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建言献策的黄克诚

2022-10-12 15:17王家云
世纪风采 2022年10期
关键词:黄克诚盐城我军

王家云

担当的本义是认真负责,而对共产党人来说,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对本职工作尽责,而且还能视全党的事业为己任,勇于谋划全局,黄克诚将军就是这样的人。他在革命战争年代里作为一线的领导干部,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对事关全局的发展,勇于向上级直至党中央建言献策,堪称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担当的楷模。

1930 年6 月11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由李立三主持起草的《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即《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制定了一个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举行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在一时群情激愤、志在必得之际,身为红军第五军第三纵队第二支队政委的黄克诚在听取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的传达之后,却表现得尤为清醒冷静。他在客观分析当时敌我形势之后,对中央这个决策不以为然。于是他给红三军团首长彭德怀写了一封信,坦陈自己的意见。他认为目前形势较之于大革命失败之初虽有所好转,但是敌强我弱的总形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仅仅靠我们现有的力量去攻打中心城市,无异于以卵击石,极有可能重蹈以往几次失败的覆辙。彭德怀接到黄克诚的信时,虽然攻打武汉的呼声甚高,但也考虑到当时确实没有足够的力量攻取武汉,遂没有执行上级指令,而是率部向湖南发展,对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作了力所能及的抵制。这在客观上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黄克诚勇于建言献策初见成效。

1932 年2 月,作为红三军团第一师政委的黄克诚奉命率部攻打国民党固守的重镇赣州。他在战前即对攻打赣州表示反对,这一认识恰好与毛泽东的主张相吻合。因为毛泽东的主张没有被临时中央所采纳,于是就有了赣州之役。赣州战役期间黄克诚曾三次向军团司令部建议撤围。当他率部抵达赣州城下考察实情后,更加坚定之前的判断。赣州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其地形条件对我军攻城极为不利。如他所料,我军组织的第一次攻城受挫。黄克诚清醒地意识到,这一仗若继续打下去,弊多利少,应该立即撤出战斗。于是他立即向军团司令部提出撤围,但没有获准。待第二次攻城再次失利后,他又向军团司令部提出撤围建议,仍未获准。之后我军虽多次组织攻城,但均未奏效。他目睹我军伤亡越来越大、而敌军援军又源源不断的现状,意识到若再继续滞留城下,不仅攻城无望,而且后果不堪设想。想到这一结局,黄克诚直接向军团首长彭德怀建议尽快撤围。尽管彭德怀对攻打赣州也有其想法,但终究未能及时采纳黄克诚的建议。在我军遭受敌重兵夹击的万分危急之际,黄克诚果断地指挥所属部队撤退。当他见到负责联络的特务团的一个营因没有接到撤退命令而不敢撤退时,他声称:由我负责。这样,他把能够带出的部队带离险境,减少了部队的损失。他不仅勇于建言献策,而且在关键时刻敢于决断,敢于担当。

身为红三军团第四师政委的黄克诚率部奋战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第一线,他对博古、李德的瞎指挥极为反感。比如他们这些在一线的指战员,在执行李德下达的作战命令后,不允许有丝毫的机动权力。更有甚者,连阵地上每一挺机枪的配置位置都必须绝对按图作业,机械得离奇。瞎指挥造成的后果是,我军伤亡日增,元气大伤。面对此情,勇于思考的黄克诚感到极大的困惑,红军的出路在哪儿?考虑到当时党内政治氛围极度紧张且自己人微言轻,他只好找到彭德怀直言,照这个样子打下去,红军要被拖垮的,一点出路也没有。他对彭德怀说,你现在讲话还能起点作用,是不是你向中央提个建议,请毛泽东出来指挥,或许可以扭转危局。黄克诚这一建议,是对前几次红军反“围剿”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毛泽东军事指挥能力由衷的推崇,反映了当时中央红军许多指战员的心声。后来遵义会议也证实黄克诚的建议是对的。

1935 年2 月下旬,缩编后的红三军团第十团政委黄克诚率部第二次占领遵义城。进城后他从当地一些报纸上获悉留守在中央苏区的红军部队与干部损失严重的信息,深感痛心,又联想到中央红军长征以来严重减员及上个月土城战斗失利等,意识到此时保存革命力量至关重要。他主动找到军团一位领导,坦陈自己的建议。他讲:“老根据地已被敌人摧残殆尽,主力红军又受到重大挫折,剩下的部队不多了。当前保存革命力量十分重要,应该避免与敌人打硬仗,因为红军再也经不起消耗了。必须与敌战时,当要注意掌握时机,作周密考虑,找出打开新局面的办法来。”尽管这一建议被领导人误认为他“缺乏信心”,甚至撤销他的职务,但实践证明,他的这一建议是切中时弊的忠言良策。只有保存好星星之火种,方有中国革命呈燎原之势的那一天。

1936 年12 月中旬,身为红军第一军团第四师政委的黄克诚在听到上级对西安事变的通报后,既高兴又冷静。他拥护党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但又对蒋介石是否真心接受和平协议,特别是对“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表示疑虑。为此,他于1937 年元旦从前线致电毛泽东,坦陈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南京已将张学良十年徒刑赦免,是分化联军与欺骗群众的策略”。他建议“我们第一须单独与亲日派作持久战的布置”,并提出四点应对措施。这一战略预判被几年后国民党汪精卫集团公开卖国投敌、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罪恶行径所证实。电报对南京政府不信任和对时局担忧,特别是做好对亲日派作持久战的布置的建议,是极有远见的。这一建议既体现了辩证思维,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两面性;又体现了战略思维,未雨绸缪,把握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凸显一名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

1937 年8 月,为了尽快实现两党合作抗日,进而推动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关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谈判中,在坚持对红军的领导和实行独立自主的原则下,也作了某些让步,如不设政治委员,将政治部改为政训处等。一个月后,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黄克诚,在到一一五师的基层调研时发现,当初谈判中这一让步带来消极的后果,即政治工作受到冷遇与削弱,军阀倾向开始抬头。他敏锐地意识到若不及时纠正,将直接影响军队建设,进而影响部队的先进性与战斗力。于是,黄克诚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首先向师首长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等作了汇报,并得到了认同。他回到总部后立即向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作了汇报,建议恢复部队的政治机关和政治委员制度,切实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任弼时赞同其建议,并责成其起草关于恢复部队政治委员及政治机关的报告。10 月19日,总政治部将报告以八路军首长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的名义正式上报中央。10 月22 日,张闻天、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恢复政治委员及政治机关原有制度。随后,立即在全军贯彻执行。黄克诚的这一建议是我军领导的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了人民军队先进性,不仅对赢得抗日战争胜利有其现实意义,而且对继承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黄克诚对此功不可没。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绥靖政策、国民党顽固派分裂倒退的复杂形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政委黄克诚虽身处太行根据地的太南区,但心系抗战发展的全局。他利用指挥战斗的间隙,认真研读中央及八路军总部的文件,分析报纸上的信息,对整个抗战时局走向及对策作深入思考。有了成熟的想法之后,他不仅向八路军总部领导谈了自己的看法,而且还于1940 年元旦直接给毛泽东发送一份建议电。他指出,当国民党向八路军大举进攻时,“我党政治主要打击方向是日本帝国主义,军事主要打击方向是卖国贼”。他还建议我们应建立大块根据地,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争取苏联援助,进而粉碎日军与国民党的联合进攻。他的这一建议与党中央关于抗战发展的战略方针是一致的,极具战略眼光。

当1941 年7 月上旬日军即将对华中抗日根据地“扫荡”时,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发出“保卫盐城、保卫苏北根据地,粉碎敌伪‘扫荡’”的号召。对此,新四军三师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认为这个号召欠妥。他认为日伪军已对盐城形成三面合围之势,此时仍集中主力去对付来犯之敌的部署是不恰当的。他向新四军总部建议,不应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应努力避敌锐气,主动将华中局与军部机关撤出盐城,跳出敌人的合围圈,转移到阜宁农村,先实行分散游击,然后再伺机转入反击。这一建议遭到军部首长的否决。后来保卫盐城之战的局势发展如黄克诚所料,我军将士虽英勇抗敌,终未能有效阻止敌人,且部队伤亡严重。鉴于此情,黄克诚一面奉命指挥所属部队作战,一面给延安发送电报,直接向党中央毛泽东建议:新四军军部应尽快转移,撤离盐城。因为党中央毛泽东的关注,加上战局发展日益严峻,刘少奇复电毛泽东表示已在重新考虑黄克诚的意见。7 月22 日新四军军部机关及部队仓促撤离,日军占领一座空城——盐城。事实证明,早撤出盐城早主动。即便事实证明“保卫盐城”的口号是错的,但在一段时间里在新四军内部对“保卫盐城”的口号是否正确仍在争论之中。直至次年3 月刘少奇从华中去延安途中在给陈毅、张云逸的电报中才肯定黄克诚的意见,即“当敌人合击与扫荡时,主力应切实避免与敌人作战……应主动分散向周边地区及敌占区活动”。这个电报客观上对“保卫盐城”的口号是否正确作了结论,对黄克诚当初的这一建议作了肯定。

1940 年11 月29 日夜打响的曹甸战役是刚成立的新四军八路军华中总指挥部组织的第一个战役。战前总指挥部下属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的黄克诚向总指挥部表示不赞成立即攻打曹甸。他的依据是:首先,按照我党有理、有利、有节这一策略方针,当韩顽尚未主动侵犯我部时,我部则不应该去进攻。其次,我部刚刚占领淮海、盐阜等地,尚未站稳脚跟,当务之急是发动群众、巩固根据地。再次,曹甸是韩德勤经营多年的老巢,已形成巩固的防御体系,且地处水网地带,易守难攻,而我军又缺少强攻武器。所以,急于攻打曹甸,不仅政治上被动而且军事上也无取胜的把握。遗憾的是,华中总指挥部并没有采纳黄克诚的建议,在中央认可下按计划攻打曹甸。战役之初的局势如黄克诚所预料,我军虽顽强拼杀,但久攻不克。面对这一僵局,黄克诚不仅致电刘少奇、陈毅而且电报中央,呈述自己的意见。他讲从历史上看,用猛冲猛打、速战速决的战法攻击敌人坚固据点,极少有成功的;从现实看,敌人工事坚固且兵力多,而我军没有强攻武器,不仅无取胜之把握,而且将会招致重大伤亡的可能。为此,他建议用持久战并提出六条具体战法。结果这一建议再次被总指挥部否决。接着总指挥部下达总攻曹甸的命令,尽管黄克诚部及其他各部将士奋勇作战,但仍然无法突破顽军的基本阵地。无奈,部队撤出战斗。

在随后的曹甸战役总结中,虽然一度把战役失利的主要原因归咎于黄克诚的右倾、消极,甚至撤了他的司令员职务,但最终还是肯定了黄克诚的建议。刘少奇在给中央的电报中承认“苏北问题已成僵局,急切不可能彻底解决”。几年后刘少奇在给黄克诚的信中坦陈:曹甸战役本来是可以不打的,因为自己心急,后来又强攻,也是不应该的,而你当时反对强攻是对的。总指挥陈毅在《曹甸战役总结》中也认为,曹甸战役的教训即在于“少理”“轻敌”“仓促”“猛打”,没有及时采纳黄克诚的意见。实践证明,黄克诚对曹甸战役的建议是正确的。

1945 年9 月2 日,日本正式签字投降。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非常关注抗战胜利后我党的战略方针。他凭借军事家的敏锐意识到,应趁国民党处于大后方来不及抢占东北的大好时机,大举进军东北,建立战略性根据地。他认为,虽然中央已对出兵东北作了部署,但是所派兵力不够多,动作不够快,目前还没有看到一个全面部署电。他觉得此事重大,事不宜迟,遂向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饶漱石建议,以华中局名义迅速给中央发电报。饶漱石以战略方针性问题需开会讨论为由予以敷衍,黄克诚果断地于9 月14 日以个人名义给中央发电报。他在电报中阐述了对目前局势发展趋势的看法,提出在和与战问题上应持的具体方针,强调不失时机地“创建战略根据地”,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他还对军事部署提出了具体建议。

中央收到黄克诚的电报,既肯定其战略眼光,又肯定其具体的军事部署,与中央不谋而合。9月17 日,刘少奇给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电报中提出“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时,特别提到了黄克诚的这一建议。9 月19 日,毛泽东回电表示“完全同意”。随后中央相继派出2万名干部和11 万人的部队迅速开赴东北,其中包括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三师3.5 万人。后来的历史证明,当初确立这一战略方针是极有远见的决策,对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重庆谈判前,中央控制东北进而建立巩固的战略基地的思路是明确的,选派干部去东北也是确定的,但是“派军队去现在还不能定,还要看形势”。而黄克诚的这一建议,恰恰坚定了中央的决心,加速进军东北的部署。由此可见,黄克诚勇于建言献策成效显著,彰显了共产党人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范。

猜你喜欢
黄克诚盐城我军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台湾蝴蝶兰:绽放盐城滨海 助力乡村振兴
《突破口》,道出我军制胜密码
透鲜的盐城话
炮击金门:黄克诚心疼打炮太多
黄克诚智斗仇敌
见证,抑或赞美:在盐城思想的盐分间
黄克诚的围棋人生
一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