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报界“自由”话语建构研究(1872年-1949年)*

2022-09-07 03:07
大众文艺 2022年16期
关键词:申报频率话语

仝 晓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并非封闭僵化、自言自语、唯我独尊,而是在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话语的独立性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从历史阶段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在现时代也还不能完全超越西方话语体系打造的某些概念,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设,必须在对一些外来话语进行辩证分析后大胆革新即“再创作”。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首先要对诸如自由等基本的术语、基本概念和范畴进行梳理、提炼。如何系统阐发自由概念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价值、融入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则必须理清自由概念在特定政治文化实践中的边界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自由概念尽管是西方舶来品,但在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中,它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作为人类生存的本质追求,人类价值的共同追求和人类发展的最高追求,自由的价值和意义无须赘述,但自由是西方一些人所言,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的、凝固不变的“普世价值”,显然这并非个自明的问题,亟待学术界加以辨析和质询。

由于历史发展的递次演进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和诉求并非一致,因此,自由也随之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并以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这两大群体为基础分化发展。目前已有研究多选取精英人物或经典著作作为研究载体,其结果侧重于个体意识的显现,是否具有普遍代表性仍需进一步考察。而报纸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大众的舆论倾向。因此,探究近代中国自由观念的发展轨迹,不仅可以从经典思想家、经典著作入手,对精英思想进行解读,以阐释自由观念及其发展历程,还可以从人们获取外界信息最为便捷的报纸切入,以此还原普通民众对于自由的理解。在此,选取代表性报纸《申报》为研究载体,以管窥近代中国“自由”话语发展、嬗变的基本概貌,以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历史重建”,从而还原自由在近代中国不同语境中的演变。

二、选取《申报》为中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选取《申报》作为研究中心的缘由

近代中国,报刊林立、繁杂众多。选取《申报》作为研究载体,主要在于:其一,与同时期其他报纸相比,《申报》发刊时间最长、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申报》自1872年创刊,至1949年停刊,历时78年,期间全面记录了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重大历史事件,日发行量最高达14多万份,具有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其二,《申报》以客观公正、独立精神、无偏无党为办报宗旨。《申报》自创刊起就追求报道的客观公正,“若本报之开馆,余愿有直言之不讳焉……公道终必先露。本馆唯执公道,亦所不惮也……”;此后,《申报》以“无偏无党”“独立之精神”为办报宗旨。《申报》所倡导的舆论“独立”,使得其报道相对客观公正,对探析近代中国“自由”概念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三,《申报》以普通民众为对象,受众群体广泛。《申报》涉猎广泛,有国家政治、风俗变迁、中外交涉、经济贸易等,刊登内容简而能详、文字通俗,读者覆盖面较广;并且《申报》价格极其低廉,如与上海首份汉语报纸《上海新报》的每份30文价格相比,定价每份8文的《申报》无疑更被普通民众所接受,且《申报》配有专人配送、雇佣报童宣传等,使其受到当时普通民众的极大欢迎。综上可见,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申报》在近代上海乃至全国都具有广泛的舆论先导作用。研究“自由”话语在《申报》上的呈现,一定意义上可以反映出普通民众对于自由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以揭示自由在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情境中的实际效应。

(二)数字人文介入研究的可行性

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的大型数据库《中国近代报刊库》收录了晚清民国(1872-1949年)时期《申报》共27534号的全部影像和录文,并提供主题检索(时间、作者、篇目)和全文检索,这为研究提供了可行性。本文结合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以全文检索确定“自由”一词使用频率,以时间、篇目主题检索探究“自由”观念。在“爱如生典海”——“近代报刊库”——“申报数据库”中以“自由”字词进行检索,按时间统计“自由”使用频率,进行纵向对比;在“爱如生典海”——“近代报刊库”——“申报数据库”中以“自由”为主题进行检索,根据内容将其分为“经济自由、国家自由、政治自由、婚姻自由、文艺作品、固定名称(如自由车、自由港、人名等)、《自由谈》”7类(其中《自由谈》为《申报》主要副刊之一,文艺作品、固定名称无具体含义,这三者均为参考数据,不作为研究重点进行探讨),进行横向对比,以此探究自由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内的概念变化。

三、《申报》报界“自由”话语概览

“自由”一词在《申报》中的出现可追溯至1872年,该年6月5日刊发的《禁娼说》一文,出现了“择嫁可以自由”。此后30年间,自由一词零散出现,直至1910年,“自由”一词才开始广泛使用。至1949年5月27日,《申报》中“自由”一词共计使用186445次,具体变化如图1。

图1 《申报》中“自由”的使用频率

从图1可见,《申报》中“自由”的使用频率呈现出总体上升、频繁波动的发展态势。在1872—1909年,《申报》中自由一词的使用频率均低于1000;虽然该时期自由的使用频率较低,但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这一时期西方自由观念引介中国,自由在零星介绍中缓慢发展,但尚未引发社会的深入探讨。此后,自由一词开始频繁被提及,并与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建立等相呼应,在1912年前后进入第一次讨论高峰。随之在新文化运动开展前期,自由也曾出引发短暂的社会热议,但直至1927年后,受到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申报》中关于自由的讨论才真正进入了高潮。直至1937年,期间虽有小幅波动,但其使用频率整体趋于每年6000的平均值,自由的热度高居不衰。此后,由于1937年上海沦陷,报纸出版受到日军的严格限制,因此该年自由的讨论呈现出急速下降趋势;虽然1938年《申报》汉口版、香港版曾先后复刊、停刊,使得自由的使用频率出现短暂的高峰,但后期仍是呈现出梯度下降态势。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申报》中关于自由的讨论达到谷峰,表现出近代民众捍卫民主权利的强烈诉求。综上可见,伴随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自由观念与中国实际不断融合并发生嬗变,民众对于自由的认识、理解、接纳程度不断加深。

为进一步考察《申报》报界“自由”话语的建构历程,在此对数据库中标题含“自由”的文章进行微观考察,归纳自由的类型进行对比以窥探其发展轨迹。《申报》中标题含“自由”的文章首次出现于1887年10月2日,为《论西国自由之理相爱之情》,此后近15年,《申报》上再无标题含“自由”的文章,自1902年开始,自由开始零星出现,至1949年5月27日,《申报》标题中含“自由”的文章共有3282篇。根据报刊文章具体内容对其进行特定归类,主要分为“婚姻自由、经济自由、政治自由、国家自由”4类共计1659篇。该归类主要依据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划分,其中如人名或固定名称如自由车等作为参考数据,在此不纳入微观考察范围,具体涵盖范围如下:婚姻自由指公民恋爱、嫁娶、离异等婚姻领域内的自由;经济自由指政府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国内外经济交往的自由;政治自由指民众参与政治生活并行使政治权利的自由以及享有的人身自由、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权利;国家自由指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自由。“婚姻自由、经济自由、政治自由、国家自由”4类自由的文章数量分别为146篇(9%)、269篇(16%)、814篇(49%)、430篇(26%),探讨政治自由的文章数量占据了近一半比例,其数量变化趋势如图2。

政治自由的频率虽有一定波动,但一直处于较高态势,说明在近代中国的特殊历史情境中,反压迫斗争从未停止,民众对个人自身权利能否实现的关注度非常高,即个人在政治生活中是否真正享有行使政治权利的自由是讨论的重点。国家自由的关注度次之,约占1/4比重,结合图2可知,前期国家自由的文章数量走势一直在低位徘徊,自1937年之后其数量骤增,可见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民众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层面取得高度统一的认识。与此同时,政治自由与婚姻自由梯度下滑,经济自由伴随国家自由的增长而上升,均说明在国家利益面前,民众暂时放下对个人权利自由的局部思索,转向走以国家自由保障个人自由的斗争道路,即取得民族独立与国家解放成为这一时期中国人民最为迫切的现实需求。1945年后,政治自由高涨,也正是基于反侵略的胜利这一现实基础之上,表明国家自由切实为个人权利的实现提供保证。

图2 《申报》中4类“自由”文章数量的变化趋势

考察近代中国的“自由”话语建构历程,不仅是为了归纳其观念演变历程,更重要的是探究其历史作用。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救亡图存就成为近代中国探索和实践的主题,此后,中国人民以“革命”为实现途径,以“自由”“平等”“民主”“独立”等为价值诉求,以实现国家解放与民族独立为最终目的做出了不懈努力。因此,为考察自由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必须将其与其他传入近代中国的西方观念进行对比。在此利用数据库,选取“自由”“民主”“平等”“独立”“革命”进行词频统计,如图3。

图3 “自由”“民主”“平等”“独立”“革命”的使用频率(1900~1949)①

根据数据库数据统计,《申报》中“法治”“平等”“民主”“独立”“共和”“革命”“自由”等词分别使用10718次、41846次、56562次、78843次、82602次、124906次、186445次,“自由”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关乎国家救亡图存和民众生活改善的词语。从图3可见,“自由”“民主”“平等”“独立”“革命”等词的变化态势基本呈现出一致性,除“独立”在1915年前后受“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影响、“革命”在1927年前后受到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曾短暂超过“自由”,其他时期“自由”的使用频率最高。综上,这些都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在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情境下,自由成为近代中国人最迫切的价值诉求之一。一言以蔽之,基于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的担忧,人们试图通过引进、改造、宣扬西方的自由理念,以此指导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改良或革命实践,进一步追求符合近代中国特殊国情的自由。

结语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自由的内容不同,自由度也不相同。从《申报》报界“自由”话语发展历程可见,自由并非绝对的、抽象的,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内其含义并非一致,并且始终伴随着社会变革而嬗变,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人们为追求自由而进行的斗争,总的来说同社会发展相一致,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历程,“自由”也展现出由“单一”到“全面”“抽象”到“具体”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自由”显现出特定的时代色彩,具有强烈的时限性与相对性。如今立足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起点,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意味着在经济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保证人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通过劳动实践不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一步步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把人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①1900年之前,“自由”“民主”“平等”“独立”“革命”等词的使用频率较低,折线趋向于0。因此,本表选取1900年后数据进行对比。

猜你喜欢
申报频率话语
画与理
处理器频率天梯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振动与频率
鼠国要上天之离你十五米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一类非线性离散动力系统的频率收敛性
概率与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