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题材话剧的艺术加工
——以北京化工大学话剧《化碳为纤》为例

2022-09-07 03:07侯婉琳申子嫣冯祖光
大众文艺 2022年16期
关键词:校史话剧题材

侯婉琳 申子嫣 冯祖光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00)

“校史剧”是指根据校园历史紧密相关的人物或者事件来进行艺术创作的话剧表现形式,它与校园历史紧密结合,体现的是一个学校在不同的境况下展现出的动人精神,对追溯校园历史、传承校园文化、激发学生活力有着积极地正面作用。

北京化工大学话剧团于2019年年末开始筹备创排原创科研校史题材话剧《化碳为纤》,因其题材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较高,导致难度也大大上升,历时两年的精心打造,终于在2021年7月份上演,一经演出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中国青年网等各大媒体争相对其进行报道。此外,在2022年6月份《化碳为纤》将会进行第三场巡演。笔者通过在话剧《化碳为纤》担任制作人的工作中,对校史题材话剧的艺术加工产生思考:我们要如何对校史题材话剧进行科学合理的艺术加工呢?

一、深挖优秀的校史文化

在创作校史题材话剧时,不可避免碰到一些令人两难的问题,比如:怎样对校史进行话剧性改编?因为“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杜撰”,倘若没有严谨的史实支撑,就会引起社会的不满,产生负面舆论,没有发挥其正面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因此,我们更应该深度挖掘真实优秀的校史文化。

话剧《化碳为纤》以碳纤维材料研发人员的个人生活和情感经历为主线,讲述中国材料人为热爱的尖端材料制造事业矢志不渝、执着奋斗的故事,讴歌当代科研工作者的爱国奉献、创新创业精神,用鲜活的青春,演绎先人的故事。(如图1)

图1 《化碳为纤》第一次公演剧照

第一,从内容的选择上来说,《化碳为纤》选取了北京化工大学最具代表性的学科相关内容,共同讲述了北化人的情怀与担当,营造了一个缤纷多彩的化工世界,体现了北化前辈催人奋进的创业精神、超群出众的人文风貌、激励人心的情怀担当。

第二,从题材上选择上来说,《化碳为纤》摒弃了浅显、虚无的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在情感,采用了与之相反能最大程度展现人物真实和原本形象相契合的材料,例如“中国碳纤维科研人员打破碳纤维领域被美日卡脖子40年”“我国碳纤维研发起步于60年代”“大量学生前往美日留学”等真实历史,运用话剧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将化大学子恪守真理、矢志报国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还展现了北京化工大学一脉相承的科研精神。题材的选择和学校的整体基调相符合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从人物的刻画上来说,采用了客观现实和主观情感上多重矛盾的冲突,显示了人物最真实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精神。例如话剧《化碳为纤》中周达化和方超冉,在同时面对不知结果的苦心钻研和另寻他路的出国留学时,在现实冲突和内心两难时,他们的选择也迥然不同。又如为爱勇做科研后盾的何琳,在奔忙实验室与照顾小孩之间来回周旋,最终因劳疾昏倒。在时代的洪流中,只有从更加客观的角度来对人物进行分析和塑造,才能使话剧中所塑造的人物变得更加丰满和富有血肉。

一部优秀的校史题材话剧离不开以下三个特点:(1)内容选择的合理性;(2)题材选择的代表性;(3)人物刻画的生动性。实践方能出真知,对于参与到校史题材话剧中的同学来说,是实现与前辈进行跨时空交流的独特角度与方式,也是一个能够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在话剧《化碳为纤》中,周达化等一众科研人员虽然最终成功研制出了碳纤维技术,但是编剧也没有对其进行过度美化,他不得已对家庭的忽视,以及妻子对他没有尽到父亲责任的埋怨,反而使他的人格更加鲜活,也反映出了当时科研人员真实的无奈。作为校史题材话剧创作者应深度挖掘真实优秀的校史文化,特别是提炼出那些能够引发人们深思,并且在新时代发展阶段需要不断传承与发扬的时代精神。另外,一味地追求形式创新的作品会给人一种缺乏深度且叙事碎片化的感觉,更不要提目前所谓的“创新”只是打着创新的幌子“换汤不换药”,从角色塑造上来说也会呈现出人物塑造单薄且过于公式化的负面效果,导致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和灵气都消失殆尽,如今仍有许多作品呈现出这种状态。

二、创作风格的实践与探索

校史是真实而又漫长的历史,它形象又严谨,细腻又感人,很容易与观众产生共情。优秀的校史题材话剧离不开合适的创作风格,在保证真实性和戏剧性的基础上,各家的创作方式大不相同,效果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情况。如果按照校史材料的改编程度,可以从低到高把这些话剧分为三类。

1.选取校史中相关联的人物和事件

这是一种比较写实的创作思路,也是当前被采用最多的,它的底层逻辑是对校园历史的变动从始至终没有脱离真实存在的矛盾本身,也没有过分淡化历史客观规律对戏剧性的影响。就着眼于当下各大高校创排的校史题材话剧来说,主要还是以这种方法为主,话剧《化碳为纤》也不例外。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此种创作类型的原创校史题材话剧,例如:南京大学原创校史题材话剧《蒋公的面子》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校园里的一则轶事;北京化工大学原创校史题材话剧《归期》的创作灵感以1958年建校史实为基础,以校友的真实事迹为原型(如图2)。这种类型的话剧主要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生动形象并且真实有据的描绘人们生活最鲜活的面貌。这就要求舞美、道具、灯光、台词、动作等都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的生活,重现生活。通过放大矛盾冲突,来使剧情更具有戏剧冲突。

图2 2019年版《归期》

2.借鉴经典历史人物和事件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屈原》就是“献给现实的蟠桃”,利用屈原这个角色,生动的描绘了一部社会的众生相。郭沫若的“借古讽今”选择了浪漫主义历史剧作为抓手,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将满腔的忧愁和愤怒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汹涌地宣泄出来。作为一个从中国千百年历史长河中走出来的英雄,屈原身上所体现出的“对黎民百姓的关爱与心疼、对家国命运的担忧与思考、对真理光明的执着与追求”不正是我们人类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极力推崇的吗?

校史题材话剧同样可以借鉴这个创作思路,以“校史”和“历史”的交汇点为抓手;以强烈的时代感和娴熟的艺术表现为基础;以有态度的“借古言今”“见时知几”为目标。

3.构建一个虚拟时空

凭空构建起一个虚拟时空,要求逻辑体系严密自洽,但这种方式难度过大并且说服力不如前两种强,和其他种类的剧目相比而言,校史剧对于真实性和严谨性的要求更高,因此被校史题材话剧创作者采用的概率较少。

目前的校史题材话剧中也有着许多个介于传统题材和新型表演方法之间的创作尝试。例如话剧《化碳为纤》就在表现形式上借鉴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采用了采取了平行时空的叙事。演出结束后,舞台上两鬓斑白,眼含热泪的剧中人周达化和校园里那些“宁让黑发变白,也要化碳为纤”的科学家们,就这样站在我们的眼前重合在了一起。这又何尝不是两个时代的重合,又何尝不是北化精神的代代相传。

每一次的灵感迸发,总会在心中留下些什么,经过谨慎的选择和提炼,就形成了一种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大多数人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利用自己的这些优势去进行话剧创作,逐渐向着更适合自己的方向接近、靠拢,自己的风格和定位便逐步成型。灵感源于生活和积累,风格源于灵感和重复。

三、校史题材话剧的艺术加工方法

校史剧的最大受众群是校园,因此能够吸引学生的观看兴趣,激发学生对剧目产生共鸣是很重要的。“形式单一”与“过度美化”的校史题材话剧,对于已经有自己独立人格和判断的大学生来说,俨然是不合格的。若是想避免这两个问题,适当对校史剧进行艺术加工是很有必要的。

1.以客观真实性作为前提进行校史题材话剧创作

历史是一门必须用相对论研究的学科。因此不是亲历者,就不能绝对化地下判断,而是要审慎解读。我们将话剧托付在历史的基底上进行有效的艺术加工是否会出现人们常说的“历史虚无主义”呢?答案并不唯一。

任何校史题材话剧对历史部分的摘取,从技术层面来说,一要倚靠各类史料加以甄别选用,二要敢于有符合逻辑的自我探轶观点。而从情感方面入手,能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剧本才是人们需要的。校史题材话剧与其他类型的话剧不同,这个不同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校史题材话剧面向的人群主要是学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属性;二、校史题材话剧的演出场地一般是学校,对校园文化、校风校纪,甚至学校的社会形象都影响重大;三、校史题材话剧与校园文化互为组成部分,以校园文化为养料,也终将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在对校史题材话剧进行艺术加工时,应以客观真实性作为创作前提。

2.以艺术性加工作为校史题材话剧表现的重要部分

虽然艺术性的感受因人而异,但还是大概能从几个方面来评判的。能不能把故事讲好是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当然在强调故事艺术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故事的流畅性。一部校史剧所探讨的思想、配乐、画面构图,整体所散发出来的气质、导演对整个大场景的把控,都可以作为评判一部校史剧艺术性的标准。尤其是近几年各大高校都相继开展校园话剧节,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话剧艺术表现形式的进步,也促进了话剧在校园中的影响力和热度迅速发展。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将各大艺术门类中的长处结合起来,并有意识地融入话剧表演艺术中,这种融会贯通的方式无异于给话剧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例如戏曲的“唱念做打”,设计的“设计美学”等。对于艺术性加工,一定要体现正确的情感需求,一味夸大美化的行为是一种对我们的精神麻醉。诚然,大多数的校史剧可能会在技术上存在些微错误的艺术加工,而在情感上的价值倒值得商榷。实则,对于艺术的加工,戏谑固有道,正“观”价更高。

因此我们在对校史题材话剧进行艺术加工时,应以艺术性加工作为话剧表现的重要部分。

3.以与进步科技的有机结合作为校史题材话剧的关键

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给话剧表演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例如,复旦大学打造时空碰撞,精神融合的《追梦百年》、中国石油大学的《创造太阳》等,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是根据真实具体的校园相关史实进行创作的,并且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尝试将舞蹈、戏曲、现代技术等抽象的表现手法都融入其中,在观感上大大提高的同时,还增强了和观众的互动。科技创新主力了话剧艺术的创作,科技赋能话剧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

在话剧表现中融入进步科技可以很好地帮助文艺表达,“实时直播、弹幕投屏、跨时空交互”等一系列的创新想法,会更加丰富观众的观剧体验。科技的高速发展给话剧创作、舞美、排演、呈现等众多环节都带来了改变。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品种、新创意、新主题和新的演出形式,将推动校史题材话剧艺术的创新发展,适应人们的审美变化和观剧需求。

初学者总是力图将“形式新颖”作为遮掩自己能力不足的借口,但同样以形式新颖著称的《三个黑故事》,将电影中才会出现的夸张风格搬上话剧的舞台,证实了“形式新颖要建立在专业基础能力过关的基础上”这一说法。所以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形式上。想要借用话剧这种直观的形式去对抽象的现象和思想进行表达,必定有独立的思想在文字间穿针引线,而话剧与科技的有机结合正是思想直观表达的关键。

因此我们在对校史题材话剧进行艺术加工时,应以与进步科技的有机结合作为创作关键。

结语

繁星流动,岁月如梭,校园历史在话剧的舞台上从默默无闻到从百花齐放,我们在校史题材话剧中感受校园生活的百般滋味,体悟社会生活的百般姿态,更重要的是收获情同两手,追寻自我。笔者参与了《化碳为纤》的整个排演过程,明白了话剧的本质是一场梦,而创作者能做的就是平衡梦境与现实,现实是梦境中最大最真实的那棵树,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那棵大树带上舞台。如满天星的我们因为话剧而聚作一团火,所以,感谢话剧让我们彼此相遇,愿彼此能不忘来时路,知明天犹可追,也愿大家能在话剧里书写属于我们最珍贵的回忆。

猜你喜欢
校史话剧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再见啦,秋天!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过去的理想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