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现象观察及其治理路径研究

2022-09-22 14:14黄熙
大科技 2022年36期
关键词:校园体系学校

黄熙

(南宁市第四十四中学,广西 南宁 530219)

0 引言

校园欺凌属于全球性社会问题,对于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具有严重危害,还会给社会、学校及家庭带去消极影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家方面在积极的探索有关的预防及治理措施,并且发布了一系列的治理文件,立足于国家角度清楚划分中小学欺凌现象,同时颁发了综合治理方案。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学校也在积极的落实方案,然而校园欺凌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根治,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就需要优化治理路径,提升校园欺凌治理的效果,尽可能减少校园欺凌问题。

1 校园欺凌的类型

校园欺凌分为以下4 种类型:①身体欺凌。其就是欺凌者通过肢体攻击被欺凌者,导致被欺凌者身体上产生损伤和疼痛感。常见的形式包括打耳光、用烟头烫身体、随意推搡、群殴、打架等,侵犯了被欺凌者的健康权及身体权。且学生做事并未考虑到后果,可能出手较重,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威胁到被欺凌者的生命[1]。②语言欺凌。其就是欺凌者通过语言方式恶意侮辱被欺凌者,或者是给被欺凌者施加心理压力,导致被欺凌者精神方面受到了严重影响。常见的形式有恐吓、诽谤、起错号以及谩骂等,长时间不断地给被欺凌者施压,导致被欺凌者心理压力较大。这一种方式不容易被察觉,导致部分家长及教师并未及时的识别出被欺凌者遭受的问题,若是不能及时有效地实施心理疏导,就会影响到被欺凌者的精神健康,出现一系列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③社交欺凌。其就是通过操纵同学间的人际关系,让被欺凌者被团体孤立或排挤,破坏被欺凌者的社交关系。这种欺凌行为,一般会教唆同学排挤或者是孤立被欺凌者,或暗中败坏被欺凌者的声誉,导致被欺凌者心理受到伤害。④网络欺凌。当前网络逐渐普及,网络已经变成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为网络欺凌提供了机会。这种欺凌行为就是欺凌者运用网络平台,侮辱诽谤或散布谣言、传播他人信息、有意识影响他人社会评价。

2 校园欺凌问题的原因

2.1 青少年个体因素

青少年在生理快速发育阶段,行为上存在偏差,缺乏法律知识,导致出现欺凌行为。青春期的学生身心变化较大,如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产生一些心理特征,情绪波动较大,加上缺乏较强的移情能力、道德认知等,且家长及学校的管理教育不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出现暴力行为。

2.2 家庭教养因素

家庭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教养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留守或是离异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欺凌或变成施加欺凌行为的人,学生缺乏父母及家庭的关心及关爱,家庭教育不到位,无法通过家庭途径宣泄情绪,再加上其他刺激因素,导致出现欺凌问题。②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其生理及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教育。

2.3 未能形成治理合力

校园欺凌问题的治理,需要各方参与进来,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然而实际情况是,社会、学校、家庭间并未形成有效的治理合力,限制了校园欺凌治理的效果。

2.4 对于欺凌者的处罚及教育矫治不到位

因为缺乏有效的教育矫治以及处罚手段,使得校园欺凌行为的违法成本较低,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结合现有的法律法规来说,国家针对校园欺凌处理构建了一套处罚及教育矫治体系。然而一些学校及相关部门并未依据体系处理校园欺凌问题,通常是批评教育欺凌者、责令家长严格的进行管理和教育、向被欺凌者道歉和赔偿等,对于程度及后果较为严重的被欺凌者,相关部门可能做出转入工读学校、行政处罚、收容教养的决定,很少运用刑事处罚[2]。由于是未成年人,即便造成了严重不良行为,也无法当即解决,只能成年后再进行处理。校园欺凌处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处理力度不足,缺乏合理的教育矫治措施,无法让欺凌者充分意识到校园欺凌行为的严重性,无法确保教育挽救的效果。

3 校园欺凌的治理对策

3.1 构建完善的预防体系

(1)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国内在校园欺凌预防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国外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国内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未成年保护法》虽然能够给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在校园欺凌处理方面提供制度依据,然而法律法规中针对校园欺凌的规定不够具体、缺乏强制性,使得实际落实中存在较大的难度[3]。对此,国家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全面、清楚、细致的规定校园欺凌相关的内容,如表现形式及内涵,同时划分相关主体的职责,完善落实相关主体职责的工作机制和没有履行职责需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促进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落实,实现法治化。除此之外,因为校园欺凌包含多方面的法律关系,在立法方面需要和其他法律规定实施有效的结合,防止产生冲突情况。

(2)体现出政府的主导责任。在预防体系中,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因为学校的定位,导致其无法像行政部门那样调动和集中预防欺凌需要的所有资源,且教育行政部门在这一问题上一般实施软性指导,无法有效的展现出其主导性,导致政府与学校责任存在差异,二者并未有效的结合,限制了预防的效果。对此,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学校落实的机制,强化政府相关部门在这一工作中的介入,并提供合理的指导,只有双方清楚划分工作内容及责任,才能构建有效的管理控制体系,提升预防的效果。

政府需要积极的提供支持,将侧重点从结果考核转变为过程支持。首先,政府需要增加学校资金以及人才方面的配置,可以设置专项基金,给预防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同时给学校配备有关的专业人员或教师。其次,学校中的教职人员在应对校园欺凌方面的能力有限,缺乏合理的干预处置技能,对此,政府应该注重教职人员的培训,让其尽快识别校园欺凌行为,掌握有效的处置方式[4]。最后,针对学校预防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学校主要负责人做出处罚。政府要注重网络上的欺凌行为,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对于网络欺凌行为的预防,政府要严格监督管理网络,引导及督促网络服务提供者落实责任,尽早预防、发现和处理网络欺凌行为,减少这种问题的发生。网络服务提供者需要设置投诉以及举报的途径,利用识别功能,自动拦截以及屏蔽欺凌性质的信息,结合利害关系人要求,删除欺凌信息。现阶段,互联网行业缺乏一致的预防网络欺凌行业标准,对此,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制定统一的规范文件,要求互联网企业落实,或者是政府协调相关行业组织,制定行业准则。

(3)健全多元参与机制。校园欺凌问题不仅仅是学校问题,还是社会问题,要想有效地治理校园欺凌行为,就要求各方一起参与,构建立体、系统的预防支持体系。首先,需要制定具体、合理的防治方案,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关心关爱学生群体;健全发现-处理-救济机制,设置多元化的举报、投诉、求助方式;组织建立校园欺凌工作组,处理好有关事物;提升教师的责任感,采取追责机制;提升校园安全系数,侧重于重点区域巡查工作,创设安全的校园环境[5]。其次,全面发挥出家庭教育作用。家长要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充分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及温暖,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家长需要在生活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校园欺凌,引导学生树立保护意识,提升保护能力;家长需定期和学校交流、分享学生在学校及家庭中的情况。最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预防体系建设中。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防治活动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还可以提倡相关专业的人员组织建立反欺凌专业联盟,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或政府决策提供合理的建议。

3.2 健全发现及处理体系

校园欺凌治理难度较大,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很难发现,这就需要健全发现机制。学校以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构建有效的校园欺凌线索报告渠道,基于设置多样化的方式,如邮箱、防治电话、网站等等,为人员报告社会欺凌行为线索提供渠道,规定学校中的教职工人员、学生家长或其他有保护青少年职责的人,若是发现欺凌行为,需要强制报告,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单独设置机构或安排人员,专门负责回复报告,将校园欺凌线索发现及报告机制落实到实处。对于报告线索的人员和部门,无论其是否有权限处理,相关单位都要先接受报告,然后再把线索提交给相应的部门。

对于校园欺凌的处理,同样是治理中的重点及难点。需要建立层次性、多样化的处罚以及矫治体系,进一步完善责任承担方式,如行政处罚、民事赔偿以及刑事处罚等,并且构建有效的衔接转化机制。首先,针对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不仅会伤害到被欺凌者,施加欺凌行为的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需要以教育为主,并且辅助惩罚方式,具体要结合造成问题的严重程度,分类实施处理。针对程度和后果较轻的欺凌者,学校需按照管理制度实施处罚;针对造成严重后果的欺凌者,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还要构建多样化的教育矫治手段,全面的考虑学生的情况,主要涉及欺凌行为严重程度、施加欺凌行为学生的情况、导致的后果、帮教条件、家庭监护等,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矫治方案,并且客观、合理的考察及评估矫治的成效[6]。其次,针对校园欺凌预防工作不足和事件处理不当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其实施行政处罚,同时还要惩罚具有保护学生以及防范欺凌责任的人员。针对欺凌防治工作方面不足的学校,主管部门需要督促学校及时整改。最后,针对没有履行监护职责的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若是青少年欺凌行为和家庭因素有很大关系或其父母及监护人没有履行监护职责,需要对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强制亲职教育。若是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存在侵害青少年权益的情况,需要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或是撤销监护人资格。

3.3 健全安抚及救治体系

校园欺凌行为一般是持续开展的,给被欺凌者带去了生理及心理方面的伤害,还会影响到其价值观以及健康人格的形象,对此,需要加强青少年保护工作,健全安抚救济体系。学校需要加强这一机制的建设,在知道出现校园欺凌问题后,应及时地启动被欺凌者的安抚救济工作。教师或相关人员需要及时询问被欺凌者,明确其身心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方式,落实好被欺凌者的心理抚慰工作,如果有需要可以邀请心理咨询师。教师或相关人员需要和被欺凌者单独沟通,掌握其感受及情绪,或是召集有关人员共同组织会议,讨论解决方式,尽可能的修复被欺凌者受到的伤害,以及被欺凌行为破坏的人际关系。若是教师及有关人员缺乏这方面的能力,或欺凌问题影响较大,需要学校领导主持修复会议,邀请欺凌行为双方以及家长等参与。遵循修复和惩罚兼顾的理念,合理的处罚欺凌者,并且鼓励双方和平沟通、修复关系。

家长在该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中需要留意孩子的情绪以及行为变化,有效地判断学生是否受到欺凌,如果孩子突然出现异常行为,应该及时了解情况。如果发现学生受到欺凌,家长不仅要及时处理孩子身体方面的伤害,还要留意其心理方面的变化,主动地和孩子沟通,提升孩子的信任感及安全感,减轻孩子的负面情绪,为受欺凌学生提供宣泄的途径。家长还需要将情况及时告知学校,共同安抚救济被欺凌的学生,最大程度减少校园欺凌给学生生理及心理带来的影响。

校园欺凌治理需要各方的参与,社会力量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关社会组织或个人可建立安抚救济平台,或者和政府相关部门合作,给被欺凌学生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如心理咨询、身体诊疗、康复服务、家庭支持等,帮助其尽快的走出负面影响[7]。除此之外,还要在学校中推广住校社工和心理咨询师,确保所有学校都有心理师和社工,让其参与到救济工作中,全面的评估被欺凌者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安抚救济方案,有效的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专业的处理校园欺凌行为。

4 结语

综上所述,很多校园中均存在校园欺凌事件,对于被欺凌学生的身心具有负面影响,该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为了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就要提升重视程度,从不同的方面着手,采取合理的措施,制定健全的预防体系,完善发现和处理体系,优化安抚和救治体系,最大程度减少校园欺凌及其对被欺凌学生的危害,建设阳光校园。

猜你喜欢
校园体系学校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