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友人罗果夫与重庆的一段渊源

2022-09-16 22:28吴刘娟
红岩春秋 2022年8期
关键词:塔斯社抗战苏联

吴刘娟

国际友人符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罗果夫,1906年出生于俄罗斯,1920年加入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37年任塔斯社驻中国记者,1941年任塔斯社远东分社社长。

罗果夫长期在华工作,直至1951年回国。抗战时期,他经常在重庆活动,为报道中國抗战、促进中苏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注和报道中国抗战

作为新闻工作者,罗果夫十分关注战时中国的政治局势。他不断辗转中国各地获取信息,报道战争。罗果夫说:“个人在贵国工作的意义,即是要将抗战的情形及中国的各方面都介绍到自己的国内去,使我国(苏联)人民对于中国抗战得到深刻的同情与了解。”

1938年初,罗果夫领导塔斯社汉口分社10余名记者在战争前线活动,向苏联发回大量见闻。他为《真理报》撰写了一系列“中国来信”,报道中国战场特别是抗日游击队的活动。在参与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活动时,他与中国记者范长江、舒宗侨等,外国友人爱泼斯坦、史沫特莱、绿川英子、鹿地亘等广泛交往。爱泼斯坦在回忆录中称罗果夫“博学多才”,“喜欢交朋友、有说有笑”,“同一般的苏联人不一样”。

1938年1月,罗果夫抵达重庆,将塔斯社设在市区枣子岚垭。他初来乍到,对重庆充满好奇。仔细观察后,他写下见闻:“重庆坐落在多山、陡峭的长江边上,嘉陵江在这里与长江汇合,并把重庆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城墙。从江边到城里要登石梯三百多级。大街上行人熙熙攘攘,异常热闹。……中国的临时首都将首先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工业中心,成为一个反对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基地。”

为获取战时消息,罗果夫常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了解情况,参加新闻发布会。由于工作需要,他与《新华日报》总编辑章汉夫等成为密友。他常常天不亮就从城里出发,步行至《新华日报》总馆,找章汉夫交流新闻工作。

罗果夫领导塔斯社远东分社,及时将中国抗战的消息传至苏联,揭露日本惨无人道的侵略行径,同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巨大力量给予称赞。他撰写的《在中国前线的一个村子里》《在华中前线》《日军侵华两周年》等新闻报道,在苏联产生了较大反响。

在1939年4月28日刊发的《在华中前线》中,罗果夫敏锐地指出:“中国军队从武汉撤退后,日军在进入武汉以前已经疲惫不堪,不能继续进攻了。……由于日本司令部集中大量兵力去进攻武汉,从而削弱了自己的后方。这时中国军队和游击队趁机收复了安徽、湖北东部和河南南部的许多城市。”

罗果夫还在《中苏文化》上发文,对中国抗战阐明观点。1940年,他在《迎接中国战争的三周年》一文中说:“抗日战争的胜利会解除帝国主义列强直接间接干涉中国的威胁,它是消灭这种威胁的唯一道路。”罗果夫坚信中国抗战的正义性,对中国的最终胜利充满信心。

促进中苏文学交流

罗果夫不仅是新闻工作者,还是文学创作者和翻译者。他与郭沫若、茅盾、田汉、郑振铎、叶圣陶、戈宝权、臧克家、邹韬奋、胡风、萧红、曹靖华、冯雪峰等多有往来,对中苏文学交流做出了较大贡献。

罗果夫与中华文艺界全国抗敌协会保持密切联系,并积极促进中苏文艺研究会成立。1938年11月24日,中苏文化协会成立中苏文艺研究会,设立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五组。其中,文学组组长、副组长分别由戈宝权与罗果夫担任。

罗果夫利用各种机会推动作品翻译,开展中苏文学交流。1939年1月,苏联驻华大使馆举行庆祝“十月革命”纪念活动。在招待会上,罗果夫与萧红、端木蕻良商定,翻译和介绍一批中国文学作品给苏联读者。他认为,“翻译文学不仅是两民族间的无形的桥梁,并且也是互相认识的最好的道路”。他通过新闻、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形式,在中苏文学交流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在重庆,罗果夫以极大的热情关注鲁迅。他常常参加各种有关鲁迅的纪念活动,通过走访和调查获取鲁迅的相关资料,发表研究鲁迅的文章。

1938年12月22日,罗果夫在塔斯社重庆分社采访了萧红和端木蕻良,向他们了解鲁迅的生活、家庭、创作、著作出版以及与青年们的交往情况,特别是鲁迅与瞿秋白、蔡元培、许寿裳、曹靖华等人的关系。此外,罗果夫还访问了《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咨询鲁迅与左联的有关问题。1939年10月19日,重庆举行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会。罗果夫在会上发言,介绍鲁迅在苏联的影响。《新华日报》对此作了报道。

1941年,罗果夫赴上海任塔斯社远东分社社长。同年,他组织成立了“苏联呼声”电台。该电台主要播放苏联的文艺节目,介绍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同时也有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1944年1月,《新华日报》发文称赞“苏联呼声”:“传送出来的胜利消息和雄壮的国际歌声永远在人们心中共鸣着。”

1942年,罗果夫创刊并主编《苏联文艺》杂志,向中国介绍普希金、果戈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等苏联文学家的作品。他在《苏联文艺》创刊号的开篇词中提到:“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鲁迅是苏联文学与苏联文艺热烈的推广者。他在这方面的著作价值是无可限量的。”

罗果夫不仅希望了解鲁迅,对中国新文学也产生浓厚兴趣。1944年,罗果夫挑选了茅盾、萧红、张天翼、老舍、司马文森、姚雪垠、端木蕻良等人的作品,将其编成《中国小说集》,由苏联国家文艺书籍出版局出版,受到广泛欢迎。

谴责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团结抗战

1943年8月8日,罗果夫在苏联《战争与工人阶级》上发表文章《对于中国政府之批评》。

罗果夫说:“八路军新四军是由中国最进步最自我牺牲的人民所组成的。他们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中共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为民族自由与独立而斗争的组织者,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近几年中,我得机游历了中国十五个省以上,在前线以及大后方,在沦陷了的上海以及在‘满洲国’,中国各界人士的代表都非常担心地注视着卖国贼、叛变者、失败主义者及破坏者的罪恶活动。”

文章切中要害,严厉谴责了国民党顽固派种种倒行逆施和破坏团结抗战的行径,深受读者欢迎。

8月23日和9月13日、14日,《解放日报》三次全文刊载此稿。其中,9月14日刊载时,毛泽东写下按语:“罗果夫此文曾被美国及英国报纸广泛登载,引起世界人士的注意,在重庆亦曾博得中国真正爱国人士的广大欢迎,实为我六年抗战中苏联人士第一次对于中国政府有系统的批评。”

很快,《纽约时报》《先驱论坛报》等转载了罗果夫的文章,引起了更多西方媒体的关注。

事实上,罗果夫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批评与这一时期形成的反共高潮不无关系。

1943年3月,蒋介石发表了《中国之命运》,鼓吹“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的观点,强调国民党是抗战前途的唯一希望。随后,国民党大造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进行诋毁,并下令胡宗南封锁和进攻陕甘宁边区。

7月12日,毛泽东撰写《质问国民党》,向全国人民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团结抗战的罪行。国共合作抗战局面异常紧张的情形下,国内外支持反法西斯斗争的人士纷纷谴责国民党顽固派。经过宣传报道,美、苏、英等国的一些主要媒体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舆论,要求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团结、共同抗战。

罗果夫以新闻工作者的敏锐和与中外友人广泛交往的经历,对战时中国的政治形势作了精准分析,指出当时国民党存在发动内战的可能。他明确提出,中国内部团结是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关键。因此,罗果夫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批判不仅基于对当时国际、国内战争形势的分析,也是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维护。

猜你喜欢
塔斯社抗战苏联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