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福建省学校体育场地资源配置及优化策略

2022-10-06 08:49许月云林历元李彩娥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体育场地福建省

许月云,林历元,李彩娥

(1.泉州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泉州市洛江区河市中心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3.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体育资源是人们从事各种体育产品的生产及开展体育活动所利用或可利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称[1]。体育场地资源是指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或集资、合资、个人投资等途径兴建的,以满足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竞赛、群众健身与娱乐等需要的体育场地及其附属配套设施的总称[2]。学校体育场地是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学校基本教学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办学条件的重要内容。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物资保证,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等有关规定与要求,住建部、发改委、教育部等先后发布了《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校舍规划面积定额》(试行)《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等,明确规定了各类学校运动场地用地标准、体育设施配置要求。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作为体育工作可量化的四大目标之一。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将改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逐步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场地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运营现状及对策、管理模式、对外开放困境及优化路径[4]。关于学校体育场地资源配置的研究数量较少,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涉及配置状况、开放利用、运营管理等[5-8];从层次上看,既包括宏观层面整体性的研究[9-10],也包括微观层面各级各类学校的研究[11];从研究学科上看,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体育学等[12-16]。这些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帮助。但从数据来源上看,受调查统计方法制约,研究多局限于表面数据的描述,依托全国体育场地数据库深入系统挖掘少;从研究层次上看,自身配置研究多,对照标准配置研究少。为此,本研究依托2020年福建省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库,对照国家配置标准对福建省各类学校体育场地配置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优化配置策略,以期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形成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提供实践参考。

一、指标选择与数据剥离

(一)指标选择

资源配置即对各种投入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其目标是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17]。评价学校体育场地资源配置,可以从配置水平、配置品质、配置方式3个层面进行讨论。学校体育场地配置水平是指各类学校在不同发展时期,根据学校体育教育的需求和国家标准,配置体育场地资源所达到一定的高差等级或状态。测评学校体育场地配置水平的主要指标包括生均场地面积(体育训练、比赛和健身活动的有效面积与学生数量的比值)、生均室内场地面积(体育训练、比赛和健身活动的室内有效面积与学生数量的比值)、生均场地建设投资(体育场地建设投资与学生数量的比值)。学校体育场地配置品质是指各类学校在不同发展时期,根据学校体育教育的需求和国家标准,体育场地设施服务学生体育活动的条件。测评学校体育场地配置品质的主要指标包括室内外场地面积比(室内体育场地面积与室外体育场地面积的比值)、场地建筑面积比(体育场地建筑面积与体育场地面积的比值)、场地面积投资比(体育场地建设投资与体育场地面积的比值)。学校体育场地配置方式指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根据学校体育教育的需求和国家标准,依靠国家财政资金或社会资本资金方式进行资源配置的状况。测评学校体育场地配置方式的主要指标包括场地建设投资(体育场地建设投资之和)、财政投资比例(体育场地建设财政投资与总投资的比值)、社会资本投资比例(体育场地建设社会资本投资与总投资的比值)。

(二)数据剥离

比对2020-2021年福建省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资料及2020年福建省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库,福建省尚有3所本科院校、10所高职高专、29所中职中专和266所中小学未在福建省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库填报单位及场地基本信息。剔除以上308所学校,剥离出本研究调查对象本科院校36所、学生52.4万人,高职高专40所、学生35.19万人,中职中专137所、学生29.55万人,中小学6 675所、学生533.99万人。依托2020年福建省体育场地统计调查库,从教育行业中剥离出本科院校、高职高专、中职中专和中小学4类学校的体育场地数量、场地面积、建筑面积、投资金额、场地类型等基础性数据。

二、福建省学校体育场地配置状况

(一)学校体育场地概况

福建省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资料(2020-2021学年)显示:2020年福建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 196所(不含特殊学校),学生685.80万人。其中,本科院校39所,学生55.73万人;高职高专50所,学生38.99万人;中职中专166所,学生35.81万人;中小学6 941所,学生555.27万人。福建省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库显示:2020年福建省4类学校共有体育场地43 320个,场地面积3 444.25万m2(室外场地面积3 318.46万m2、室内场地面积125.79万m2),场地建筑面积219.33万m2,场地建设投资131.74亿元(财政投资114.13亿元,社会资本投资17.61亿元)。

与2015年相比,2020年本科院校学生增长10.99万人,高职高专学生增长7.38万人,中职中专学生减少4.50万人,中小学学生增长75.30万人;学校体育场地数量增长37.59%,场地面积增长36.71%(室外场地面积增长36.59%、室内场地面积增长39.91%),场地建筑面积增长36.96%,场地建设投资增长48.26%(财政投资增长49.98%、社会资本投资增长37.90%);中职中专、中小学体育场地改善程度明显高于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其中,体育场地数量增长高出24.42%以上,场地面积增长高出27.68%以上,建筑面积增长高出38.89%以上,场地建设投资高出44.17%以上(表1)。

表1 福建省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情况

“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坚持把教育作为优先保障和重点投入领域,全省教育财政投入年均增长6.9%,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近20%,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比2015年分别增长了23.38%、39.29%、61.75%、67.87%和47.09%[18]。在发挥财政教育经费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充分鼓励社会加大教育投入,注重发挥侨乡优势,鼓励捐资办学、捐资助学,省级设立省属学校社会捐赠收入财政配比专项资金,鼓励各地建立社会捐赠收入财政配比制度,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逐步提高教育投入中社会投资占比[19]。中小学体育场地核心指标39.35%以上的快速增长,与国家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半数以上的经费投入保义务教育以及学校体育深化改革创新的全面推进密切相关。中职中专体育场地核心指标42.91%以上的高速增长,与国家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突破口,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紧密相关。高等院校体育场地核心指标4.33%以上的小幅增长与社会资本投资增加,则与近10年福建省大学城建设诸多新址的本科院校体育场地整体质量达到一定层次,以及政府鼓励和吸收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育场地建设,促使社会资本投资增长有关。

(二)学校体育场地配置水平

生均场地面积、生均室内场地面积、生均场地建设投资是测评学校体育场地配置水平的核心指标。调查统计(表2)显示:与国家标准相比,2020年福建省本科院校生均场地面积、生均室内场地面积略高于标准下限;高职高专、中职中专、中小学生均场地面积分别仅为标准下限的0.58、0.54、0.80,生均室内场地面积分别仅为标准下限的0.70、0.27、0.72。生均场地建设投资呈现本科院校一枝独秀,其他三类学校基本保持均衡的态势。

表2 福建省学校体育场地配置水平

调查统计显示,福建省教育行业156个投资1 000万元以上的体育场地有41个分布在本科院校,3 000个座位以上的体育馆悉数分布在本科院校,66座体育馆有14座分布在本科院校,139个体育场有29个分布在本科院校,这些投资较高的场地,推高了本科院校体育场地配置水平。与国家标准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必配类体育场地设施田径场(体育场、田径场)缺失率分别为27.27%、44.33%,球类场地(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缺失率分别为38.22%、75.49%,游泳场地(游泳馆、游泳池)缺失率分别为62.86%、88.46%,风雨操场缺失率分别为97.67%、97.50%,体育馆缺失率分别为85.19%、76.92%;高职高专选配类体育场地设施(乒乓球馆、羽毛球馆、跆拳道馆、健美操馆、多功能健身房)缺失率为43.08%。中职中专、中小学必配类体育场地设施田径场地(体育场、田径场、小运动场)缺失率分别为25.55%、40.09%,球类场地(篮球场、排球场)缺失率分别为45.38%、47.75%,器械体操区缺失率分别为90.11%、87.07%。与2015年相比,2020年福建省本科院校体育场地配置水平下降明显,高职高专体育场地配置水平小幅下降,中职中专、中小学体育场地配置水平提升显著。

(三)学校体育场地配置品质

室内外场地面积比、场地建筑面积比、场地面积投资比是测评学校体育场地配置品质的核心指标。室内外场地面积比越大,说明体育活动的室内空间越大;场地建筑面积比越大,说明体育活动的建筑空间越大;场地面积投资比越大,说明单位场地面积投入越高。调查统计(表3)显示,2020年福建省本科院校、高职高专体育场地配置品质整体优于中职中专、中小学,附属设施配套较为完善。与2015年相比,2020年福建省本科院校整体体育活动空间品质呈下降趋势。高职高专室内体育活动空间品质呈下降趋势,整体体育活动空间品质有所提升。中职中专室内体育活动空间品质略有下降,整体体育活动空间品质小幅提升。中小学室内外体育活动空间品质明显改善,田径场、足球场、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排球馆、跆拳道馆、射箭馆、健身房、综合馆、体育馆、武术馆、游泳馆等数量大幅提升。

表3 福建省学校体育场地资源配置

(四)学校体育场地资源配置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4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20]。财政拨款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或机动财力中用于教育的拨款,其次是社会捐资集资、教育基金、融资信贷等社会资本投资。场地建设总投资、财政投资比例、社会资本投资比例是测评学校体育场地资源配置方式的核心指标。调查统计(表4)显示:截至2020年底,福建省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投资131.74亿元,其中:财政投资114.13亿元,社会资本投资17.61亿元。体育场地建设财政投资中本科院校、高职高专、中职中专、中小学分别占15.04%、4.21%、3.90%、76.86%,社会资本投资中本科院校、高职高专、中职中专、中小学分别占18.23%、6.02%、2.33%、73.42%。福建省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以财政投资为主、社会资本投资为辅的配置方式与我国教育投入制度的基本特点相吻合。

与2015年相比,2020年福建省本科院校体育场地建设投资增长12.98%,其中财政投资增长11.17%,社会资本投资增长23.67%;高职高专体育场地建设投资增长24.53%,其中财政投资增长23.77%,社会资本投资增长28.05%;中职中专体育场地建设投资增长73.21%,其中财政投资增长71.81%,社会资本投资增长90.16%;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投资增长59.97%,其中财政投资增长61.89%,社会资本投资增长42.62%。

三、福建省学校体育场地资源配置“低标运行”的成因分析

(一)招生规模扩大

统计调查显示:与2015年相比,2020年本科院校学生人数增长24.48%,超过场地面积、建筑面积增长速度(10.42%、4.97%),生均场地面积、生均室内场地面积由高于国家标准上限下滑到接近国家标准下限;高职高专学生人数增长29.66%,超过场地面积、建筑面积增长速度生均场地面积、生均室内场地面积由国家标准下限的62.55%、83.33%分别下滑到58.51%、70.0%;中职中专场地面积、建筑面积分别增长47.63%、42.95%,学生人数下降9.73%,生均场地面积、生均室内场地面积由国家标准下限的42.87%、23.21%分别提升到53.56%、26.79%;中小学生场地面积、建筑面积分别增长39.85%、54.32%,超过学生人数增长速度生均场地面积、生均室内场地面积由国家标准下限的66.38%、52.0%分别大幅提升到79.80%、72.0%。由此可见,学校学生规模是影响学校体育场地配置水平和品质的主要因素,早期规划设计“符合标准”的学校体育场地配置水平和品质由于难以匹配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体育场地配置水平和品质出现“阶段性失衡”。

(二)投入资金有限

体育场地建设投资是投资主体建造体育场地及购置相关设施设备并按照会计制度要求应计入固定资产投入的支出[21]。统计调查显示:与2015年相比,2020年本科院校体育场地建设投资、室内场地投资、室外场地投资、建筑面积分别增长10.24%、6.18%、13.36%、4.97%,而单位面积建筑比、单位面积投资比、生均场地面积、生均室内场地面积分别下降了5.15%、2.85%、12.74%、15.93%;专科院校体育场地建设投资、室内场地投资、室外场地投资、建筑面积分别增长24.35%、0.71%、54.84%、4.40%,单位面积投资比虽然也增长了4.87%,但单位面积建筑比、生均场地面积、生均室内场地面积分别下降了12.61%、6.40%、17.30%;中职中专体育场地建设投资、室内场地投资、室外场地投资、建筑面积分别增长70.28%、39.02%、82.94%、42.95%,单位面积建筑比虽然下降3.57%,但单位面积投资比、生均场地面积、生均室内场地面积则分别增长了13.83%、25.15%、19.20%;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投资、室内场地投资、室外场地投资、建筑面积分别增长56.41%、71.37%、51.87%、54.32%,单位面积建筑比、单位面积投资比、生均场地面积、生均室内场地面积分别增长了10.64%、10.90%、20.13%、32.06%。由此可见,体育场地建设投资同样是影响学校体育场地配置水平和品质的主要因素。

(三)规划用地限制

根据《中小学用地土地使用标准》,中小学用地包括建筑用地、绿化用地、运动场地,其中运动场地是用于各类体育活动的建设用地。运动场地的设计以容纳全校学生能够同时作课间操为标准,小学每生不小于2.3 m2,中学每生不小于3.3 m2。根据《普通高等院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普通高等院校用地包括建设用地、专用绿地、体育设施建设用地。体育场设施建设用地室外场地设施每生为4.7~5.6 m2,室内场地设施每生为0.3`0.4m2。由此可见,学校学生规模决定了学校运动场地面积的大小,运动场地设施按规划建成后,难以再有成片用地适应招生规模扩大带来的体育场地配置水平和品质的平衡,规划用地限制成为制约学校体育场地配置水平和品质的主要成因。

四、新时代福建省学校体育场地资源配置优化策略

(一)健全场地资源的整合机制

整合体育场地资源,建立与完善场地资源共享制度,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地资源开放共享和互促共进机制,推进与社会共享学校体育场地资源,推进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公共体育场地资源,提高各级各类体育场地的利用效率。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探索和完善以学校为管理主体、以学校和社区为共同管理主体、以市场运作为管理主体、以青少年俱乐部为管理主体的学校与社区体育场地资源共享模式,实现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22]。探索建立“一馆两用”“一馆两制”“双重管理”以学校为主的社区公共体育场地与学校体育场地共建共享管理体制。“一馆两用”是指共建体育场地既能为学校学生各类体育活动提供体育活动服务,又能为社区居民的休闲健身和赛事活动提供服务,体现服务对象的两重性。“一馆两制”是指共建场地所需的服务经费由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承担。“双重管理”是指共建场地的服务业务同时接受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双重”领导[23]。

(二)完善场地资源的配置标准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结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作用,通过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建设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为要求,提升基础教育资源政府配置层级,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置标准,并将配置水平列入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的考核指标。依托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库,健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置台账制度,对未达到配置标准的学校,倒排日期,列出进度,确保2030年所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置达到《“健康中国2030”计划纲要》的要求。

(三)优化场地资源的配置方式

充分发挥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性作用,在稳步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资金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加教育供给,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租赁等途径,采取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参与学校体育教育设施建设[24]。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各级各类学校募集资金,通过冠名、捐赠或共建等形式建设体育场地;通过组织校友会联谊活动,推动校友的捐赠热情建设体育场地;通过融资的方式来兴建学校体育场地;通过私营方式升级改造学校体育场地,在不影响体育教学和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租赁运营等,来拓宽筹资渠道,改变体育场地的配置方式。建立健全利益激励机制,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对企业及个人资助学校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或参与管理所得收益根据其具体情况和规模进行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从而进一步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条件[25]。

(四)丰富场地资源的供给途径

贯彻落实《福建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和《福建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发改、财政、规划、体育、教育等相关部门结合城市规划,依据学校体育教育和社区居民健身特点差异、学校和社会体育场地设施投入主体差异导致的资源功能差异和资源使用矛盾,在学校或其周边统筹规划优先建设共享型体育场地,在满足社区居民健身需求的同时,服务学校体育教育和课后延时的需求,实现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设施共建共享。支持体育场地配置未达标的学校,充分利用存量土地、空置房屋、绿化用地、地下空间、建筑屋顶等,兼容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提升体育场地配置水平和品质。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体育场地福建省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吉林省高校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研究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和经营的策略探究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宁夏大学体育场地设施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