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尺寸白膜袋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2022-09-23 06:01吴宪彬康美艳熊惠连罗曼华
实用临床医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全血血站大白

李 津,吴宪彬,康美艳,熊惠连,罗曼华

(赣州市中心血站 a.成分科; b.质管科教科,江西 赣州 341000)

浓缩血小板是来源于患者全血的生物自体产物,主要由血小板和生长因子的超生理浓度组成,是常用于临床外科中的成分输血制品[1-2]。浓缩血小板在医院血站较为常用,可用于失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的患者。浓缩血小板作为一种临床节约和充分利用血液资源的方法,其制备方法以白膜法最为常见,但不同大小的白膜袋对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3-4]。为此,本研究采用2种不同尺寸的白膜袋制备浓缩血小板,比较其对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分析制备浓缩血小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21年5—12月在赣州市中心血站献血量为400 mL的42名献血者血液,保存待用,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2012版)。

1.2 制备方法

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5]制备浓缩血小板:全血采集于有血小板保存袋的六联袋内,采集后6 h内或采集后置于20~24 ℃保存和运输的全血24 h内,在室温条件下将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于一定量血浆内。将400 mL全血放入离心杯内平衡后,温度控制在20~24 ℃。把离心后的主袋置于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上,分出上层血浆至血浆袋,留下约20~30 mL血浆,然后将剩余血浆连同白膜层及白膜层下1.5 cm的红细胞挤入白膜层袋,将红细胞保存液加入主袋内,使之与主袋内红细胞混匀,热合封闭并切断连接主袋。将白膜层置于20~24 ℃血小板恒温保存箱内静置时,取出后轻度离心,使红细胞和白细胞下沉。上层悬液挤入浓缩血小板保存袋。分别将42名献血者血液按照上述方法置于2种不同尺寸大小的白膜袋:小白膜袋组(A组)21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97 mm×120 mm,容量约为110 mL;大白膜袋组(B组)21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12 mm×138 mm,容量约为250 mL;2组白膜层容量均为80~90 mL。

1.3 质量控制

本研究42名献血者均为随机选取,随机分组,不会因血液来自不同的人,血小板本身就存在数量上的差异而影响研究结果。

1.4 观察指标

1)浓缩血小板计数:采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浓缩血小板作血细胞计数;2)检测血小板红细胞混入量;3)选择浓缩血小板质量最优的白膜袋,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分析制备浓缩血小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浓缩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混入量比较

与B组相比,A组红细胞混入量显著减少,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2组浓缩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混入量比较>

2.2 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上述结果显示,采用小白膜袋(A组)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优于大白膜袋(B组)。通过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分析小白膜袋(A组)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转速、离心时间、浓缩血小板放置时间均是影响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因素,见表2。

表2 制备浓缩血小板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小的血细胞之一,体积比红细胞和白细胞都要小[6-7]。血小板尽管体积非常小,但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凝血和止血,其含量过低或过高对人的健康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做血常规检查的时候,血小板检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8-11]。

浓缩血小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2],目前,富血小板血浆法和白膜法是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常用方法,大多数血站以白膜法为主。白膜法具有血小板中白细胞残留量较低,输注安全性好的优势,因此在本站中制备浓缩血小板也以白膜法为主要制备方法。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制备浓缩血小板的统一标准,因而浓缩血小板制备的质量有差异。本站在制备浓缩血小板过程中接触过2种不同大小的白膜袋,本研究旨在比较两者之间的效果。

血小板计数是可用于判断患者止血能力的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13-15]。根据浓缩血小板质控质量和要求可知,来源于400 mL全血的正常的血小板含量≥4.0×1010个,本研究A组、B组浓缩血小板含量分别为(9.43±1.56)×1010个和(5.26±2.02)×1010个,结果显示无论是大白膜袋还是小白膜袋,其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计数均远高于质控要求,且小白膜袋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计数更高。这提示采用大白膜袋和小白膜袋制备浓缩血小板均能达到质控要求,安全性高,小白膜袋制备浓缩血小板所得的血小板计数更高,相比于大白膜袋更具优势。红细胞是把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带走各组织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血细胞[16-20]。根据浓缩血小板质控质量和要求,400 mL全血的浓缩血小板中红细胞混入量≤2.0×109个。在本研究中,小白膜袋和大白膜袋的红细胞混入量分别为(0.65±0.02)×109个和(1.33±0.44)×109个,均达到了质控标准,而且与大白膜袋相比,小白膜袋红细胞混入量更少。综合血小板计数结果可知,小白膜袋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更优。这可能是由于白膜袋体积与浓缩血小板的红细胞混入量和血小板回收率有关,袋体大则红细胞混入量高、血小板回收率低;而小白膜袋的容量与白膜层容量更匹配,所以充盈度更合适,离心时更不易发生血袋褶皱现象,能高效地回收血小板、减少血小板2次回离率。其次是血液离心分层明显,红细胞混入量少,避免褶叠是保证离心效果的前提条件。小白膜袋在分离时血小板更容易收集,不易造成血小板的丢失。

本研究进一步对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均采用小白膜袋制备浓缩血小板,结果显示,2600 r·min-1离心14 min,浓缩放置时间在1 h内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最佳。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转速过快或过慢,离心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对血小板分离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血小板下沉,从而减少血小板含量。血小板是体积较小的细胞,膜薄易碎,放置时间过长则越容易破碎,因而放置时间对浓缩血小板的质量也会有影响。因此,血站在制备浓缩血小板时,应采用小白膜袋,且选择转速2600 r·min-1,离心时间14 min,放置时间控制在1 h内等条件进行制备,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浓缩血小板的质量。

猜你喜欢
全血血站大白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大白
细节管理在血站质量控制科的应用效果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虎头虎脑的“大白”
信息化下血站消防安保建议
献血的间隔期需要多久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新常态下血站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