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22-10-03 04:32李亚萍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新文科改革路径新闻传播

摘要:实践教育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媒体融合时代,媒介生态发生了颠覆性变革,传媒的组织结构和内容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对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但当前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宏观上学科壁垒高筑;二是中观上技术与人文分离;三是微观上“新”“旧”不通,这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无法为国家和社会输送符合时代需求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亟须进行改革。据此,文章提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的四个路径:一要坚持立德树人,形成“知行合一”德育实践教学模式;二要树立“大新闻传播”实践观,培养融合新闻人才;三要基于“全媒”逻辑,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四要积极推动协同育人,搭建立体化实践创新平台。

关键词:新文科;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210-4;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5-0061-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巢湖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面向新文科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构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h20jxyj01;巢湖学院教学研究一般项目“‘翻转+SPOC+实训:新闻传播学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h21jxyj15;巢湖学院校级应用型课程开发与建设项目“电视新闻评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h18yygc12

一、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的时代意义

中国的新文科建设从2019年起陆续启动,这一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宣布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赋予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新内容,即在现有专业内涵基础上,以保证其专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素养为前提,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模式改革[1]。二是从结构上革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实现更广泛的跨学科融合和协同培养。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注重科际整合和学科交叉,从学科导向转为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为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为支撑引领[2]。

当前,在融合大趋势下,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互联网和新媒体逐渐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这对新闻传播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此情势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大力革新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建立遵循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生态体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传媒行业创新发展,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卓越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二、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上学科壁垒高筑

从宏观上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播学需要以更宏伟辽阔的视野和更宽广博大的胸怀研究当下新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随着5G、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所说的“地球村”已经成为现实。一方面,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未像今天这样频繁和紧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碰撞已成为常态。但另一方面,全球信息化和智媒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审视与理解这些新现象和新问题需要有全新的研究范式和思考方式及全面的知识融合。但目前多数高校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训项目都还沿用传统的文科思维,严重缺乏涵盖跨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实训内容,无法达到新文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中观上技术与人文分离

从中观上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实现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的有机融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新闻传播教育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将技术单纯作为外在工具来对待,而要把技术作为内在要素深度嵌入新闻传播教育中,培养既能熟练掌握基本技术工具,又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人文情怀的新闻传播英才。目前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单纯将技术作为外在工具来对待,过分强调学生使用技术工具的能力,在教学中缺乏拓展技术思维和技术实践的人文向度。

(三)微观上“新”“旧”不通

从微观上看,媒体融合发展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學科内部也要打破障碍、实现融合。过去的新闻传播教育相关专业基本是按照传统媒体的分类和业务划分来设置的,但媒体融合发展彻底颠覆了这种专业设置的逻辑。未来的传媒工作者要能熟练驾驭各种新的媒介技术,具备全媒体传播的知识和技能。但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大多落后于业界发展和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实践教学内容和项目基本按照传统媒体生产流程建构,跟不上媒体的发展,缺乏全媒体全业务流程的实践。

三、面向新文科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一)坚持立德树人,形成“知行合一”德育实践教学模式

重拾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现实关怀和家国情怀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思想。新文科理念下的新闻传播实践育人应突出价值引领,以“人的回归”为落脚点,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在顶层设计层面强化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整体、长期的视角进行设计和规划。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育人要秉持整体性视角,全面系统考虑实践教学思政教育的目标、方法、评价方式等,要在顶层设计层面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全方位融入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深度融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覆盖所有实践课程,并从每一门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出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在每一门实践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和全环节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实训大纲制定、实训项目安排、教材选用、考核评价设计等。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技术与人文的对话

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赋予了工具和技术一定的认识功能,但强调技术思维不代表技术优先,新闻传播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的底色不能被遮盖。因为“新闻即人,新闻学即人学,新闻精神即人本精神”[3]。因此,要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突出技术和人文的对话,培养学生形成技术思维与技能理念,成为驾驭技术技能的主人。

首先,在诸如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工具技术类课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工具的使用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技术思维和技术逻辑的认知,学会以反思与批判的精神理解、选择与评价技术。其次,在诸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等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中,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社科通识知识贯穿于技能学习的全过程,实现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深度融合。最后,在专业见习和实习中,教师要做到及时用理论反思、回应、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和实践体验,达到实践与理论的良性循环和互动,最终实现专业理论知识的内化吸收。

(二)树立“大新闻传播”实践观,培养融合新闻人才

1.打破学科内外壁垒,形成实践育人的“拳头效应”

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应秉持新文科融合互通、学科交叉的理念,培养满足媒体融合时代需求的卓越新闻人才。

首先,就学科内部而言,新闻传播不同专业间应努力破除藩篱,实现实训内容、实训设备、实践基地的融合互通、优势互补。

其次,就学科外部而言,应在学校层面打通新闻传播专业(学院)与艺术类专业(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学院)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教学设备、平台和师资的开放与共享。

2.拓宽实践教学维度,实现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专业实践注重具体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实训内容聚焦传媒核心技能,目标是实现专业和行业之间的勾连。但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传媒行业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对公众、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因此在实践教育层面也要突破专业技能训练的维度,让学生能够走向更宽阔的社会天地,置身于真实的社会情境中,面对真正的社会问题。要将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深度融合,以专业视角观照社会发展,以公共伦理对标职业素养,使学生既能“著文章”又能“担道义”[4]。具体而言,一是要将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课堂搬到田野和街头巷尾中,培养学生养成俯下身、沉下心的工作作风,创作出的新闻作品能够“带露珠”“冒热气”。二是要用专业标准来验收和检验学生的实践效果,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业界标准,将学生放在“全真环境”中培养全方位的能力。三是注重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的充分互动,实现专业所学知识与社会关切的连接。

(三)基于“全媒”逻辑,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一方面,要针对传媒行业发展最新需求,建立基础实训课程模块+综合实训课程模块+创新实训课程模块的实践课程体系,增强不同年级之间实践课程的延续性和递接性,达到不同年级实践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间、学期间、年级间能形成有机整体,互为补足,相互支撑,多角度、全方位地适合新时期传媒行业岗位的多方面业务技能需求。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围绕“全媒型”素养架构实践课程体系和模块。对于广播电视学等传统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应聚焦“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以“深度融合”为中心,通过调整结构、完善体系,推动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板块的融合。在课程板块上,以视听新闻和平面新闻技能素养训练为核心,同时注重强化新媒体新闻技能训练、网络新闻技能训练、融合新闻技能训练相关课程模块的融入。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在传统新闻实务类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融入互联网思维和融合思维。

在实践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形成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实践训练模式。如在内容体裁方面,先学习和训练消息创作、通讯创作,继而练习新闻评论创作,最后再进行各种体裁的新闻采编综合训练。在业务技能训练方面,先进行针对报纸、广播、电视等单一媒体的单项技能实训,再进行涵盖全媒体形态的综合性技能实训。这既契合了学生接受知识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提升了实践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完整地参与传媒的生产实践,培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融媒体人才。

(四)积极推动协同育人,搭建立体化实践创新平台

协同育人强调“链式”育人的教育思想,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理念之一。新闻传播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型”特征,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与现实社会和行业的对接。新闻传播实践育人要落地,必须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发挥多元社会主体的协同育人功能,使实践教学从单一的学校培养模式转向多元主体共同培养的模式,搭建学校、媒体、政府、企业等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实践创新平台。

1.营造“校内+校外”的“双平台”实践教学情境

首先,要充分发挥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作用。具体而言,一是要紧随媒体行业发展实际,建立基于媒体融合环境的专业实践平台,搭建基于真实传媒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空间,建构与业界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生态体系。二是利用校报、校电视台、校电台等校园媒体实践平台,建立校内顶岗实践基地。可通过整合校园媒体资源,构建校园全媒体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实现顶岗实习。

其次,要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加强与媒体、政府、企业等的沟通与联系,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融产学研为一体的深度合作平台,让学生能在全真环境下进行系统的“策、采、写、摄、评、编、播”综合实训。

最后,将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校内实训+媒体实践+社会创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模式。以创业需求、工作流程为导向,将实践课程模块化,并根据不同媒体的工作情景,依照标准化流程进行课程设置及创业知识安排。此外,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成立模拟性质的经营性组织,秉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组建“双导师”和“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双导师”建设方面,首先,可邀请业界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等给学生授课,并在课后时间为学生答疑,让课堂教学与业界直接对接。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引入业界最新案例及项目资源,授课教师与业界专家合作编写应用型案例教材和实训参考书,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库。其次,可聘请业界骨干人员担任专业见习或专业实习的指导老师,实现业界骨干人员+校内老师的见习和实习双导师制。

3.构建“双标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在实践教学评价方面,建立校内+校外的“两位一体”式质量评价体系。在校内实践效果评价方面,重点放在专业基础和基本理论实践效果上,采用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校外践效果评价方面,重点聚焦学生在传媒岗位工作中的具体表现,评价内容包括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精神,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双标准”“双主体”的过程性评价动态化模式,完善实践育人的保障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新闻传播实践育人需要深刻理解新文科的要求、指向、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使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与新文科建设同向、同行、同步,弥补和改变新闻传播实践育人的不足,谱写中國特色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时代新篇。

参考文献:

[1] 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6):52-59.

[2] 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4).

[3] 杜骏飞.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J].国际新闻界,2018(2):22-29.

[4] 张昆,张晶晶.“大实践观”:对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育的思考[J].中国编辑,2020(12):117-123.

作者简介 李亚萍,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网络传播。

猜你喜欢
新文科改革路径新闻传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