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县域单元体育场地发展水平测度

2022-10-06 08:49陈霞明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体育场地福建省

陈霞明

(泉州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1]。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群众运动健身需求,不仅有助于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也将为健康福建增添“健康砝码”。体育场地是百姓进行健身活动、开展竞技运动的物质载体,是健全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 m2[2]。这为“十四五”时期福建省各县体育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标准。福建省体育场地建设与社会经济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场地建设有着正向显著的影响[3]。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虽然福建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体育场地建设基础差、底子薄[4]。随着福建体育的全面推进,2003—2013年间,福建省体育场地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新建或改建的体育场地以“小型化”类型的建设为主,且场地发展速度低于人口增长[5]。至2013年底,福建省体育场地面积呈现东部沿海县域增长快于内陆山区,南部内陆山区又快于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6];县域体育场地的发展水平、品质表现出比较稳定的集聚特征,但近10年来该集聚程度正逐步“减弱”[7]。

以上研究成果为测度体育场地发展水平提供了有益参考与借鉴。然而当前对于体育场地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仍不够完善,现有研究指标对体育场地水平测度涵盖面不足,无法对体育场地发展水平、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水平测评。《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建成体育强国强省”的远景规划及“统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战略指导方针[8]。站在开启全面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新征程的起点,需要科学谋划县域体育场地建设,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衡化,以期为建成体育强省、“健康福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奠定坚实基础。鉴于此,本文依据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指标内涵,从发展数量和发展质量层面9个具体测度指标构建体育场地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于3次统计调查数据进行水平测度,梳理和总结当前福建省县域单元体育场地建设发展水平,分析2003-2020年体育场地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的变化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福建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福建省县域单元体育场地建设情况

体育场地包含体育训练、比赛和健身活动的有效面积,含活动区(划线区)、安全区、缓冲区、无障碍区面积等[9]。2003、2013、2020年福建省县域单元体育场地建设情况见表1。由表中可知,福建省县域单元各项体育场地建设指标建设均取得了发展。2003-2020年间,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单位(不含解放军、武警、铁路系统;下同)新增投入使用的体育场地37 057个,年增长率达8.77%、比全省高了0.31%;场地面积增加1 900.38万m2,年增长率达4.34%、比全省低0.67%;建筑面积增加202.66万m2,年增长率达11.46%、比全省高2.26%;体育场地投资增加182.99亿元,年增长率达33.69%、比全省高3.29%。目前,除了人均建筑面积和人均场地投资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外,其他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场地面积超额完成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提出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 m2的建设目标。

表1 福建省县域单元体育场地建设情况

二、体育场地发展评价体系与测度方法

(一)体育场地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构建及说明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公报公布了体育场地建设数量、规模、投资结构,计算了平均每万人拥有场地数量、人均场地面积和人均体育场地建设投入资金。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公报公布了数量、场地面积、室内外场地数量面积总量,计算了平均每万人拥有量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20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仅公布了全国体育场地总数量、总面积,计算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考虑到选取体育场地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应遵循科学性、代表性、易得性等原则[10],本研究依托3次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通用技术指标数据,在魏德样[7]、钟武[11]、许月云[12-13]、李玏[14]等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体育场地建设实际,选取发展数量和发展质量2个维度评价体育场地发展水平。首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是评价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指标,于是体育场地面积建设和人均场地面积发展成为政府、社会和学者的特别关注的重点。根据有效体育场地面积与建设数量之间的紧密关联性,我们将其与体育场地数量建设联合起来,共同反映体育场地发展数量水平的测定指标。其次,统计调查指标显示建筑面积指室内体育场地的建筑面积或室外体育场地附属设施及服务用房的建筑面积,固定资产投资指建造体育场地或购置相关固定资产的总投资[9]。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室内场地建设、建筑面积、投资合计等在一定层面上折射出体育场地品质建设情况,于是我们选取每万人拥有室内场地数量、人均室内场地面积、人均建筑面积、平均单个场地投资额、平均单位场地面积投资额指标作为测度体育场地发展质量的测定指标,具体综合评价指标见表2。

表2 体育场地发展水平评价指标

(二)数据选取、处理与测度

1.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全国体育场地常态普查系统(2020版)》中福建省统计调查数据,常住人口数据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年鉴2004、2014、2021年。由于县级政府作为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最小执行机关,负责本县域各项资金投入、统筹基本公共服务、明确公共服务责任分工、维护本县社会公平;且地级市与县级市在公共服务财政制度上有所区别,因此研究样本选取除了福建省各区(如仓山区、丰泽区等)和县级市(如福清市、晋江市等)外的其余43个县级数据,暂不包括金门县。其中场地数量和场地面积数据为直接获取的总量指标,其余测定指标均为计算获得的相对指标。

2.数据处理 在构建一个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时,需要确定各相关指标的权重。为了减小指标测度偏差和忽视研究者的主观意图,本文采用熵权法进行客观赋权。熵权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本文所选指标均属于正向指标,于是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1)

其中:Xij表示第i县的第j个指标的数据;i=1,2,…,m;j=1,2,…,n;Yij为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后的对应值。

第二,确定各测度指标的权重。采用熵权法的客观评价方法,即从各测度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计算出各单项指标的权重,公式为:

(2)

根据信息熵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具体公式为:

(3)

信息冗余值公式为:

dj=1-ej。

(4)

按照信息熵计算公式,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公式为:

(5)

其中:ej为指标j的信息熵,dj为指标j的信息冗余度,ωj为指标j指标的权重。

第三,对各维度指数进行综合测度。根据已计算出的指标权重和标准化值,通过加权计算得出体育场地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和各维度指数,公式为:

(6)

其中:Li为县域i的单元体育场地发展水平指数。Li越大,表明县域单元体育场地发展水平越高;Li越小,表明县域单元体育场地发展水平越低。

三、评价结果分析

(一)福建省层面体育场地发展水平及变化特征

2003-2020年福建省县域单元体育场地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及各维度指数见图1。由图中可知,福建省县域单元体育场地整体水平显著提高。2003年福建省县域单元体育场地建设水平综合指数仅1.870 9,2020年已增加至11.761 2。从指数的年增度来看,2003-2020年场地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年增速达11.42%。由于2003年场地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因此2003-2013年增速较快,达到12.54%;2013-2020年场地发展水平则进入了较为平稳的增长阶段,年增速达到9.84%。近年来,福建省体育局把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作为重要任务、民生工程进行抓紧抓实抓细,连续20年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落实。随着“农民健身工程”“乡镇青少年校外体育健身场所”“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项目”等项目的陆续推进,截至2019年,已完成了1.4万余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实现了福建省行政村全覆盖[15]。

从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维度来看,福建省县域单元体育场地两个维度建设水平出现明显的分叉特征。2003-2020年间发展数量指数>发展质量指数转变为发展数量指数<发展质量指数。其中,发展质量指数由2003-2013年每年以19.08%的增速快速增长,调整为2013-2020年每年以11.39%的增速稳定增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与省体育局把大力发展乡村体育事业作为福建省体育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有关。在县域单元体育体育场地建设中,注重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把县域单元体育场地建设与村小学、村文化室、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科技培训站等设施建设相结合。截至2014年底,从彩票公益金拨款4 000多万元为全省202个乡镇建设乡镇健身中心。另一方面与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关。2016年,福建省将体育场地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融合建设,其中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本标准要求户籍人口在300人以下的村必须建设室内面积不低于80 m2、室外场地不低于200 m2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效地助推了福建省县域单元体育场地的提质增量建设。截至2019年底,福建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整合完成率达99.6%,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16]。

(二)县域单元层面体育场地发展水平及特征

本研究测算了2003-2020年福建省43个县体育场地建设综合指数,具体见表3。从表中发展综合指数水平来看,2003-2020年福建省各县体育场地发展水平均呈现逐步递增的态势,且存在非均衡特征。“十三五”期间,43个县政府都制定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全民健身体育场地建设与维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推进,省、市、县的精准施策、扎实推进有效地促进体育场地的建设发展。但由于受到各地财政能力和体彩公益金筹集能力不同,虽然平均综合指数涨幅达0.230 0,平均年增速达13.05%;但综合指数涨幅0.107 5~0.538 8,年增速5.06%~27.54%,最大涨幅、年增速是最小涨幅、年增速的5倍以上。其中,明溪、沙县、建宁、连江、闽侯、光泽、上杭、大田、永春、清流等14个县综合指数涨幅在0.25以上,平均综合指数增幅达0.323 2,平均年增速达15.55%,为涨幅较快的第一梯队;柘荣、尤溪、闽清、宁化等13个县综合指数涨幅在0.19~0.25,平均综合指数增幅达0.216 5,平均年增速达14.36%,为涨幅第二梯队;云霄、古田、仙游、惠安等16个县综合指数涨幅在0.10~0.19,平均综合指数增幅达0.159 5,平均年增速达9.80%,位居涨幅第三梯队。

表3 福建省各县体育场地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及排序

2003-2020年体育场地发展数量和发展质量维度测度(图2)显示,福建省县域单元体育场地发展数量增长幅度>发展质量,且更为均衡。其中,2003-2020年间各地发展数量测度指数均值为0.077 7,方差值为0.032 6;发展质量测度指数均值为0.070 2,方差值为0.038 1。

首先,体育场地发展水平高的明溪、闽侯、连江、沙县、将乐、建宁、上杭、永春,它们综合指数在0.313 8~0.582 3。这8个地方重视体育场地数量和体育场地质量建设的整体提高,如明溪、沙县、上杭和永春都是2021年获得福建省第一届全民运动健身示范县[17]。为了申报获批,政府以创建全民健身模范市县为抓手,制定本地区的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并把创建工作纳入当地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加以推进,从覆盖率、二代室外健身器材及智能体育设施等具体工作中推进体育场地建设,有力地推进了该县体育场地数量与质量的高质量发展。第二,在体育场地发展水平较高的大田、安溪、光泽、泰宁、尤溪、闽清、永泰等20个县中,除了大田、安溪、漳浦较为重视整体发展外,其他县域均出现部分维度表现突出但同时存在一些弱项的特点。例如,惠安县体育场地总体建设得到发展,但发展质量指数排名下降了16位,其发展质量建设表现出明显不足的态势。第三,体育场地发展水平较低的松溪、古田、周宁、屏南、长汀、政和、罗源、华安等15个县,其多数测度指标指数均位于全省靠后位置。其中,政和、松溪、屏南、东山县发展数量和发展质量均位居后5位,其建设短板尤为明显,亟需从发展总量层面去提升,进而改善群众的体育锻炼环境。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2003年以来福建省县域单元体育场地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尤其在2013年以后,县域单元体育场地建设发展更为明显,数量与质量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各县体育场地两个维度均取得了不同程度发展,但各县域体育场地质量建设仍然有待提高,且非均衡发展特征较为明显。可见,强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能,制定县域单元体育场地供给专项规划,成为新时期促进县域单元体育场地建设发展的重点;丰富体育场地多元供给主体是动力,强化体育场地建设监督管理是关键。新时期开启之际构建一个更高水平的体育场地公共服务体系,将有效助力健康福建的高质量超越。

(二)建议

1.加强规划领航,促进体育场地建设高质量发展 新时期必须对县域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完善城乡均等化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服务体系。建立县域“四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体系,即县级以“两场一馆一步道”建设为核心,乡镇(街道)级以“一园一中心”建设为重点,行政村(社区)级以“口袋公园”建设为中点,村庄(小区)级以“活动角”建设为延伸;同时,鼓励学校企事业等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有序开放,鼓励社会经营性健身场馆(俱乐部)通过政府采购项目为群众开启公益性公共服务。逐步完善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村庄(小区)“四级”县级公共体育场地服务网,并实现体育场地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的统一衔接。

2.强化资金扶持,推进体育场地服务提质增效 首先,统筹专项资金集聚公共场地设施配置,扩大优质场地设施供给。在县域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财政部门应增加县域全民健身公共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对缺损、存在问题的“乡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进行及时的修补和升级,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其次,设立专项资金打造县域体育场地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全县体育场地服务的信息化程度,促使城乡体育场地公共服务供给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3.细化政策标准,加快体育场地融合发展 第一,细化非体育用地建设审批手续,解决社会力量建设体育场地的难题。如为了激励社会资本借助未使用的土地建设临时体育场地,政府应细化利用非体育用地建设临时性或永久性体育场地设施的审批许可手续。第二,细化融合建设审批手续,解决各部门协同建设体育场地的难题。政府应出台在不改变、不影响主要用地性质用途的前提下,探索依据兼容用地办理相关手续,而不动产产权则由各方协商确定[18]。第三,出台乡镇社区、乡村聚居区体育设施相关配建标准,推进全县城乡小区10分钟健身生态圈建设。新建的集聚居住小区、安置小区、移民小区等建设中应适当引入城市小区“四同步”建设管理制度,促进县域体育场地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4.坚持开放共享,打造“运动”“活动”一体化空间建设 一是拓展体育场地服务边界,增强体育场地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依托补齐5 000个以上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器材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行动,打造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化的健身活动中心、农村青少年户外活动中心等场地设施建设,推进优质场地设施资源进县里。二是挖掘体育场地服务功能,优化全县体育场地公共服务供给。充分利用县域现有山地、林地,湿地、生态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资源,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着力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生活性、休闲性、健身性综合休闲公园、口袋公园、健身活动角等,让运动与活动交相辉映、健身活动中心与生态公园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体育场地福建省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吉林省高校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研究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和经营的策略探究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宁夏大学体育场地设施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