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研究*

2022-09-27 03:44黄捷覃兴乐关皓邺蓝娇娜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步态步行下肢

黄捷,覃兴乐,关皓邺,蓝娇娜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百色 533000)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症状表现主要为一侧肢体的运功和感觉功能障碍,根据大脑病位及病情轻重不同,还可伴有口歪眼斜、神志不清、双眼或单眼视物模糊、认知障碍、吞咽障碍、言语障碍、平衡协调能力差等症状,其中步行功能障碍是影响患者实现生活自理的主要障碍。据不完全统计,在患者发生脑卒中3个月后,大致有45%的幸存患者不达到正常行走的程度,只能依靠异常步态行走,影响患者正常行走的规律,因此,恢复患者的下肢行走功能是至关重要[1]。减重平板步行作为新型改善步行能力的一种康复手段,可以起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行走的能力。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5~61岁,平均年龄(53.13±8.23)岁,病程(1-3)年,平均(2.48±1.68)年;Fugl-Meyer评分(45-50)分,平均(48.52±1.69)分;观察组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44~54岁,平均(49.27±5.17)岁,病程(2-4)年,平均(2.74±1.52)年;Fugl-Meyer评分(43-51)分,平均(48.68±1.85)分。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Fugl-Meyer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现代医学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②患者生命体征平稳;③意识清醒,无认知障碍;④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评分≥20分。排除标准:①控制不良的恶性高血压;②有严重心肺疾患;③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17分;④其他不能配合步行训练的因素。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步行康复方法进行训练:①对下肢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②对肌张力较高的肌群通过牵伸手法降低肌张力;③充分进行下肢基础训练,如体位适应性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协调训练和感觉训练等;④对下肢进行步行分解动作的强化训练,如单腿负重、重心前后左右移动、原地迈步、侧方迈步等。训练时间均为一周5次,一天一次,共训练12周。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步行康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实施减重平板步行训练(BWSTT):本研究采用的减重步态训练器(江苏乔健康复科技有限公司,QJ-JZB-02)。具体方法为:①给患者穿戴好减重束带后,设置初始减重质量为体重的30%,平板初始速度为0.15m/s,根据患者不同的步行能力可适当调整减重质量及平板速度;②训练时由1名治疗师站在患者身后,帮助其进行保持身体重心平衡,促进身体重心交替向两侧下肢转移,利于下肢向前迈步。在训练过程中,患者的患侧腿可以保持单独支撑后,可逐渐减少减重质量,直至达到完全负重为止,但是一定要确保患者安全,平板速度低于患者最适速度;膝踝关节控制不稳的患者,训练时治疗师蹲在患者患侧,帮助患侧膝踝关节功能恢复直至其可以单独支撑时,可逐渐减少减重质量,平板速度低于患者最适速度[2];③屈髋、足背伸力弱的患者,每日患者以最适速度开始训练,在患者行走能力好转时,逐渐调节速度直到患者所承受最大速度,坚持6min后再逐渐降至最适速度,以此循环训练。步行训练时间每天保持20分钟以上,一周5次,一天一次,共训练12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胸闷、头晕、冷汗淋漓等症状,应及时停止训练并对症处理。

1.4 观察指标

1.4.1 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0级是正常肌张力;1级是肌张力略微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1+级是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2级是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3级是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4级是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1.4.2 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价①无支撑坐位20分;能保持平衡,超过15分钟;能保持平衡,但时间短,少于5分钟,10分;不能保持平衡0分。②患肢站立20分;健肢有不完全反应10分;反应正常0分;被推动时,患肢无外展级伸肘5分;患肢有不完全反应10分;患肢有正常反应0分;不能站立5分;在他人的最大支撑下可站立10分;由他人稍给支撑即能站立20分钟;不能站立0分;

1.4.3 Fugl-Meyer平衡功能评价 能平衡站立1分钟以上1分;维持平衡少于2分钟,80分;维持平衡4-9秒,3分;维持平衡多于9秒,4分。

1.4.4 6min步行测试 六分钟步行的最大距离<150米,患者为恢复效果不理想;最大距离在150-425米,患者恢复效果显著;最大距离在426-550米,患者恢复效果良好,无不良反应。

1.4.5 改良Barthel指数 共由5个主要条目,其中包含进食、穿衣以行走等10个小条目。总分为100分;0~20分为恢复效果不理想;21~45分为恢复效果较差;46~70分为恢复效果一般;71~99分为恢复效果显著;100分为恢复效果良好。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无序计数资料以频数(f)、构成比(P)表示,采用χ2检验。两样本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进行数据处理。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患者下肢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下肢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指标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n=50,分,±s)

表1 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n=50,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

2.2 6min步行测试评价步行能力 两组患者治疗前6min步行测试评价步行能力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步长、步频、Tinetti、最大步行速度等指数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6min步行测试评价步行能力比较情况(n=50,±s)

表2 两组6min步行测试评价步行能力比较情况(n=50,±s)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

3 讨论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遗症中影响患者生活自理、回归家庭和社会的主要障碍,帮助患者恢复步行功能意义重大。常规的步行康复训练方法通过基础训练及分解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步行的基本能力,但是步行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除了肌力还要求有全身的协调性,减重平板步行训练通过器械悬吊的方式,帮助患者减轻对体重对下肢的负重,配合速度可控的平板,治疗师可在患者身后或身边帮助患者获得动态的重心转移能力、平衡能力及有节律的、连贯的步行能力,使患者全身协调性进一步改善、稳定性更好、步态更自然[3-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具有降低下肢肌张力、提高平衡能力、改善下肢运动功能、纠正步态等作用。主要是由于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的采用,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针对性制定步态训练干预方案,从而有效进行患者步态调整,进而能够提高患者步态稳定性,可获得良好的治疗预后,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后,观察组步长、步频、Tinetti、最大步行速度等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步长及步速,利于患者恢复,可能是由于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肢体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关,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采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可以有效开发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全身协调平衡能力,提高康复疗效,增强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促进实现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康复目标。

猜你喜欢
步态步行下肢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魔方小区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下肢最怕“凉、麻、痛”
步态识人
能充电并识别步态的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