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为到共育:高品质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探索

2022-09-21 00:29刘晓春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6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协同

■刘晓春

从党的十九大等会议精神,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再到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无不表明,国家将“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促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以社会分工思想为依托的学校教育系统,在居家学习挑战下陷入困境,暴露公共教育资源短板的同时,也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创造了难能可贵的机遇。“家校社协同育人”目前成了教育热词。

都江堰市光明团结小学(以下简称“团小”)于2019年开始了高品质学校建设工作,在制订高品质学校建设方案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时候,学校认真贯彻“顶天立地”的核心内涵,将“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重点突破内容,以促进学校办学品质的进一步提高,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自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家校社协同育人相关理论在国外产生较早,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协同思想,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协同教育理论,美国社会学家爱普斯坦提到的分离式影响理论、嵌入式影响理论和重叠式影响理论,等等。国外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也较为丰富,例如,新加坡组建的社会与家长辅助学校咨询理事会,法国通过法律来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意识,日本的家长教师联合会,等等。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家校社协同教育的探索,在40多年的实践中,国家、学校、社会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文件的要求也更加规范严谨,不少学校建立起了家校合作机制,家校社沟通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家长教育的计划性逐步增强。但是,在学校落实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目标的混乱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家校社协同育人目标引领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追求,是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建构的基础。我国教育事业都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而展开,但受到社会分工思想的影响,加之家庭、学校、社会对于教育的内涵、功能、价值所持的立场不同,落实到家校社三者具体的教育目标时,表现出纷繁复杂乃至混乱冲突的现象,造成不少“1+1+1=0”(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影响相互抵消)的状况。

例如,家庭基于对孩子升学分数的考量,往往更看重有助于升学考试成绩的学科知识,将升学不考察的学科教育(如美育、劳动教育等)视为影响孩子学习时间的因素,干扰这类学科在家庭教育中的落实;学校基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认识,往往从文化环境、课程体系、课堂管理、队伍建设等全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社会基于社会运行机制和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势,从社会经济生产的角度,借“教育之名”来获得实际的经济利益。

由此看出,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目标的确立往往与其各自的立场和利益有关系,对育人目标的认知往往与其追求的价值导向相对统一,并进一步落实在实践推进中。家校社由于缺乏实质性和深入的对话,致使家校社育人目标呈现出各行其是乃至于走向混乱的不良结果。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的断裂

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是在教育目标导向下的实践运行,是教育目标、价值取向转化为实践成效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并在实践过程中强调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动态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的断裂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教育年段的主观性割裂。不少人认为,家庭教育的责任主要是在孩子的幼儿时期,也就是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的阶段;学校教育主要是在孩子的青年时期,也就是幼儿园至大学阶段;社会教育主要是在孩子成人以后,也就是孩子从学校毕业以后。这种主观地对孩子教育年段的割裂,也易造成家校社矛盾主要爆发在学生的青年时期,一旦学校出现任何问题,都容易受到非专业的家长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指摘。

二是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教育的权利和空间的封闭。长久以来,在不同的教育目标指引下,不少家庭、学校、社会都在较为封闭的空间中行使着各自的教育权利。例如,德育工作中,家长作为家庭中的权威,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定义学生的行为原则与规范;学校以道德模范和校纪班规规劝学生的最高与最低行为准则;社会以志愿服务等内容开展具有生产服务指向的教育内容。三方的教育几乎是在不同的场域里,内容的不同、性质的差异、出发点的迥异,以明显的边界导致教育的断裂,才会出现大家说的“5+2〈0”(5天的学校教育效果不如2天的校外教育影响的作用)的现象。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结果的混沌

家校社协同育人结果是在教育目标的引领下,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一系列显性或隐性的影响。

虽然在2022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由“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由“教育行政部门、妇女联合会统筹协调社会资源”[1]。但是,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中各自的主体责任边界并不清晰,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具体牵头负责的部门进行明确规定,所有教育活动都是三方的自觉行为,家庭、学校、社会基于各自的教育目标、价值判断、实施策略和评估指标,使得家校社协同育人结果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评价体系,导致育人结果的混乱、冲突,甚至产生正向结果与负向结果相互抵消的情况。

二、共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学校作为

团小前身是一所清真小学堂,所以,学校建校94年来一直注重回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协同发展工作。2015年,学校在继承中创新,开始了“家校共育”的探索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也荣获了“成都市家庭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在“家校共育”工作过程中,学校看到了将“社会教育”融入“家校”的重要性。于是,借助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契机,学校开启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一)找准家校社协同育人目标

找准家校社协同育人目标的前提,是要了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自的特点及职责,在三方的“共识点”上下功夫。

通过仔细地对比、分析、论证,我们认为: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学校居于主导地位,主要依托各个学科教学来培育学生;家庭处于基础地位,主要是对孩子的陪伴与引导,通过情感纽带来培育下一代;社会主要是对青少年成长给予保障性支持,主要依托资源和实践来使青少年成才。三方的共同目标都是希望孩子成才,这一目标正好与团小“厚德博学、成人成才”的校训,以及培养出团结协作、厚德向上、博学睿思和阳光大气的“幸福光明团小人”的教育目标相一致,于是,团小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总目标确定为培养“厚德博学、成人成才”的孩子,其特点表现为团结协作、厚德向上、博学睿思和阳光大气。(见图1)

图1 团小家校社协同育人目标及职责

基于此,团小着力从学校文化层面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目标与要求,制定了《团小家校社协同育人“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并完善了相关制度。

为了统一家校社三方的思想,团小一方面积极组织召开家校社协同育人联席会议,邀请家长、妇联、社区相关同志就育人目标进行可行性论证,并为育人目标的进一步落实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团小对全体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形成全体教师从思想到行动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风气。

(二)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

团小在7年的协同育人实践中发现,能够撬动协同育人的最高效的点是课程教学,教学本就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于是,团小通过建构“超级爸妈”共育课程这一关键点,希望打造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系统。

1.组建“1+3+2”共育课程管理团队

为了调动家长和社会的积极性,学校组建了“1+3+2”课程管理团队。“1”是指建立共育课程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3”是指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2”是指“家校社学习共同体”和“家长课程管理团队”两个创新管理团队。

家校社学习共同体由31人组成,学校德育办主任担任组长,包括每个年级的教师各2人、每个年级的家长各2人,加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专家学者、社区人员、幼儿教师、初中教师、信息技术人员各1人。家校社学习共同体在每学期末固定开展1次家校社协同教育问题研讨,为共育课程建设的实施、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家长课程管理团队由教务处主任担任组长,在全校46个教学班中各选择2位家长代表加入其中。家长管理团队主要负责每学期“超级爸妈”共育课程的征集与安排,各位家长代表负责协调沟通自己周边的社会资源,将各班的资源整合起来在全校共享,形成一张巨大的资源网。家长课程管理团队是团小激活家校社资源,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节点。

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在学生不能到校上课的突发情况下,“1+3+2”共育课程管理团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三方协作形成了2000余份优质教案,并共同对学生作业、手机使用时间、锻炼时间等进行协同管理,为学生居家学习创造了科学、有序、安心的条件,高效平稳地应对了疫情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成效。

2.建构“超级爸妈”共育课程体系

团小课程体系由教学校本课程、德育校本课程和国际理解课程三大类组成,“超级爸妈”共育课程属于德育校本课程之一,由生活课程、阶梯课程、共享课程共同组成(见图2),是对教学校本课程、德育校本课程和国际理解课程的补充与细化。

图2 “超级爸妈”共育课程体系图

“超级爸妈”于2015年诞生,在“家校共育”的背景下,学校每周二的班会课上都会邀请不同职业、不同特长的爸妈,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他们就是孩子们心中的“SUPERHERO”(超级英雄)。随后,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探索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家长还会邀请亲人、朋友)、社区志愿者、专业团队一起走进学校,因此,将共育课程体系命名为“超级爸妈”。

在“1+3+2”共育课程管理团队带领下,每学期初,即3月和9月,是课程征集安排阶段。由家长课程管理团队组织协调课程的征集与安排,按照每个年段设计不同的主题,提供一学期的“超级爸妈”校级课程方案;共育课程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对校级课程方案进行研讨与调整;三级家委会与各班班主任根据校级课程方案,自主选择适合班级情况的课程,共同协商教学地点、时间、资源准备等,形成班级课程方案。每学期中,即4月、5月和10月、11月,为课程实施阶段,共育课程领导小组负责监督课程方案的实施。每学期末,即6月和12月,为课程总结阶段,由家校社学习共同体对一学期的课程情况进行总结与反思,并提出下一学期课程实施的建议。

“超级爸妈”共育课程的一大亮点是共享课程,在这个课程中,主体不再是孩子,共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人”都可以加入进来,包括教师、后勤人员、校长、家长、社会志愿者、社会专业团体人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共享课程的“老师”,每个人也可能变成“学生”。通过家长会、校园开放日、家委会培训会,以及礼仪健身、美食烹饪、心理疏导等一系列的分享会,将家校社各方优势资源共享,使效益最大化。

(三)建立家校社协同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检验育人阶段性发展特征以及质量的重要战略工具,好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科学、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评价方面经过多方尝试,做出了以下努力。

一是从四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学校研究团队从“协同育人关系、协同育人能力、协同育人机制、协同育人效果”四个维度,构建了分别针对家长、教师、学生、社会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调查问卷》,四个维度的权重分别为15%、40%、30%、15%。每学期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在家校社学习共同体会议上进行研究。

二是在线上线下开设校长信箱。学校成立了“校长+副校长+德育办主任+教务处主任”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监督团队,在线上公布校长联系方式,在学校内设校长信箱,方便家长、社会各界、教师、学生随时随地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出意见与建议,以评价促进步。

三、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未来展望

团小多年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使得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近了,家庭和社会参与了学校的管理,对学校的理解多了,成为学校发展最好的见证者。学生习得知识的途径扩宽了,教师结交的朋友多了,教学资源活了,思维更加宽阔了。据统计,现在每学期学校活动家长的参与率为100%,本学年“超级爸妈”共育课程参与高达10000人次以上。

未来,团小将继续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进行探索与实践,希望能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为家长提供更立体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形成更加多元、丰富、优质的协同育人评价体系,使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团小高品质学校建设更大的亮点。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