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舞龙运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传承的载体与价值认同

2022-10-08 00:31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20期
关键词:舞龙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刘 锌

(福建民俗博物馆,福建 福州 350001)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出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以精湛技艺、独特智慧、艺术魅力,展示着中华民族特有的魅力。龙是中国的一种文化象征,也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一种标志性文化符号,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舞龙,亦称“耍龙”、“龙灯舞”,是一种起源于龙文化的民俗活动,几千年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离不开文化兴盛,中华文化蕴藏着人们的心灵诉求与精神追求,要实现民族的复兴,必须要以中华文明蓬勃发展为条件。舞龙运动既是中国传统节日氛围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文化遗产,所以,对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增强国家文化凝聚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

关于龙的由来,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而在洼文化查海遗址的调查发现,中国人在8000 多年以前就已经有关于崇龙的记录。龙的原型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的“原龙纹”是最早出现在人类社会中的龙,它承载着强烈的信仰,肩负着人类与神灵的联系,它的诞生与原始巫术息息相关。龙是一种独特的信仰,它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无所不在,我们的先辈们将龙描绘为拥有强大力量,可以在陆地和天空中遨游的“三栖动物”[1]。龙是“龙麟凤龟”之首,其形貌亦是各类兽类之最,有着“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颈似蛇、腹似虎、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形态,能够遨游四极、唤云播雨,为吉祥庆瑞的象征,受人敬仰与膜拜。

在中国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有着许多与皇帝相关的专属称谓,包括“龙袍”、“龙椅”、“龙床”等。秦始皇是最早象征着龙的帝王,《史记》记载:秦王朝的特使从关东经过华阴平舒,一名特使手拿着一块玉佩,对他说:“请将此玉璧交给滈池君”,并补充道:“今年祖龙死”[2]。使者回到朝中,将玉璧交与秦始皇,而秦始皇在得到这个消息后陷入沉默,然后命人去检查玉璧,令人惊讶的是,这是八年之前秦始皇为了祈祷而沉入江中的那块玉璧。后世之人因此理解,秦始皇残暴,老天已经无法福佑他,于是派出一只妖鬼化成人形,将秦始皇祈福时奉献的那块玉佩归还给他,表示已经放弃了对秦国的庇护。要让使者把这枚玉佩,献给周武王这样的人,让他去攻打大秦,以此取代秦始皇的位置。“祖”就是“初始”的意思,“祖龙”是“初始的龙”,也就是“第一个龙”,因此秦始皇就是“祖龙”。自从秦始皇以后,历代皇帝都以“真龙天子”、“龙的化身”相喻,从此,龙便成为皇权的象征。在民俗文化中,龙象征着与水有关的一种“动物”[3]。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龙是一种图腾,是一种只存在于图腾之中而不在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生物,是由许多图腾糅合成的集合体。”,龙是虚拟的水物,其产生与农业对于水的需要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龙被赋予神奇色彩,能够驱邪避异、兴云降雨,同时能够带来幸福与祥瑞,龙是华夏先民与大自然抗争的产物,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寄托。

在龙的崇拜过程中,逐渐衍生出舞龙运动,有相关资料显示,汉代便有舞龙运动的雏形,即“鱼龙漫衍”。张衡《西京赋》所云‘巨兽百寻,是为漫延’者也。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花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西京赋》云‘海鳞变而成龙’,即为此色也。”。从此,龙的文化就渗透到中国的历史进程当中,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观念和习俗也随之产生,比如有盛行在中国南部的“草龙”,也有深受浙江省民众喜欢的“百叶龙”,以及“段龙”、“纸龙”、“彩绘布龙”等[4]。据统计,目前国内已出现许多种舞龙形式,以重庆为例,的舞龙形式就有数十种,包括“肉龙”、“黑龙”、“火龙”、“采龙”、“蠕龙”、“扁担龙”、“柑子龙”、“小金龙”、“板凳龙”、“虾子龙”等。同时舞龙运动有着不同的舞龙方法、技巧、花样,包括“滚龙”、“盘龙”、“龙脱衣”、“龙头穿花”、“双龙夺珠”、“引龙出洞”、“青龙上升”、“金龙绕柱”等。尽管习俗和礼仪各有不同,但他们对于图腾的膜拜和对美好的生活的渴望都是一样的,这就构成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同时,它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能很好地适应各个阶层的心理需求与精神需要[5]。

二、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舞龙运动源远流长、文化辉煌,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该运动的传统性、文化性、民族性、历史性等社会特征是十分突出的。中国农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支柱所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远古时代,人类对大自然的掌控力和抗灾的力量很薄弱,所以他们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神明身上,祈求着能够平安、风调雨顺;而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体育运动,舞龙运动更是把欢快喜悦、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气概融汇在一起,加以表现、发展和传承,既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底蕴,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属于中国文化的精神象征与代表[6]。

(一)祈福的内涵

自古以来,农耕文明都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支柱,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再加上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们需要一种精神寄托,于是有了龙的存在,成为人类的守护神,人们供奉着它们,祈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六畜兴旺[7]。在节庆时,人们往往以舞龙来增添喜庆气氛,同时舞龙运动也是一种祈愿的手段。因此,在各种祈愿、节庆中,龙被视为祥瑞的象征,成为人类追求理想的重要符号。

(二)除凶赈灾的内涵

由于科技的落后,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并不全面,对于某些异常的自然和病症也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再加上驱避求吉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需求,所以,龙这种可以上天下海,给人类带来好运的生物,也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情感寄托,被视为神圣的存在。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舞龙运动特殊的美学功用,人们可以看到更形象、更生动、更直观的表演对象[8]。所以,在民俗中,人们广泛地传播着关于舞龙的仪式和传说,而舞龙运动则因此融入驱邪辟邪、迎吉纳福的寓意,在民俗中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地域性特征。这一现象充分表明,舞龙运动与舞龙仪式都是吉祥的,是一种避灾的象征。

三、舞龙运动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一)舞龙运动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及精髓诠释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因此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而且文化积淀深厚。“龙”是中国人幻想的物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在龙文化中,中华文化的变异与周游、神异与灵迹表现得十分明显,是扎根于中华文化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产生之初就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其中包含着中华文化所独有的精神内涵,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舞龙运动不但能够积淀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能够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使创新精神、爱国主义与龙文化有机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人与社会、与自然、与自我、与他人的和谐,借助舞龙活动,人们能够更好地传递出这种思想,并实现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的交流,同时也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龙作为人与神的中介,以舞龙为工具可以传达人类的精神和感情,传达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中国,人们对“龙”的崇敬和崇敬,逐渐成为一种族类身份认同,成为一种世代相承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同时,这一叙事与文化传统也对中国人的性格形成更为深刻的影响。

(二)舞龙运动是汇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古代龙文化在巩固国家统一、强化国家凝聚力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记载:“诸诸葛亮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以赐夷。夷甚重之,许致生口直”。钱其琛先生也曾说过:“龙的形象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象征,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就是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一种精神内涵”,这种超越地域和种族的心灵能量将中华人民凝聚在一块,不管身处何方,每个中国人都会记住“我是炎黄子孙,我是龙的传人。”。舞龙运动是一种集体运动,能够彰显团队精神,运动过程中必须要大家齐心协力,否则会功亏一篑,它既能为人民带来喜庆的节日氛围,又能为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自豪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载体。除此之外,舞龙运动不但可以为民间节庆增添喜庆的氛围,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即便是在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有着深厚龙文化底蕴的舞龙运动能够强化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并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播。

四、舞龙运动的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指个人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的归属感,进而维护和传承其文化属性,使其得以延续。龙文化在中国的各个领域都有深远影响,中国人民把龙比作“吉祥、美丽”的象征,中国语言文字和各种物品上都有龙的印记,比如包含着龙的地名、传说和人名,古代的龙宫,龙床,以及雕龙刻凤的建筑,以及龙井茶,龙须面,龙眼等与龙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龙在古代中国是皇帝的标志,是一种象征王权和尊贵的标志,在一个统一的多个民族国家形成后,龙与国家民族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一种至高的图腾,“龙的传人”、“龙种”和“龙的子孙”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无论身处何处,无论天涯海角,龙都是中国人血脉相通的一种生动诠释。龙的神圣性,对中国审美风格、文化体系、艺术风韵、核心观念、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华文化最好的载体,能够有效凝聚中华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龙已成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也是凝聚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力量与资源,因而,在具有浓厚的龙文化背景的今天,舞龙运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可,也是对龙文化记忆的一种加强,能够构铸出中华民族坚固的价值认同,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整体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五、结语

龙文化起源于农耕时代,蕴藏在人们的求雨祈福活动中,而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龙文化已经发展成中华民族的永恒信念与精神支柱,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中,而如今,舞龙运动这种体育形式能够再现以往的传统舞龙习俗,因此能够有效传承、强化中华文化。其中以人民群众的情感为衬托,舞龙运动能够象征喜庆;舞龙运动是农业文明的一种遗迹,因此能够象征着祈福;舞龙运动预示着繁衍生息,能够象征着人类在不断追求生命力;舞龙运动是人们传统观念中吉祥的象征,因此具有禳祓作用。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支柱,它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精髓的阐释,又是凝聚民族凝聚力的一个主要载体,受到广泛的认可,具有很强的文化自觉性。

猜你喜欢
舞龙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舞龙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中秋舞龙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