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中共八大所做的思想理论准备

2022-10-12 15:17陈立旭
世纪风采 2022年10期
关键词:赫鲁晓夫二十大斯大林

陈立旭

1955 年3 月,毛泽东在全国党代表会议上代表中共中央宣布:1956 年下半年召开八大。1956年初,中共中央开始着手召开八大的实际准备工作,毛泽东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筹备工作中去。作为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所做的主要是八大的思想理论准备工作。回顾历史,毛泽东为八大所做的思想理论准备工作,不仅为八大的召开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独特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起到了重大作用。

总结社会主义重要历史经验

就在中共中央筹备召开八大之际,1956 年2 月14 日至25 日,苏共中央在莫斯科召开了苏共二十大。在大会期间的2 月24 日夜至25 日晨,赫鲁晓夫不向参加苏共二十大的各国党代表团通报,突然秘密召集苏共二十大的代表开会,会上,他作了长达四个半小时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斯大林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不能不对中国共产党产生影响。毛泽东是在1956 年2 月26 日接到中共中央赴苏代表团的电报后,得知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大致内容的。他把苏共二十大与中国共产党即将召开的八大联系起来思考: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防止出现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现象,如何避免苏共出现的问题,如何才能独立思考,独立自主地走出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 年3 月3 日下午,出席苏共二十大的中共代表团成员邓小平、谭震林回到北京。毛泽东当天就在怀仁堂,召集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康生、聂荣臻、谭震林开会,听邓小平、谭震林汇报情况。听完汇报后,毛泽东没有表态,他要大家用10 天时间考虑这个问题,研究苏共二十大的变化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的问题,然后再开会讨论。3 月12 日晚8 点,毛泽东在颐年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专门讨论苏共二十大的问题。会上,大家纷纷发言,谈了自己的看法。会议开到次日凌晨一点。散会后,毛泽东留下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彭真、康生、杨尚昆,继续研究中共如何对待苏共二十大的方针。在与上述领导同志讨论时,毛泽东首次对苏共二十大表了态。他说:我们党从一开始就对苏共二十大有保留意见。《人民日报》发表了两篇社论。第一篇是根据大会开始时赫鲁晓夫的公开报告写的。那时,我们不晓得他会大反斯大林,从大局考虑给予支持,但社论中只谈了和平共处与和平竞赛问题,没有谈和平过渡问题,因为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不同意见。苏共二十大结束的第二天,中央收到代表团发来的电报,报告赫鲁晓夫反斯大林,但由于不了解详细内容,不好仓促发表意见。所以在第二篇社论中,我们采取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方针,只讲他们的第六个五年计划,笼统地表示支持。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特别是这个报告所涉及的问题,以及它在全世界所造成的影响。现在全世界都在议论,我们也要议论。现在看来,至少可以指出两点:一是揭了盖子,一是捅了娄子。说它揭了盖子,就是讲,这个秘密报告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说它捅了娄子,就是讲,赫鲁晓夫做的这个秘密报告,无论在内容上或方法上,都有严重错误。是不是这样,大家可以研究。

这次会后,毛泽东开始集中精力,研究苏共二十大问题和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对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影响,对即将召开八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他经常召集小型会议,研究苏联方面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研究和讨论,毛泽东认为,中央主要领导人对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的意见比较集中,中共中央对苏共方面的变化的分析和应对意见已经成熟,因此,他决定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研究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的对策问题。

1956 年3 月23 日中共中央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议。会上,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王稼祥都发表了讲话,系统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次重大错误同斯大林的关系,谈了反对个人崇拜问题,指出了报告中的内在矛盾。最后,毛泽东做了结论性的发言,他谈到:共产主义运动,从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算起,至今只有一百年多一点的历史。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从俄国十月革命算起,还不到40 年。实现共产主义,是空前伟大而又空前艰巨的事业。不艰巨就不能说伟大,因为很艰巨才很伟大。在这艰巨斗争的过程中,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走的是前无古人的道路。我历来是“难免论”。斯大林犯错误,是题中应有之义。赫鲁晓夫同样也要犯错误。苏联要犯错误,我们也要犯错误。问题在于共产党能够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自己的错误。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否认存在矛盾,就是否认唯物辩证法。矛盾无时不在,无所不在。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只不过斗争的性质和形式不同于阶级社会而已。斯大林犯过严重错误,但他也有伟大功绩。他在某些方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但他仍然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著作虽然包含了某些错误,但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只不过在学习时要采取分析的态度。赫鲁晓夫这次揭了盖子,又捅了娄子。他破除了那种认为苏联、苏共和斯大林一切都是正确的迷信,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至于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失误,我们要尽力加以补救。

毛泽东在会上提议:我们中国共产党要写一篇关于苏共二十大的文章,采取《人民日报》社论的方式,公开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斯大林问题的态度。他指定了文章执笔人,还谈了他对这篇文章的一些设想。3 月29 日,文章初稿拿了出来,定名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之后,起草人又对文章做了修改,于4 月1 日把修改过的稿子打印送中央主要领导人看。

毛泽东亲自主持讨论、八易其稿、审阅定稿。这篇文章于5 日最终以《人民日报》编辑部名义见报。文章对斯大林作了全面的分析,正确地评价了斯大林,对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文章见报后,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毛泽东对这篇文章一直比较满意,但他认为:我们中国共产党是通过这个过程吸取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他说: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修改这篇文章的文字,体现了他对无产阶级专政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无产阶级专政问题的一些重要看法。他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也会犯错误,因为它“担负着历史上最伟大、最困难的任务,面对着历史上情况最复杂和道路最曲折的斗争,因而它的工作——正如列宁所说的——也不能不犯很多的错误。如果有些共产党人发生骄傲自满和思想僵化的情形,那么,他们甚至也会重犯过去自己犯过的或者别人犯过的错误。这一点,我们共产党人是必须充分地估计到的。”毛泽东在修改文字中提到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时写道:“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领导人物的责任是要尽量减少错误,尽量避免某些严重的错误,注意从个别的、局部的、暂时的错误中取得教训,力求使某些个别的、局部的、暂时的错误不至于变成全国性的、长时期的错误。而要达到这种目的,就要求每个领导者都十分谨慎和谦逊,密切地联系群众,遇事和群众商量,反复地调查研究实际的情况,经常进行适合情况的、恰如其分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斯大林,在他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中所以犯了某些严重的错误,就是因为他没有这样做。他骄傲了,不谨慎了,他的思想里产生了主观主义,产生了片面性,对于某些重大问题做出了错误的决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毛泽东对斯大林后期的错误做了归纳,写道:“斯大林在他一生的后期,愈陷愈深地欣赏个人崇拜,违反党的民主集中制,违反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毛泽东在指导起草和修改这篇文章时,把着重点放在思考中国问题上。他的思路是: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矛盾;共产党执政仍然面临危险;共产党要用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他写道:只要还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还存在着先进和落后的矛盾,还存在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那末,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也就还将存在,还将经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是在社会中生活着的,也就会在各种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各种社会中的矛盾。所以,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不会是每个人都是完满无缺的。那个时候,人们本身也还将有自己的矛盾,还将有好人和坏人,还将有思想比较正确的人和思想比较不正确的人。因此,人们之间也还将有斗争,不过斗争的性质和形式不同于阶级社会罢了。“当革命胜利之后,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阶级和政党的时候,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人员,由于受到官僚主义的多方面的袭击,就面临到有可能利用国家机关独断独行、脱离群众、脱离集体领导、实行命令主义、破坏党和国家的民主制度的这样一个很大的危险性。因此,我们要是不愿意陷到这样的泥坑里去的话,也就更加要充分地注意执行这样一种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而不应当稍为疏忽。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减少我们工作中的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毛泽东在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犯的路线错误后写道:“由此可见,我们党的历史经验,也是在自己同各种错误路线作斗争的过程中使自己获得了锻炼,因此取得了伟大的革命胜利和建设胜利的。至于局部和个别的错误,则在工作中时常发生,仅仅是依赖党的集体智慧和人民群众的智慧,及时地加以揭露和克服,才使它们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没有成为全国性的和长期性的错误,没有成为危害人民的大错误。”

毛泽东所以对苏共二十大如此重视,并且领导中央写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主要目的,是为即将召开的八大做思想准备、制度准备。他的思路是:在八大会议前和会议上,要通过总结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不犯或者少犯错误的机制,在共产党高层,建立一种联系群众、保证集体领导的制度。同时,由于斯大林在中国共产党党员中有广泛影响,客观、公正地评价斯大林,既指出斯大林的错误,又肯定斯大林的功绩,便于在正确的思想基础上统一全党的认识。否则,苏共二十大,特别是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就可能干扰中共八大,有造成中国共产党内认识上的分歧的可能,甚至可能发生严重争论。

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一些新认识

在中共中央准备召开八大时,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是:反对右倾保守主义,加快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他提议八大要讨论的主要内容。1955 年3 月21 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开幕词中提出,我们“要在这个国家里改变历史方向和国家面貌,要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内使国家基本上工业化,并且要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赶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在这个指导思想上意见是统一的。

但是,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道路。从1955 年3 月提出准备召开八大起,他一直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怎样才能摆脱苏联模式从而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的问题。他决定从调查研究入手。1956 年1月中旬,毛泽东从杭州回到北京不久,召集了一些部门的负责人到中南海,听他们的汇报。汇报从1956 年2 月14 日开始,到4 月结束,毛泽东每天一起床就到颐年堂去听汇报,每次都听四五个小时。听汇报之前或者听完之后,他都要把有关材料看完。听汇报时,他不断插话,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进行评论。其间,他提出了如下一些重要意见。

要给地方以更大自主权。毛泽东说:他们是块块,你们是条条,你们无数条条往下达,而且规格不一。他们若干要求,你们也不批准,约束了他们。在讲到学习外国技术时,毛泽东说:要把外国先进的东西先学来,就像小学生写仿一样。这和行政措施不一样,行政措施要看我们的具体情况,不能样样都学人家的,技术就非学不可。在讲到克服本位主义问题时,毛泽东提出:解决制度问题比解决思想问题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质。批评本位主义的文章要写,但光批评,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研究解决问题的制度。人是生活在制度之中,同样是那些人,实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实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起来了。解决生产关系问题,要解决生产的诸种关系问题,也就是各种制度问题,不单是要解决一个所有制问题。

一长制不好。毛泽东说,你们为什么对一长制那么感兴趣?党委领导就不好?党委的集体领导无论如何不会妨害一长制。可以找两个厂子分别试一下看,一个是一长制,一个是党委集体领导制,看后者是不是就一定搞得那么坏。苏联有些东西就不能学,内政部可以不受党的领导,这样一个武器不要党的领导,很容易形成一长独裁。任何情况下,党的集体领导这个原则不能废除。家庭也不能搞一长制,没有商量是不行的。工厂总比家庭复杂些。工厂要有一定的纪律,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为达此目的,没有集体领导、个人负责是不行的。

经济建设要走上轨道。毛泽东说,走上轨道的时间,比革命走上轨道的时间短一些才好。我们搞革命,很长时间不上轨道。从1921 年到1941 年整风以前,有20 年不上轨道。经过整风才上轨道。搞建设究竟要多少年才上轨道?应该缩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要走独特道路。毛泽东是从如何学苏联提出这个问题的,他说:学苏联,要分两类。一类按中国的,一类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学。如土改,我们不学,不照它的。如财经方面有些建议,陈云不学。对资本家的政策,我们也不学它。技术问题横直一概照抄,比较好的,或者我们根本不知道的,学过来再说。他启发大家:中国共产党搞社会主义建设,要独立思考,中国要走自己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在谈到他为什么要召集几十个部委,听他们的汇报,调查研究时,明确表示,这样做,就是为了给八大做准备工作。确实,在这次集中精力调查研究之后,毛泽东和中央其他主要领导人的思路变了,他们改变了过去决定的八大主要反对右倾保守的想法,形成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一些新见解,确立了《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

1956 年4 月25 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是他一个多月调查研究的成果。贯穿在《论十大关系》之中的基本思想,是以苏为鉴,独立思考,按中国自己的情况办事,走中国自己的路。

提出走中国独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

毛泽东对八大政治报告十分重视,1956 年7 月初,八大政治报告写出了第一稿,题目是《为实现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斗争(初稿)》。这份初稿交毛泽东审阅后,毛泽东即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修改八大政治报告中去了。从现在查到的档案中,保存下来的政治报告修改稿有80 多份,这80 多份报告修改稿,都是经过中央反复讨论、修改后,又打印清楚,再修改,再打印的结果。在80 多份报告草稿中,经毛泽东亲笔修改的,就有21 份。在毛泽东的具体指导下,八大政治报告经过反复修改,集中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也集中了毛泽东对中国独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在20 世纪50 年代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也为八大顺利召开奠定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

在2 月至4 月听取部长们汇报和调研中,毛泽东初步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看法,在修改八大政治报告时,专门谈到了中国走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然性。他写道:“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毛泽东还谈到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的问题。他写道:“中国革命和中国的建设,都是依靠发挥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为主,以争取外国援助为辅,这一点也要弄清楚。那种丧失信心,以为自己什么也不行,决定中国命运的不是中国人自己,因而一切依赖外国的援助,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但是我们在肯定这一点之后,又必须肯定另一点,即应当继续努力同苏联和一切兄弟国家团结一致,继续努力同世界上一切兄弟党、人民革命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取得他们的同情和援助。如果我们不肯定这一点,那也是完全错误的。”

除修改八大政治报告稿外,毛泽东在这段时间里,仍然兼顾党政日常工作,作出了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发表一些重要谈话。在毛泽东这段时间里的谈话中,1956 年8 月24 日他会见音乐工作者(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时发表的谈话,集中反映了他关于中国要走自己独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决心和思路,对八大政治基调的确立,起了关键作用。

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之前,并没有准备任何稿子,连讲话提纲也没有。他的谈话,完全是即席说出来的。但他的这次谈话,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思想深刻。由此可见,这篇讲话,是毛泽东长期思考的结果。此时,他关于中国走自己独特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已经基本成熟。

他一开始就直接提到:“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则,各个国家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小的原则和基本原则的表现形式方面是

有不同的。”接着,毛泽东说:“我们要熟悉外国的东西,读外国的书。但是并不等于中国人要完全照外国办法办事,并不等于中国人写东西要像翻译的一样。中国人还是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十月革命就是俄国革命的民族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在政治方面如此,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我们“要向外国学习科学的原理。学了这些原理,要用来研究中国的东西。”“特别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应该‘标新立异’,但是,应该是为群众所欢迎的标新

立异。为群众所欢迎的标新立异,越多越好,不要雷同。雷同就成为八股。”“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这样争论就可以统一了。要反对教条主义,反对保守主义,这两个东西对中国都是不利的。学外国不等于一切照搬。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中国的和外国的,两边都要学好。半瓶醋是不行的,要使两个半瓶醋变成一瓶醋。”“非驴非马也可以。骡子就是非驴非马。驴马结合是会改变形象的,不会完全不变。中国的面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应该是旧的,都应该改变,但中国的特点要保存。应该是在中国的基础上面,吸收外国的东西。应该有机地结合。”“吸收外国的东西,要把它改变,变成中国的。”“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这样道理才能讲通,也才不会丧失民族信心。”

毛泽东的这次讲话,实际上就是为八大定基调。这个基调就是:中国今后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再照抄照搬苏联的那一套,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基础上,走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当然还要学苏联,但目的是把它改变,变成中国自己的。毛泽东的这个指导思想,后来就成为八大的指导思想。

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独特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毛泽东在筹备八大期间所做的思想理论准备工作,为八大成功召开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赫鲁晓夫二十大斯大林
数读二十大报告!这些KPI见证非凡十年
迎接二十大 开启新征程
“喜迎二十大·童心向未来”征稿
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
“你以为斯大林只剩这一条裤子了?”
赫鲁晓夫之孙:爷爷下台后一直在家哭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委内瑞拉总统自称长得像斯大林
斯大林坠马
“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