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对早期卒中患者手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2022-09-27 03:04沈超彭辰徐献民贾玉玉方林梅吕敏嫣张锡萍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上肢偏瘫评分

沈超,彭辰,徐献民,贾玉玉,方林梅,吕敏嫣,张锡萍

(桐乡市康复医院,浙江嘉兴 314500)

脑卒中,又称“中风”,即临床上常见的因大脑神经系统损伤而导致肢体功能出现问题[1]。卒中后患者常表现出三偏综合征,即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WHO数据指出,近80%的中风患者会表现出不同严重程度的肢体功能问题,并且超过60%的患者在进行康复治疗后仍留有上肢尤其是手的功能问题。美国永久性功能障碍分级标准指出,在运动功能方面,上肢占全身的60%,手占上肢的90%以上。卒中所导致的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手的问题将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2]。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卒中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证,但是后期所遗留下来的肢体功能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相关数据报道,6个月以后的卒中患者中大约有65%的患者仍然存在手功能问题,影响日常生活[3]。

肌内效贴自加濑建造博士发明以来在运动损伤的康复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但对于其他方面尤其是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方面的研究较少,卒中病人运用肌内效贴疗法存在着较大的研究价值,而且近年来肌内效贴作为新兴技术不断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肌内效贴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局部水肿及增强感觉刺激等功能[4]。本研究旨在探究肌内效贴对早期卒中患者手的运动功能问题的治疗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早期卒中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5例,平均年龄51.15±6.514岁,其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平均病程50.45±2.28天,左侧偏瘫14例,右侧偏瘫11例,脑出血11例,脑梗死14例;对照组25例,平均年龄50.69±7.136岁,其中男性11例,女性14例,平均病程53.65±1.31天,左侧偏瘫13例,右侧偏瘫12例,脑出血10例,脑梗死15例。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程及偏瘫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s,n=25)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s,n=25)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

1.2 纳入标准①已做过头颅CT或MRI并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5];②首次卒中,病程不超过3个月;③年龄45~65岁,基本情况稳定;④没有单侧忽略或偏盲;⑤意识清楚,主动配合度良好,能够听懂并执行治疗师指令;⑥卒中侧上肢Brunnstrom分期≥Ⅲ期;⑦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存在意识和/或精神问题,无法配合治疗,影响治疗效果;②需要贴扎的部位皮肤有破损或其他问题;③其他可能影响治疗的上肢疾病,如严重骨关节疾病、关节挛缩和/或强直骨折、截肢等;④临床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如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及水电解质紊乱等。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主要为建立在神经发育理论、运动控制理论下的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以达到抑制痉挛,诱发有功能的主动运动,包括Rood技术、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及关节牵伸等和气体压力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等常规物理因子疗法。即用毛刷从下到上进行刷差刺激15分钟;手指伸肌的牵伸5分钟;手指各关节的被动活动10分钟;手的抓握能力训练即充分握拳再充分伸展反复进行10分钟。常规康复训练每天进行2次,每次40分钟,4周为一个疗程。

1.4.2 试验组在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之后,用肌内效贴进行贴扎治疗,贴扎3次/周,单次贴扎维持24小时左右,贴扎4周。贴扎方法:肘关节处于伸直位,腕关节背伸状态,五指充分伸展。取一条I形贴布,分为三等份,尾部一份剪成五等份的爪形,锚固定于肱骨外上髁,以自然拉力向下贴扎,I形贴布沿前臂背侧面向下移行到腕关节处,然后五条爪形贴布分别沿掌骨与指骨贴于手背侧面指甲缘前面。另取一条I形贴布,锚固定于手背中心部位,沿拇指方向跨过大鱼际肌止于手心部。

1.5 观察指标

1.5.1 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 判定标准:0分:无任何活动;1分:只能完成部分活动;2分:完成全部活动但动作协调性差;3分:顺利完成活动。测试满分99分,得分越多,证明手功能越好。

1.5.2 Wolf运动功能评分(WMFT)主要测试手在完成各种任务性活动时的功能水平,对动作完成的质量进行打分,总分75分。

1.5.3 BOX-BLOCK测试(BBT)主要测试手的灵活性。方法是计数患手在60s内挪动的小方块数量,要求将小方块从一侧挪到另一侧且越过中间的挡板。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无序计数资料以频数(f)、构成比(P)表示,采用χ2检验。两样本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进行数据处理。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rrol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arroll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Carrol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升(P<0.05),且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MFT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WMFT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WMFT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升(P<0.05),且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BT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BT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BBT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升(P<0.05),且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rroll、WMFT、BBT评分比较(±s,n=2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rroll、WMFT、BBT评分比较(±s,n=25)

注:与干预前相比,①P<0.05;与对照组相比,②P<0.05

?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都会留有运动、认知和心理等方面的后遗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脑卒中后患者能否独立生活在于运动功能能否恢复,特别是手的功能,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6]。

肌内效贴改善运动能力的基本原理是由于贴布具有一定的弹性与粘性,贴扎后皮肤会因为力的作用产生皱褶,这能增加皮肤与肌肉的间隙,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不同贴扎方法所产生的作用效应不同,即能提高肌肉收缩功能又能缓解肌肉紧张。因其材质特性与皮肤相近,而且具有持续的收缩力,可对局部皮肤有着持续的感觉输入,诱发神经反射,从而在肌肉进行收缩时募集更多的运动单元,改善本体感觉,强化运动控制的能力[7-11]。研究发现肌内效贴应用于卒中患者后其上肢功能的恢复较好[12],但对患手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较少,所以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研究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患手运动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试验组的手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进一步说明早期脑卒中患者的患手在进行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患手的运动功能,肌内效贴贴于皮肤表面能够有效的刺激患手本体感觉的恢复,而肌内效贴特有的弹性回缩力可以帮助患手的手指更好的伸直,相当于治疗师在不断的帮助患者牵伸放松患手,调整患手屈伸肌肉的肌肉张力,使患手处于最舒适的状态,帮助指伸肌收缩,改善手的运动功能。Supik等在研究了27名健康人进行股四头肌内侧肌腱的肌内效贴后,肌电图上发现肌内效贴能增加股四头肌的肌力,这种效果能维持到肌内效贴去除后24h[13]。Vithoulka等人借助等速测力仪比较了20名健康年轻妇女进行股四头肌贴扎前后的力量对比,结果显示股内侧肌和股直肌离心收缩时的峰值力矩增加了,说明股四头肌肌力确实增强了[14]。这些研究无不证实了肌内效贴可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进一步佐证了本研究的结果。

综上所述,肌内效贴辅助常规康复疗法促进早期卒中患者手的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较好。

猜你喜欢
上肢偏瘫评分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APACHEⅡ评分在制定ICU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应用研究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双周最佳阵容
漫画
双周最佳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