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视域下气象科普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

2022-10-03 19:22张晓卿祖贵嘉王楠付雯孙镆涵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媒体短视频

张晓卿 祖贵嘉 王楠 付雯 孙镆涵

摘要: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和短视频的迅猛发展,科学传播衍生出新的发展形态。气象媒体作为气象科普事业的运营主体,具有公益和市场双重属性,以短视频为主要载体向受众传播科学性、普惠性的科学知识。为了让气象科普短视频能够在短视频内容泛滥且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抢占舆论阵地,发出气象应有的声音,达到实质的传播效果,文章通过经验性研究分析我国气象媒体在科普短视频领域所肩负的传播使命,以及作为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但同时也面临媒体专业化运营缺位、优质内容供给缺乏和短视频艺术表现力不足等困境,得出应从集约化模式重塑全媒体矩阵、创新叙事手法联动提升内容品质、发展社交属性提升用户互动体验以及培育创新人才组建专家团队等方面进行破局的结论,旨在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实现我国气象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借鉴。

关键词:气象;媒体;科普;短视频;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P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5-0116-03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和5G等技术蓬勃发展,短视频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产业逐渐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短视频已经从存量竞争阶段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同时也重塑和建构了科学传播类短视频的生态格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

當前,我国还需进一步加强科学创新,全民科学素养还需进一步提升,气象媒体作为主流媒体之一,在科学普及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而短视频市场规模迅速增长,以及本身具有强大的“接近性”特征,也成为科学知识普惠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但是在运营和人才等方面也面临困境,如何扩大科普知识覆盖面,助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打通科技应用“最后一公里”,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是气象媒体在科普短视频领域进行破局的重要课题。

一、气象科普短视频传播的价值与优势

(一)智媒时代气象媒体肩负科学传播使命

科学传播,又称为科普或科技传播,主要是以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为核心,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渠道,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以提升公众的科学知识水平、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而在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短视频对于传统长视频来说又具有独特的性质。主要表现为一是门槛较低,创作者可以利用简单的设备和软件完成短视频的录制和发布;二是在“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的特性满足了用户分众化、时间碎片化的信息接收规律;三是短视频具有比文字和图片更加直观的社交属性,能给人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已经成为受众记录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

“十三五”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科普工作,2017年科技部和中宣部联合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要求加强科普能力,驱动文化建设与创新,有效提升科普作品和科普服务。2021年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和国际化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25%。

因此,在媒体平台化的背景下,气象媒体作为气象部门运营的主流媒体,应当主动承担科学传播的重任。特别是在全球变暖的环境下,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频发,引导公众主动了解气象知识,提升公众防灾减灾能力,掌握科学有效的紧急避险经验,是气象媒体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气象部门的使命责任。

(二)气象媒体运营科普短视频的优势

互联网的高普及率推动了短视频的高覆盖率,而短视频的蓬勃发展也推动了科普知识的传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9.34亿人,使用率90.5%[2]。科普短视频具体是指以个人或机构为主体,制作出具有独立版权和公益性质的视频,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和文化创新,传播科学价值和思想,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时长一般在30秒至20分之间的视频作品[3]。

气象媒体不仅是气象信息传播的出口,在气象科学知识普及上更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话语权。一方面,气象媒体的运营主体是气象主管部门,具有权威的气象专家,在重大天气事件和热点气候问题解读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是其他媒体不具有的优势;另一方面,在媒体市场化和平台化的背景下,气象媒体要想在平台媒体和专业主流媒体的竞争中找到自身的传播阵地,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是必然选择,亦是气象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坚守宣传舆论阵地,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要契机和主要方式。

二、气象科普短视频传播的传播困境

(一)全媒体矩阵专业化运营缺位

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逐渐呈现出平台化趋势,各大主流媒体都在商业化媒体平台上开通了官方账号,气象部门作为气象短视频的运营主体,也纷纷在不同媒介平台建立了媒体矩阵,虽然矩阵已基本确立,但是在专业化运营等方面还有明显短板。一方面,气象科普短视频的投放渠道仍有不足,覆盖面还不够广,气象媒体主要在微信、抖音、快手开通了视频号,但是在B站、头条等平台还没有科普宣传的出口。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气象媒体虽然在全平台开通了媒体账号,初步建立了全媒体矩阵,但是由于缺少专业化的运营团队,很多平台账号目前处于停更状态,或者是更新频率极低,且流量严重不足,可持续性运营缺位,无法与其他类型的媒体竞争,建立话语权和权威性。

(二)优质科普短视频内容供给缺乏

随着用户的分众化愈加明显,短视频平台也在利用其精准的算法技术不断给用户推荐其感兴趣的内容,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和体验,但是气象科普短视频在这一方面却仍有提升的空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在数量上,气象媒体的科普短视频在制作和发布上还不足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覆盖面还不够广;在质量方面,气象科普短视频目前的叙事结构大多还突出说教性,缺少故事性和趣味性,内容过于平淡,这也是其缺少流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语态表达上,气象科普短视频中专业术语过多,忽视了大众的科学素养参差不齐,导致不少受众无法真正理解重要的科学知识,也无法应用到实际的防灾减灾和紧急避险中去,科学传播的目的就未能实现。

(三)气象科普短视频艺术表现力不足

影视作品是一种表达内容和美感的艺术,短视频也不例外。气象科普短视频一方面承担着科学知识普及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也不应失去艺术性,这也是提升作品质量,获得流量的重点。当前,气象科普短视频在制作上还处于较粗放的状态,如一些视频在拼接的过程中画质和风格不统一,MG动画在制作和后期方面略显粗糙,无法吸引受众停留观看和学习,导致一些平台会根据算法规则不再给予该视频流量扶持,进而使得气象媒体的传播力下降。再者,不同平台在短视频的时间把控方面各不相同,进而给予的流量扶持也不尽相同,但是气象科普短视频对这一点的认识不足,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简单粗暴地将一个视频上传到全平台,没有意识到平台对视频时长的规律玩法。但是一些平台也会分阶段对特定的视频进行流量扶持,如2019年,抖音平台向用户全面开放1分钟视频拍摄权限,2021年,西瓜视频联合抖音和今日头条共同发起“中视频伙伴计划”,正式宣布大力扶持中视频发展,目前,正是中视频的高速发展期,这同样是气象科普视频发展的良好机会。

三、强化气象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的策略

(一)集约化模式重塑全媒体矩阵

在信息碎片化的智媒时代,媒介之间竞争的实质是注意力经济的博弈,而获得注意力的核心就在于用户运营。因此,气象媒体需要打造一种新型的科普短视频制作发布模式,以适应当下流量获取的规则,实现科学知识普及和应用的目的。一是采用“中央厨房”的运作模式,针对某一内容选题制作出一版“通稿”式的粗剪视频,然后媒体运营人员再根据不同平台的“玩法”精剪具有自身调性的科普短視频并投放至相应平台;二是由于受众具有不同的用户画像和科学素养,对科学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如儿童、老人、农民、企事业单位人员等,气象媒体应该针对不同群体的特征推送个性化的视频,特别是在语言和语态的使用上,既要做到接地气又兼具专业性;三是在时间的维度上,一方面要保证科普短视频整体的时长,一般是在1分钟以内,过长的视频不符合用户在碎片化时间观看视频的习惯,另一方面气象科普短视频的发布和投放时间,要符合平台和用户规律,一般是在早上7点至9点和晚上8点到11点是用户观看短视频的高峰期,因此,选择这两个时间段发布的作品引流效果最佳。

(二)创新叙事手法,联动提升内容品质

“内容为王”是媒体产品运营的第一原则,提升内容质量是获取用户流量的关键,需要多方面协同推进。首先,在叙事结构上,不应再以俯视的姿态进行说教式的科普,在视频的叙事结构和语言方式上,应添加更多完整的故事情节,或是借势热点等,使其更加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让产品内容更加接地气,与受众拥有共同的意义空间。同时掌握短视频运营技巧,要精心设计故事的开头、主体和结尾,既要短平快,又要引人入胜,使作品获得更多流量,使科普活动取得实效。其次,当前气象科普短视频多数是以MG动画的形式呈现,这是因为MG动画具有更加生动直观、制作周期短等优点,气象媒体应在MG动画的基础上找到自身特色,形成媒体调性,进而不断深耕。例如,将气象历史知识、名著故事人物、重要节气和天气事件融入动画中,做成视频专辑进行传播。最后,气象媒体还应提高站位,扩大朋友圈,与专业的主流媒体或其他有强大影响力的机构媒体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比如在国际气象日或是发生重大天气事件时,可以与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联合发布科普解读内容,从而强化宣传效果,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发展社交属性,提升用户互动体验

在互联网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的背景下,短视频运营也要顺应当前的发展趋势,气象科普短视频也同样如此,要以产品的思维去运营。短视频本身较文字和图片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因此在科普宣传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一方面,气象媒体应充分开发和利用5G、VR等技术,在深入一线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时可以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让气象知识深入人心,在发生气象灾害时,大众可以真正做到紧急避险,保护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得气象部门切实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平台可以支持互动式视频播放,即用户可以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参与互动。气象科普短视频可以以此为抓手,在视频中穿插科普趣味知识,供用户选择,或者举办科普知识视频答题活动,并在答题结束之后让用户结合题目观看科普答案视频,这样不仅丰富了科普宣传形式,也让科普知识深入人心,提升了用户的互动体验,增强了用户的活跃性和黏性,切实增强气象科普短视频的运营效果。此外,这样的互动形式还可以激发受众的科研探索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科学知识素养,弘扬科学精神,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文化的创新。

(四)培育创新人才,组建专家团队

人才是科学传播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气象科普短视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重中之重,必须要将人才引进和培养当成一项重大任务去落实。

一是要组建高水平的专家团队,气象部门既可以号召本单位的气象专家组建团队,也可以联合其他部门单位的专家成立专家联盟,如邀请农业、水文等领域的专家入驻气象全媒体矩阵平台,针对重大天气事件和农业、海洋等多领域问题开展科普解读,及时与用户形成良性互动,提高用户留存率和黏性的同时,切实帮助用户答疑解惑。二是在运营方面要充分学习和利用互联网思维,从产品运营的角度切入,在内容、用户、活动等方面进行精细化运营,掌握从用户的获取、激活、留存、转化和传播的各个环节,进而实现流量变现和科普宣传的双重目标。三是要努力打造气象科普IP,在气象知识普及和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保障领域不断深耕,形成风格统一的作品调性,同时不断开发新的创意,打造爆款产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普品牌。

四、结语

科学传播背景下的气象知识科普工作是创新文化建设、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短视频的蓬勃发展为科普宣传工作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契机,要以产品运营的思维去发展气象科普短视频,从优化顶层设计、加强组织管理,主动挖掘用户需求、精细化内容运营,强化产业深耕、推进科普IP品牌化等方面不断精进,同时成为科学知识普及与应用、科学精神弘扬与传承的重要力量,实现气象媒体服务属性和价值属性可持续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全国科技创新大会 两院院士大会 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05/30/c_1118956522.htm,2016-05-30.

[2]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02-25.

[3] 杨琳,张昊云.数字科普出版视域下短视频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0(5):49-53.

作者简介 张晓卿,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祖贵嘉,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 王楠,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公共气象服务管理。 付雯,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 孙镆涵,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 服务与应用气象。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媒体短视频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