徐州汉画像石的庖厨图中。牺牲是子孙后代献给祖先的猪、牛、羊、鱼、鸡、狗等祭祀品。汉代人认为,牺牲是具有神性的,向祖先献上各种牺牲,就可以和神灵、亡灵进行沟通,能请祖先回到阳间。鱼在这里就是具有神性的牺牲。

汉画像石含鱼图像的庖厨图多为上下结构,两至三层,内容常为庖厨图、拜谒图与车马出行图结合的组合形式。下图为藏于徐州汉画像石馆的一幅《拜谒庖厨图》(图1),是表现子孙以鱼作为牺牲请亡灵(祠堂主人)回到阳间相见的场景。画面分为上下三层,下层是车马出行图,描绘了亡灵乘坐车马去阳间的图景。中层是庖厨图,画面中有各种牺牲等祭祀品,其中悬挂有鱼,这些牺牲都是为亡灵准备的。上层是拜谒图,画面中共5人,其中四人向左边一人拜谒。左边人物即为亡灵,他正在接受子孙的拜谒。

图1 拜谒庖厨图

2.文化内涵:汉代人好生恶死的生死观

汉代人以鱼为牺牲,与死后的世界进行沟通,背后的原因是深刻的,源于汉代人的生死观。很多文献都可以反映汉代人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的情感和悲剧意识。

首先,汉代人继承了先秦人死亡观,面对死亡充满了恐惧。《招魂》中记载了先秦人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他们想象死后冥间的阴森恐怖之象,让人觉得可怖。汉代人继承了这种死亡观,认为死后世界是恐怖的,因此他们面对死亡是充满恐惧的。

其次,汉代人面对死亡时充满了悲伤。汉代著名的《古诗十九首》等作品是其中代表。这种对死亡、对生命无常的忧伤背后是汉代人强烈的生命意识。

汉代人好生恶死的死亡观形成原因是形神二元论的灵魂观。形神二元论的灵魂观使他们相信死后亡灵可以存在。

东汉王充《论衡·论死》:“人死后精神升天,骨骸归土,故谓之鬼。”指在汉代人的认知中:人死了以后魂与魄分离,魂是精神存在随着气离开肉体升天。而魄则仍然依附于肉体,跟着人的肉体消亡归入泥土。由此,人死后其存在并不全部消失,精神存在得以升天永存。《太平经》也提道这种观点:“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则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这样即使死后,亡灵也可以存在。

3.美学价值:用浪漫想象消解残酷现实

我们从庖厨图可以看到,鱼在这里承担的是连接阳间和冥间的角色。它被赋予了神性,作为一种牺牲,可以召唤祖先亡灵,起到沟通的作用。在其作用下,亡灵来到地面,甚至可以和亲人见面,接受子孙拜谒,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亡灵如同生前一样接受子孙奉养,品鉴美食。为了解决死亡的痛苦,汉代人设想人死后所去的冥间并不是阴森恐怖的地方,在冥间,人们同样可以享受到和活着时一样的幸福生活。这是一种颇有浪漫色彩的想象,体现了汉代人探索未知的死亡世界时,表现出的一种乐观通达的态度。

他们将人分为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死亡并不意味着永远的消弭,灵魂(精神存在)可以在另一个空间继续延续。这就使得死亡从彻底消失,变为可以延续的存在,使死亡变得可控。另一方面,汉代人将死后的生活描绘的和生前一样温馨美好,减少了人们对死后阴森世界的恐惧,体现了汉代人对死后世界的诗意想象,这种想象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二、生殖崇拜鱼图

1.作为生殖崇拜的鱼图像

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鱼图像中,常见鱼与三足乌、龙、鸟等神话生物或瑞兽同时出现,这些神话生物或瑞兽在这些图像中征着男性生殖。这些图像代表了另一类含义的鱼图像——生殖崇拜鱼图像。

生殖崇拜是汉画像石重要的题材之一,也是最有创造性的题材。此类图像以鸟衔鱼图最为常见。鸟在汉代文化中是男性的象征,代表着阳。鱼在汉代文化中,象征着女性,代表着阴。鱼、鸟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既象征着古人对生殖崇拜的信仰,又代表了阴阳和谐共生的汉代文化。鸟在这里象征着男性生殖。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生殖崇拜的含义,它象征着女性。

从上古时期,先人就把鱼作为女性的象征。赵国华先生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进一步提出了,鱼有女阴的象征意义。生殖鱼图中的鱼象征着女性身体的一部分,象征着女性的生殖力。而鸟与鱼的结合,这种动物崇拜意指男性女性的结合,男女结合才有人类社会的繁衍,表达了汉代人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愿望。

东王公与鱼的图像组合同样是生殖崇拜的象征。东王公是西王母的配偶,也有生殖象征的意义,东王公和鱼出现在同一画面,代表着对生殖力的祈求。

兴起于西汉中晚期的生殖崇拜鱼图像往往和车马、门阙、树木等图像在一起出现。在汉画像石图像中,车马、门阙、树木象征着墓地,代表着死亡的含义,因此有生殖崇拜含义的鱼图像本质上展现的是生与死的主题。

2.文化内涵:生殖护佑 瓜瓞绵绵

人类对鱼有着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起源于人类的早期集体无意识。“鱼者,水中动物也,多可供食,为餐桌常菜,其味鲜美,爱吃者众。”(闻一多《说鱼》)鱼在人类最原始的记忆里是作为一种食品出现,是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资。人类对于鱼有依赖和亲近感,这种对鱼的特殊情感随着生产生活不断强化,形成了特殊的心理印记——集体无意识。

同时,早期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发现了鱼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鱼是生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闻一多《说鱼》)鱼因为多子被认为是生殖力很强的动物。先人认为通过触摸或某种途径,可以受那些生殖力很强的动物影响,增强自身的生殖力。汉代人认为,将鱼作为生殖崇拜图像放在墓葬中,可以实现繁衍的强大目的。对“鱼”进行生殖崇拜,体现的本质是汉代人对于“生”的执着追求,在相对原始的生存环境中对于活着的渴望。

生殖崇拜这类图像中,除了鱼与鸟的组合,还有鱼与双翼羽人、鱼和仙兽等组合等,都具有生殖崇拜含义,体现了汉代人希望能够多子多孙,祈愿更强大的繁衍能力,从而让自己的血缘延续下去的愿望。

3.审美意蕴:由生殖图腾演化为祥瑞意符

鱼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具体的生物。很显然,汉画像石中表达生殖崇拜的鱼图像脱离了鱼的世俗意义,不局限为一种实体生物。鱼是一种多子的生物,因而人们将其视作有着旺盛的生殖力的象征。同时,有水的地方常常有鱼卵,鱼卵孵化成为小鱼,古人便认为水中会莫名生出鱼来,因此鱼是生命力极强的动物。鱼被视作有旺盛生殖力的象征。汉代人把有生殖含义的鱼图刻在汉画像石上,是希望获得鱼的生殖力。将鱼旺盛的生殖力传递子孙后代,希望由这些图像可以增加家族的生殖力。鱼之生殖崇拜本质上是一种自然崇拜。

弗莱认为,各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观念与情境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会形成一定的类型,并以图腾或文化的形式被人们无意识地理解传递。作为生殖崇拜的鱼不断地出现在汉画像石上,其本质就不再是简单的图腾,成了一种汉代人潜意识中对生殖力渴求的外在表现,代表生殖力需求的外化。这源于早期人类生存环境艰苦、生命极其珍贵。因而当时的人对于繁衍的需求非常重视,这又影响了人们的观念。这种影响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演化成为一种人们共同的心理痕迹。这种心理痕迹反映在汉画像石图像上,使得鱼成为代表旺盛生殖力的图腾、符号,可以保佑家族枝繁叶茂,瓜瓞绵绵。这种心理痕迹逐渐演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鱼渐渐成为一种对于家族、子孙后代的美好祝愿,体现吉祥、美满的生活,成为祥瑞的文化意符。

三、升仙鱼图

1.导引升仙的鱼图像

在汉代人的想象中,仙界是重生之所、永生之所,那里可以永久获得现世一样的安稳生活。如何抵达仙界?汉画像石作品中充分地体现了汉人丰富的想象:有如《杨孟元墓门楣画像石》中,由仙使导引归入仙界,也有幻化出翅膀,变为羽人飞升仙界。

汉画像石中,导引升仙的仙使多为瑞兽,最为常见的是陆路上的马,还有鸟、龙等。鱼也在汉画像石中担任了升仙的导引,是沟通仙凡的中介,体现了汉代人对天上世界的向往。此外,作为水生动物,鱼似乎可以更稳妥的渡过黄泉。

徐州画像石博物馆馆藏一幅羽人御龙图,这幅汉画像石出土于徐州铜山吕梁尹庄祠堂。整个画面分为三格,中间刻羽人驾驭两条龙腾飞,左右两格子里分别刻有日月,中间为三足乌、玉兔、蟾蜍,框外四条鱼。羽人是汉代创作的一种神话形象,他长着人的模样,两肩膀上生出双翼,羽人与鸟一样具有飞翔的本领。汉代人羡慕鸟的飞翔能力,因为鸟有双翼,在汉人想象中可以飞入仙界。羽人是鸟的神格化形象,是长着翅膀的仙人,他是仙界的重要成员。鱼与羽人也是导引升仙图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羽人御龙有飞升成仙的意思,他常与东王公一起出现。东王公在汉代的仙界体系中是掌握着长生不死的仙人。因此,画像又有着跨越仙凡、导引升仙的含义。龙与鱼的组合也有类似的含义。龙等虚拟仙兽与鱼的组合,羽人、东王公等仙人与鱼的组合,体现了升仙思想。

2.文化内涵:追求永生

自古以来,求仙都是古人的追求。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曾派徐福去蓬莱仙境求仙。汉代继承了秦的仙人崇拜思想,同时受到民间方士文化的影响,仙人文化更加盛行,多有反应在汉画像石上。

画像石是墓葬艺术,因此讨论其中鱼图像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这一点。鱼图像作为汉画像石图像的一部分,内在的本质含义是汉代人关于死亡的思考,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本质归结为关于“死”的哲思。汉画像石中对于死的哲思,其背后的本质是对于生的渴求。

3.美学价值

(1)鱼神话形象源于现实世界的投影

卡西尔谈道,社会是神话的原型,神话的所有基本主旨都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投影。鱼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种生物,是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水生动物,是汉代人喜闻乐见的一种动物。而在汉画像石升仙图像中,鱼作为仙兽,是连接仙界与人间的仙使,这个仙使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正是基于现实中的鱼的形象。

鱼作为仙使之一,被赋予了这一神圣的职责,使得鱼从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物,上升为神兽、仙的使者。

(2)敬天畏天,仰望崇高

在鱼拉车的画像故事中,鱼作为神话原型是联结仙凡的使者,沟通天地的桥梁,带着凡人从人界飞升至仙界。

在汉代的神仙体系中,仙界与人界是有巨大的鸿沟的。凡人想要进入仙界升天,需要中介。这是由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决定。自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这思想被统治者不断强化。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当时的人对于天是“敬天”“畏天”的态度。他们认为:人到仙是非常困难的,人与天之间的距离是巨大的,仙界(天)是高不可攀。天上是现实世界之外,崇高的存在,因而怀有敬天的敬畏之情。敬畏在美学范畴内是引起崇高美感的一种重要情感。

肉体凡胎的人想打开升仙的途径,需要导引,因而设置了诸多祥瑞之兽作为成仙、升天的导引。

结语

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独特的含义和丰富的内涵,在徐州汉画像石,鱼可以是召唤亡灵、沟通阴阳的牺牲,也可以是护佑生殖、家族繁衍的祥瑞符号,还可以是缔结仙凡、引导凡人死后升仙的仙使、神兽。汉代人在汉画像石中,把丰富的想象倾注在鱼,用一笔一画镌刻出鱼丰富的形象,其背后更深层次体现了汉代人强烈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指生命个体对于自我生命的认知,这种认知是自觉的。鱼在汉画像石图像中沟通阴阳的中介、祈求登仙重生的文化符号,体现了汉代人对于个体生命生存与死亡的关注。这反映了他们强烈的生存意识和死亡意识。汉代是个体生命意识觉醒的年代,这是由于当时的环境决定的。汉代经济生产力不发达,到了中晚期社会动荡,人们生活朝不保夕,因而产生了人生短暂、人生苦短,到执着于追求生命能长盛不衰、甚至羽化登仙的思想。鱼图像体现出的生命意识反映了汉代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体现了一种思想上的自觉性,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猜你喜欢
画像石亡灵徐州
疫散待春回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亡灵节
雨水收集者
Remember Me请记住我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汉风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