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音乐德育的认同价值研究
——以湖南城步苗族民歌为例

2022-10-11 04:07方隆极杨明刚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2年8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乡土爱国主义

□ 方隆极 冯 珊 杨明刚

民族民间音乐源自乡土,其德育价值的实现需要道德主体对原生性德育元素的认同,更加需要对该元素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的理解与认可,认同是德育施展的前提。其认同价值的彰显需要通过对家文化与宗族文化、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本身以及核心的主流文化的默会与笃信,如此才能够对共同的民族标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进行建构、顺应与弘扬。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认同是主体在交往实践中,以某种共同价值为标准,通过不断调试自身的价值观,促成这种共同价值目标而表现出的一种心理倾向性”。民族民间音乐德育认同价值的彰显与实现就是通过民歌演唱主体在“对歌”与“听歌”交往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一、民族民间音乐德育认同价值的范畴。

民族民间音乐的认同既包括家文化、宗族文化以及家乡情怀在内的乡土文化的认可与肯定,又包括对契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笃信与践行,而认同价值则指主体在认可道德元素之后内化于心并付诸实践的道德规范的意义。

其一,乡土文化认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乡土文化蕴含的乡土情感也是民族民间音乐审美情感得以产生和传递的保障。乡土文化汇聚了以家文化、宗族文化、民间习俗、风土人情、民间信仰、乡规民约以及乡绅文明等。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族民间音乐以语言、唱腔、唱法、演唱形式、服饰以及演唱场合等标识着自身的习俗属性。“传统习俗、仪式是塑造群体认同的重要途径。”“人们遵守某种习俗就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属于某一民族的成员,即一种认同感。”

乡土文化也是民族民间音乐德育不可或缺的隐性文化,作为缄默的德育知识,乡土文化也是民间歌师即兴创作蕴含德育内涵的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来源。其产生的次序是:创作主体置身于乡土文化的隐性环境,环境的熏陶促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经过认同的评价与批判完成德性教化质料的甄别,情感的融入激发创作灵感,最后蕴含德育意蕴的民族民间音乐得以产生引发更多的音乐唱奏者和聆听者的情感认同,以美育德就得以完成。

其二,民族信仰认同。在民族民间音乐德育展开的少数民族地区,对民族信仰的认同是增强各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石,信仰也是维系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力量。以乡土文化为母体,建构以村落为核心的信仰体系。以村落为核心的信仰体系的构建可以增进村民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在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与调整下,村落内部之间和不同的村落之间都会呈现融洽和谐的文明景象。如城步苗族自治县白毛坪乡卡田村庆鼓堂的场所——鼓堂。村落为中心的信仰体系也常常突破地缘的概念,通常有几个甚至几十个村落参加的信仰活动,如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长安营村的天王庙,就是供奉着白帝三王——杨进安、杨进远、杨进书三位具有地缘特色的抵抗辽军的宋朝民族英雄的场所,“天王出銮”活动热闹非凡,金鼓齐鸣,民歌绕梁,不仅丰富了周边村落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凝聚了人心,体现了周边村落相同的价值认同,更重要的是彰显了舍生取义、为国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民族民间音乐认同价值的实现途径

民族民间音乐德育的认同价值的实现具有内隐性和自觉性,也有其具体的实现途径。

1.认同与传承家文化与宗族文化:构筑共同的民族道德标识

古人云:“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始基性,习近平同志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品格的形成就是亲情的传递,德育的展开就是对家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家文化一样,宗族文化也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文化,因为“宗族是一个血缘的场域,弥漫其间的是亲情因子”,其德性教化功能主要是通过仪式规训和家训传承的方式进行的,主要活动为传统民族节日、宗族聚会、族群重大的祭祀活动等。家和宗族活动场所都是民族民间音乐唱奏的常用之地,民歌就是文思缜密的家训文本,民间歌师常常以故事叙事的方式进行,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一唱众和和合唱等形式,既有原生态的纯民歌曲调的演唱,也有半唱半吟的吟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坚持德业相劝和过失相规的原则,以告诫的形式为主,劝慰规训子孙后代知非改过,也能够明辨荣辱,目的是共同教育子孙后代,达到提撕子孙、整齐门内与遵循祖上遗训的目的。歌词呈现的原生态德育意蕴都是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如城步苗族自治县汀坪乡的《嫁女歌》:

2.认同与创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顺应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习近平同志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既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又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处在不断的流变之中,即兴创作的歌词的德育内涵会随着民间歌师所处时代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以及文化素养等因素变化而不断增加新的德育内涵,该德育内涵不仅受到民族精神的启迪与激发,也受到其所处时代的精神特质所濡染。

结合时代的审美需求,运用新的音乐创作与传播技术为民族民间音乐的改革创新提供技术保障。诚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

又如,白诚仁先生根据自己采录整理的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汀坪乡的风俗歌——“嫁女歌”与“贺郎歌”的曲调改编而成的《挑担茶叶上北京》,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民歌的经典名曲。白诚仁先生对两首民歌的历史渊源、音乐本体以及唱腔唱法等进行全面了解后,在保留其音乐的基本形态和风格特征的前提下,在调式调性、曲体结构、衬词装饰的运用上加以创编,成为结合时代精神、创新民族民间音乐的成功典范。艺术技巧与民族风格的相互融摄,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

认同与圆融中外先进文化,可以更好地为民族民间音乐的改革创新提供借鉴与动力。传承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需要吸收中外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无论在德性教化上还是在传承传播的方式方法上,都需要圆融吸纳,交流不是被同化,而是求同存异,各美其美,体现时代精神,追求百花齐放的艺术发展态势。

3.认同与融合先进核心主流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汇聚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动力,是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通过传承与传递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革命时政歌的重大历史使命,通过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本体的民族与地方特色的吸引,在歌词的创编上融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等相关内容,对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

认同先进的核心主流文化就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可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爱国主义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是常写常新的重大主题。文艺要有自己的合理的位置就必须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民族精神的引领是民族民间音乐德育突出爱国主义主题的重要途径。民族精神的指引与爱国主义的行动之间是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弘扬饱含乡土文脉的民族精神是统摄各种价值观念凝聚团结各族人民的关键环节。

充分发挥民族民间音乐德育的认同价值,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需要通过历史传说歌、风俗礼仪歌以及宗教仪式歌,寻找民族的归属感,这是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的基础。历史传说歌的德育认同价值,是通过古典故事、族源历史、本族英雄以及道德故事等蕴含民族归属意义的内容来呈现的,如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团镇的《开天辟地歌》 (片段)就属于讲述苗族神话故事的民歌:

混沌初开分天地,盘古出世第一人,

两手举斧安日月,手托日月照乾坤。

气之轻清往上升,气之重浊往下沉。

方才成个天地象,盘古就是开天辟地人。

又如,湘桂交界处的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团镇与龙胜县马堤乡一带的苗族《酒歌》,它是苗族人民在婚嫁仪式上用苗语演唱的古老的风俗歌,全曲内容从迎亲嫁娶的礼仪开始,然后叙述接亲的缘由,进而对本民族族源历史进行介绍,对苗族姓氏的来龙去脉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最后,演唱的内容还包括教导新郎新娘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以及勤劳节约、孝敬父母和团结邻里等德性教化的相关内容。

如若使主体认同民族民间音乐的核心价值,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还需要德育参与者深入民歌演唱的环境,了解其民俗风情、风俗节庆以及乡风文明,通过身体的在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真正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之根,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修养。

彰显民族民间音乐认同价值,对于德育参与者个体的心理趋同和对民族民间音乐德育的社会价值导向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一,认同价值的彰显有利于促进审美情感在德育中的融入。认同的过程也是批判和评价的过程,德育参与者对扬弃后的德育载体,保存其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精髓,道法自然,任其自由滋长,并对其进行吸纳与内化。其二,认同价值的彰显是坚定审美意志的重要因素,为审美理想提供正确导向。审美意志是审美心理的一种形式,作为审美意志行为,包括审美目的、审美动机、审美的意向以及审美计划等内容。审美意志是审美意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民族民间音乐德育知情意行的全程。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乡土爱国主义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论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渗透与开展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江澜新潮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走进现代教学问题探究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