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促进颈源性高血压患者康复的研究进展*

2022-09-27 03:04曾维铨邹连玉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针刺颈椎颈部

陈 舜,曾维铨,邹连玉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福州 350003)

目前,全球高血压患者人数持续攀升,预计到2025年,患者人数将超过15.6亿[1],而我国现有约3亿患者,且每年以1 000万的速度在增加[2-3]。高血压已成为影响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并发症的致残致死率高[4]。在高血压患者中,约有5%~30%的血压升高是因为某些疾病引起,而因颈椎疾患导致的颈源性高血压已占高血压人群的15%~21.9%[5]。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应用,“低头族”人数的增多,以及养成躺床玩手机、长时间久坐等不良的生活习惯,颈源性高血压呈持续升高和年轻化的趋势[6]。但由于颈源性高血压特殊的发病原因,需要针对高血压和颈椎疾患进行双靶向治疗,而中医治疗在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相关临床研究不断增多,为促进颈源性高血压的康复提供新思路。现将近几年中医疗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研究进行如下综述。

1 颈源性高血压概述

1.1 临床表现及特点 临床上,颈源性高血压患者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和颈椎病的同步发病。其发病以头痛头晕较为常见[7],还可伴有颈部疼痛,或伴有轻微酸胀、脖子僵硬、疲劳感等症状,运动时可听到局部摩擦音。而重者可出现头痛、头晕、颈肩背痛、上肢酸痛、麻木、心慌、胸闷、耳鸣、眼花、失眠等临床表现[7-9]。血压的改变一般发生在颈椎出现相应症状之后,具有脉压差小、舒张压高、对降压药物敏感性低等特点,且血压不稳定,早期可随着颈椎症状的轻重而变化。当血压波动2~3周后会进一步转变为中后期的持续性高血压[6,7,10,11]。除以上综合表现之外,临床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出汗多、面色潮红和心率快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10]。

1.2 诊断标准 目前,颈源性高血压尚未形成统一的诊断标准,临床主要以同时诊断为颈椎病和高血压作为此类疾病的诊断标准。通过查阅总结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发现,高血压诊断标准常参考最新的指南,而颈椎病的参考诊断标准众多,采用更多的是《中医病症疗效诊断标准》及《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当然,也有不少学者为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联合使用颈椎病的中西医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标准是提高疾病检出率的关键,早日明确颈源性高血压的统一诊断标准是该领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 颈源性高血压病因病机探讨

在中医学中,无“颈源性高血压”这一疾病名称,根据其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归属为“眩晕”、“头痛”和“痹证”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不越内、外两方面[12-17]。

2.1 内因

2.1.1肝肾不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一病,多为风疾,与肝相应,肝风内动则眩晕耳鸣;肝藏血功能失调,肝血亏虚无法濡养清窍,亦会引起头晕、耳鸣等症,而《济生方·痹》中阐明:“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肝血亏虚无法濡养四肢经络,腠理空疏,也成为痹证的病理基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到“凡头痛者,……原其所因……,有五脏气郁厥而疼者”,肝主疏泄,五脏气郁致肝疏泄失常,络脉失于调达而引起头痛,气郁亦可化火,日久耗伤肝阴,肝阳上亢,清阳受扰而头痛。《灵枢·海论》中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疫眩冒”,肾主闭藏,主骨生髓上充于脑,脑为髄海,若肾脏亏虚,不能“纳五脏之精气而藏之”则无法生髓充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出现眩晕、头痛等症;《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指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故曰历节”,痹证之病变部位为筋骨关节,肾主骨,肝主筋,筋骨维持的正常生理功能需要肝肾精血的濡养,若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无法濡养筋骨,则会出现筋骨关节的酸痛、重着、屈伸不利等症。

2.1.2 气血亏虚《景岳全书》言:“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古今医统大全》将头痛的内因总结为:“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由此可见,气血亏虚,无法上注于脑,脑之清阳不展、精血失充,可引发眩晕、头痛诸症。

2.1.3 痰浊阻滞《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之论,认为“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平素饮食不节或喜食肥甘厚腻,久则伤脾,脾失健运不仅会引起气血生化不足,亦会聚湿生痰,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致头目清窍被痰湿所蒙,气血被痰湿所阻,出现头昏、头痛;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提出“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的观点,肥人多喜食肥甘以致伤脾,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凝聚成痰,形成多痰多湿之体,痰湿困阻于关节亦会导致痹病的出现。

2.1.4 瘀血阻滞 瘀血的形成多有外伤病史,跌扑损伤致脉络,血溢脉外形成瘀血,瘀血阻滞,不通则痛,出现头痛、痹症,瘀血阻滞局部气血,气血无法运行濡养清窍,亦会出现眩晕症状。

2.2 外因 主要是机体遭受风寒湿热之邪的侵袭,正如《医碥·头痛》所说:“六淫外邪,惟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然热甚亦气壅脉满,而为痛矣。”而《素问·痹论篇》也明确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机体受到外界风寒湿热之邪的侵袭,邪气凝聚于筋骨关节,引起局部气机不畅,血凝不流,痹阻经络,出现肌肤不仁、屈伸不利、疼痛等症,若邪气入内上扰清窍,神明被扰,则可见头痛等症。

3 颈源性高血压的中医治疗现状

颈源性高血压发病率日益增高,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西医主要以同步治疗颈椎及血压的综合症状为主。血压症状常用降压药物给予控制[18],但降压药物治疗存在控制力度低、疗程长、易反弹等局限。而颈椎症状,临床针对性西医药物较少,国外学者推荐使用手术治疗手段[19,20],但仍缺乏一套简单、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近几年来,中医治疗在颈源性高血压疾病中的独特优势日益突出,其可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为促进颈源性高血压的康复提供新思路。

3.1 中药治疗 内服中药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是在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下,根据对不同病人进行辩证,再进行方药的选择。目前,临床中药治疗主以“祛风除湿”、“解痉止痛”、“化痰祛瘀”、“平肝潜阳”及“运行气血”等为主,均取得一定的效果。高京宏等[6]人,通过研究发现大秦艽汤具有祛风散寒止痛、抗炎症、促进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功效,治疗后,干预组整体疗效水平及24h收缩压、舒张压、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血压变异指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且随访6个月后干预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针对颈源性高血压伴眩晕患者,白永生等[21]人选取100例患者,运用化痰祛湿、平肝熄风之葛柳定眩汤,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葛柳定眩汤能够更好地缓解患者眩晕症状,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李广照[22]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此外,也有研究发现天麻钩藤颗粒在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时有降压和缓解颈部症状的双重效果[23],且疗效显著。

3.2 针灸治疗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在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方面具有效果显著、成本低、副作用小等优势,已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其类型主要有针刺、电针、温针灸、针刀等。

3.2.1 针刺 针刺是通过刺激颈部,舒缓局部皮肤、肌肉、神经,改善局部微循环,恢复被改变的颈椎关节力学,使错乱的小关节恢复原位,并促进炎症反应的吸收,减轻或消除对动脉及交感神经的压迫,起到降压和改善颈部症状的功效[15,24]。孔莉等[25]人通过比较针刺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的效果差异研究中,发现针刺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患者能更好的控制血压和改善颈椎症状,具有预防复发的优势。选取不同穴位的针刺治疗效果也有所差异,石鑫[13]选取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针灸百会、风池、曲池、太冲、合谷、三阴交穴位,试验组则针刺颈夹脊穴(第1颈椎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寸,左右各7个穴位)配合以上穴位,结果表明针刺颈夹脊配合传统针刺的疗效较单纯的传统针刺见效更快,效果更佳。综上可知,采用针刺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已得到认可,但具体哪些针刺穴位的选取仍有待继续探讨。

3.2.2 电针治疗 在电针的节律刺激作用下,颈部肌肉得以有节律的收缩,可松解粘连瘢痕,降低软组织的张力,缓解肌肉挛缩紧张状态,从而调节了椎体的微小移位,使颈部组织对周围血管神经的压迫减轻,通畅血流,改善颈部及脑部供血,缓解眩晕症状的同时,也改善了颈肩部疼痛等伴随症状[26]。陈超[12]的研究中,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基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通督降压针(传统针刺联合电针治疗),治疗4周后发现,试验组患者血压和颈部不适症状改善更为理想,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整体提高,这与通督降压针行气活血,疏经通络有关;另外本研究还发现,通督降压针对舒张压的降压效果更明显,具体机制还有待继续研究。周兴军[27]采用电针刺激疗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患者,有效率高达95%,优于常规药物治疗60%的有效率。

3.2.3 温针灸 温针灸结合了针灸和艾灸的双重功效,在颈源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上也值得肯定。王勤俭[28]等人,研究温针灸和针刺两种疗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差异,选择百会为主穴,以天柱穴、风池穴、完骨穴、颈夹脊穴为配穴,对照组施以针刺,试验组施以温针灸治疗,治疗两周后发现温针灸治疗效果显著,血压控制水平,中医证候积分、伴随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针刺治疗。

3.2.4 针刀 针刀是中医针刺与现代医学结合的新兴治疗技术,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方面具有优势[29]。主要通过对粘连、瘢痕、挛缩、堵塞的椎周软组织充分松解,从根本上恢复颈椎的正常力学结构,解除对神经、血管组织的刺激和挤压,从而显著改善患者颈部高血压症状。王理康[30]的针刀治疗颈源性高血压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采用针刀松解治疗颈性高血压病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灸治疗总有效率,疗效确切。姚小强等[31]人研究也发现,和传统针刺相比,针刀治疗在降压和缓解颈部症状方面效果更佳。

3.3 推拿 推拿是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经典方法之一,具有缓解肌肉紧张,舒筋通络,行气活血之效。通过推拿正骨,可以纠正椎间关节异常解剖结构,缓解压迫,改善椎动脉供血,减轻交感神经的刺激[32]。刘长青[33]采用推拿复位手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患者65例,总有效率达到90.8%,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徐欢[34]等人研究也发现,推拿能够疏通颈部肌肉,纠正关节紊乱,进而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且在高血压合并交感型颈椎病初期,推拿治疗和药物治疗效果相当。但基于疾病特点。临床常将推拿手法进行创新或结合其他治疗以提高治疗的效果。李亮[35]结合太极拳功法,采用太极推拿进行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率高达93.33%,优于针灸66.67%的治疗率。

3.4 联合手法 颈源性高血压是一种综合症状,不同治疗方法均有其优势和局限性。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研究已逐步推荐联合治疗,充分联合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势,达到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王明月[36]等人采用推拿按摩、电针刺激、口服降压药物配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患者,结果显示以上联合治疗在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缓解颈部的疼痛感效果方面更为显著,降压的控制效果更佳。王有雪等[37]人采用四维疗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患者,充分发掘四维疗法各自的特有优势,整体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指标,达到高效控制颈源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疼痛、眩晕等临床症状的效果。李喆等[38]人研究也表明,采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患者,对改善颈椎功能及降压方面均具有更好的功效。

3.5 其它治疗 在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方面,除了以上中医疗法,尚存在一些零散的中医治疗方案,其在改善患者的颈椎不适和控制高血压方面也有不错的效果[9,10,39]。王勤俭等[39]人研究首次发现,八段锦传统功法在颈源性高血压患者中具有促进降压和缓解颈部不适的功效,且能够降低复发率。徐弘洲等[9]人采用颈椎优值牵引与中医薰洗疗法两者紧密结合的治疗,能够较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流变和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而完成降压和提高患者的颈椎功能的治疗目标。此外,临床中很多专家的独特治疗方案,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效果也值得肯定,如孙明涛[10]研究提到的托腮抬头法和特制颈椎枕治疗。但是这些零散的中医治疗方案,尚缺乏足够的证据,能否作为颈源性高血压治疗的优选方案,仍值得临床继续研究验证。

4 结语

随着颈源性高血压患者人数的日益增加,颈源性高血压疾病开始被重视,国内外临床研究亦不断增多,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发病机制不够明确,临床表现不够清晰,流行病学研究匮乏,诊断标准未统一,指标评价单一,学科间联系不足等局限,因此对于未来颈源性高血压疾病的发展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小建议:①加强学科间联系,明确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提高疾病的诊出率;②目前研究中涉及的客观指标测量较少,而无菌性炎症与颈源性高血压关系逐渐被肯定,建议今后可以加强无菌性炎症指标的测量,明确炎症与颈源性高血压间的关系及中医疗法对无菌性炎症的作用;③在颈椎疾患康复中,功法锻炼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预防颈椎病的复发,且传统功法在高血压疾病中也具有显著的作用,但关于传统气功在颈源性高血压中的研究相对匮乏,传统功法应用于颈源性高血压中是否有双重效果,仍值得深入探究;④加强颈源性高血压的机制研究,明确疾病的致病因素,为疾病治疗靶点提供方向。

猜你喜欢
针刺颈椎颈部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高频超声诊断分析
清明的雨
放风筝注意三件事
生活小细节缓解颈椎不适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造出一个天鹅颈
颈椎“咔咔”响,怎么办
石墨烯理疗U型枕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落枕简易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