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影响的实证分析*

2022-09-07 03:07汪顺来
大众文艺 2022年16期
关键词:消费观念消费观生活费

施 宇 罗 娜 汪顺来

(常州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 213022)

一、引言

2019年底开始的新冠疫情波及全国,为我国某些行业的经济转型和全球经济增添了诸多变数。随着疫情的好转以及各项调控政策的出台,疫情防控也成为常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校园管理方式转变了大学生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从而对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导向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向成年人发展的过渡时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但思想不成熟,具有强烈的消费意愿。但是这个特殊的群体还未拥有稳定的消费能力,对他人仍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甚至还有消费趋同心理,所以大学生的消费观具有特殊的代表性。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校园管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大学生的焦虑和抵触心理,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日常消费观。因而,我们通过调查问卷来了解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确立,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当代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正确消费观的教育,提高防诈骗意识;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增强合理的消费观念,促进校园内经济消费的健康发展。

二、调查背景介绍

我们主要以常州高校学生为例,对大学生在疫情发生前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消费状况作出调查。我们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形式(问卷星),通过微信、QQ等形式进行调查。最终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32份。问卷中含有单选题、多选题和问答题等题目类型,问卷内容包含学生疫情前后收入来源、消费方向、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等方面,确保了调查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全面性。

调查结果中男女比例为2:3,女大学生偏多;调查范围涵盖全国多个省市,但以常州地区为主,主要有常州工学院、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大学等;样本中各个年级都有涉及,学生专业多样化,更具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生活费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疫情前后大学生生活费变化不大。无论是疫情发生前还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主要是家长。但是通过图表,我们总结得出学生兼职人数呈下降趋势。原兼职比例达33.3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兼职比例下降至29.55%。由此可以看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校园管理限制了学生的一些自由。通过图表我们还可以发现向朋友借钱人数增多,可以看出疫情对大学生的生活费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数据中还值得我们研究的是生活费来源于花呗。尽管大部分大学生已成年,但是他们的心智并不完全成熟。这些提前享受的行为其实是不可取的,这些超前消费的生活费来源不利于大学生培养自己艰苦朴素的精神。所以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应当理性消费、树立正确消费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一定要用好自己的透支额度,明晰自身的支付能力,合理规划经济费用,在规定时间内按时还款。

另外,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奖学金、助学金有所增加,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所改善,这也不失为疫情防控带来的好处。在金钱观的驱使下,奖学金、助学金成了一种驱动力,其实这也是所值得赞扬的。但是,需要高校注意的是要落实大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奖学金只是一种外在因素,更多的是应该靠学生自觉,鼓励学生不为钱财,而为自己的才干,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生活费来源调查

2.大学生消费情况分析

根据数据显示,半数以上在校大学生的平均月消费在1000元-1500元。我们团队通过实地采访发现,与疫情暴发前相比,疫情期间学生消费水平急剧下降,但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他们的消费水平也大大恢复,这说明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定的报复性消费现象。而其他层次的平均月消费变化不大。

在常州工学院等高校部分学生的访谈中,他们提道学生之间消费情况出现两极分化,尤其经过多轮疫情的影响。所以学校的消费教育更是要从多方面展开。

调查问卷中,对于疫情前后大学生的消费方向调查,我们采用的是排序题形式。这使得我们更好了解到学生生活费的使用,以及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变化对其消费方式、消费途径和消费权益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数据表明,无论是疫情发生前还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在伙食方面的支出是排在第一的。并在经过疫情的摧残,学生更加注意温饱问题,提高了自己的伙食水平,确保自己的身体健康。其次我们可以发现,在疫情发生后,学生在购置衣服、学习用品、交通通信、游戏等娱乐活动方面的支出都有所下降。值得庆幸的是,经过疫情学生在医疗防护用品上的支出得以提高。这说明疫情防控在大学生心中已成共识,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及防护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也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恋爱支出的大幅提升引起了我们团队的好奇。我们通过采访相关人员了解到这也是报复性消费使然。这就需要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恋爱观,要合理支出,提高自己的防诈骗意识。(如图2所示)

图2 大学生消费方向调查

3.大学生消费方式分析

数据显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消费方式变化很大,占比67%。其中线上购物增多55%,线下购物增多12%。这说明随着线上销售商品和快递服务行业越来越便捷,大学生也越来越喜爱线上购物方式。更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越来越推崇无接触配送模式。相关调查者也表明出于担心疫情风险,在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选择减少外出消费频率,因为这种购物方式更加安全;也有一些学生解释说线上购物更加便宜,能省下更多的生活费,也方便了那些在疫情期间生活费相对减少的大学生。但是我们也能发现,在调查样本中有33%的大学生疫情前后消费方式没有明显变化。据了解其中一部分大学生疫情前就十分依赖于网购,疫情对他们的消费方式没有很大改变。(如图3所示)

图3 大学生消费方式变化

我们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在校大学生选择线上购物注意的问题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会注意线上购物的一些问题,只有14%的学生网上购物不考虑内外因素。其中,33%的人会考虑网购商品发货时间或是发货快递,26%的人会考虑快递外包装是否经过消毒处理,26%的人会注意快递的发货地或途径地。比如,一件商品经过疫情中高风险地区,购买者会有所顾虑,然后选择来自低风险地区的同类商品。这种防护意识是值得赞赏的,有利于正确消费价值观在青年一代的传承。

4.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我们对疫情前后他们的消费频率和消费欲望的变化心理进行调研。有29.55%的学生表示他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频率都下降了,归根结底是家庭收入大大减少,他们的生活费也受到限制;有17.42%的学生表示他们的消费欲望增加,但消费频率下降,也就是所谓的“想买但买不了”;而也有11%的学生表示受疫情影响他们的消费欲望减少,但消费频率上升,学生表示像一些口罩、酒精等必需品不得不买;但也有19%的学生表示他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频率都增加了。我们团队特地去走访了这群人了解相关情况,他们表示疫情期间无所事事,基于补偿性心理疯狂消费。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可取的,大学生应该借此疫情建立正确的消费观。

而对于消费频率的增加,我们经过调研发现63.33%的学生是出于社交需要。当然大学生适当的社交是必要的,但也要把重心放在学习上,避免铺张浪费,要合理地使用好自己的生活费。还有23.33%的学生是因为跟风心理,这种心理是不值得提倡的。他们自主消费经验较少,又抱着“怕吃亏”心理,这就出现了消费中的羊群效应。当然也有33.33%的学生是因为手有余钱,促使了消费频率的增加。

而那些消费频率下降或是未变化的学生表示手头紧是一大重要原因;也有占比45.1%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消费补偿心理;也有部分学生的自制力极强,38.24%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跟风从众心理。我们都知道,家长的日常消费原则是孩子最直接的效仿对象,所以家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消费心理的改变也直接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频率的变化。受疫情防控的干扰,一些家长的收入急剧减少或是失去了收入来源,这也就直接导致学生手头紧,也就有了我们有关消费频率下降的研究实证。

5.大学生消费观念分析

根据图表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疫情发生前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消费观念变化明显。大部分学生的消费观都是一边花一边打算。通过数据可以得出,疫情前全部计划好之后再花的样本占比21.97%,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有这种消费观的学生占比上升到25%。当然变化最明显的则是想花就花的消费观念的大学生,它由原来的占比12.12%下降至6.82%;还有能省则省的消费观念的学生,它的占比由原来的12.12%提高至18.18%。由此可以看出,新冠疫情的爆发帮助一部分大学生改正了一些错误的消费观念,帮助他们树立了良好的消费观。

团队经过走访了常州的主要几所高校的学生,得出并弥补了我们调查问卷中所不足的地方。有很大一批学生告诉我们,并非他们没有健康的消费观,而是一些人情往来的束缚。古语曾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之说,但是当代大学生却深受人情的桎梏,一些受访者告知我们,在疫情防控有所好转的情况下,他们身边的一些朋友出现“报复性”请客现象。而他们碍于人情世故,也就进行了不合理的人情消费。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表示出新冠疫情的爆发大大优化了同学间人情至上的不良倾向。学校经过疫情的考验,更加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消费观念的教育,受访者表示这些讲座让他们受益匪浅,在学校全新的管理模式下,他们的消费观、人生观以及金钱观都得到了升华。

四、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建议

1.构建正确的消费导向

首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应该改善自己的不良消费行为,及时响应国家的防疫政策,树立正确的国情观,遵循校园管理模式,小我服从大我。其次,大学生应注意网上购物带有的一些欺骗性和盲从性,避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校大学生还普遍没有个人的经济收入,对于“炫耀性消费”更不应该推崇。所以大学生必须进行理性消费,尽力抵制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不盲目攀比,不冲动跟风,不超前消费,做好青年一代的榜样。

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积极向大学生宣传正确的消费理念和消费防范意识,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引导学生学会自立自强。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各种传播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校园管理下进行理性的消费并从其他方面有效排解购物欲望。在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下,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行为的传承。

最后,高校的校园管理要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学校后勤部门需要把控好校园内超市、水果店等的买卖价格。在构建学生正确的消费导向的同时,对校园内的商店做好鼓励、引导、调整,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质量。疫情防控已是常态,高校要营造向上的校园管理模式,做好学生的解释、安抚工作,鼓励当代大学生在促进消费恢复的同时,享受细水长流的朴素生活。

2.养成健康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正处于消费欲望与消费能力相矛盾的时期,这就需要培养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大学生可以养成记账的习惯,构建好合理的消费结构。大学生往往会受明星、品牌效应影响,这就需要他们擦亮眼睛,增强自己的消费权益保护意识,在消费时不乱买,花钱花在刀刃上。更需要他们从此次的新冠疫情中吸取教训和经验,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消费观念定型时期,适当的交际、人情消费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更多的消费观念重心应该放在基本生存和学习上,塑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不可舍本求末。此外,消费动机一定要明确,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防诈骗意识。对于不实用的东西更应该嗤之以鼻,而不是全盘买进,教育孩子成为有经济头脑的消费者。

3.重视大学生消费教育

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必须得到纠正,应该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根基,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的消费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各个高校应该拉响警钟,自我排查校园内的不肃之风。学校要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引导学生合理消费。同时,家长应该利用此次疫情转变家庭消费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有经济头脑的消费者,共同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同时,并希望学生在理性消费下缓解疫情对消费者的负面影响,促进校园内经济前进的同时,稳步恢复和发展各地的经济。

猜你喜欢
消费观念消费观生活费
正确认识消费
发愁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90后”消费观
消费观
@大学生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费?
基于Eviews软件对人们消费观与思想改变的 相关性分析
实话
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不同笔记本用户的鼠标消费观我的街头采访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