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

2022-10-14 06:01周昊然张佳璐冯朝阳孟凡亮刘思当
养猪 2022年5期
关键词:耳病活疫苗毒株

周昊然,张佳璐,李 靖,冯朝阳,孟凡亮,刘思当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生猪生产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每年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在我国虽然多种商品化疫苗已得到广泛应用,绝大多数猪场用PRRSV减毒活疫苗或灭活苗高强度免疫,但感染率仍居高不下,肥育猪场普遍阳性带毒,阴性种猪场极少[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危害仍然很严重。因PRRSV疫苗免疫效果的不确定性、类NADC30毒株的广泛流行,多种毒株如类NADC30、34毒株、高致病性毒株、重组毒株的存在和PRRSV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使得PRRS防控难度巨大。

1 材料与方法

1.1 发病背景

山东省肥城市某猪场存栏母猪60头,保育猪310头,2022年3月该猪场7头怀孕后期(85~105 d)母猪出现流产,死胎数增加,约80头55日龄左右的保育猪出现咳喘,呼吸急促困难,并呈犬坐式呼吸,病猪发烧40~41.5 ℃,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且有5头保育猪死亡。此前该猪场从未进行过PRRS疫苗的免疫,发病后对猪群使用了包被恩诺沙星拌料治疗,但是效果不佳,未能有效控制猪只的发病与死亡,遂前来就诊。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Taq DNA聚合酶,DNA Marker DL 2 000,购自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DNA/RNA KIT,Easy Script One-Step RT-PCR Supe Mix,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送诊病猪临床症状

送检病死猪生前呈犬坐姿式,精神沉郁,驱赶不动,呼吸急促且困难,鼻翼扇动,发烧,可视黏膜发绀,耳、嘴及颈部皮肤呈蓝紫色(图1)。

1.4 剖检变化和样品采集

病死猪剖检发现整个肺脏呈暗红色肿大(图2),肺切面硬实,有少量浆液渗出;颈部淋巴结、肺门淋巴结呈紫色充血肿胀;腹股沟淋巴结充血肿大。采集猪扁桃体、肺脏、肺门淋巴结、脾脏、腹股沟淋巴结组织。一份放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一份于-80 ℃冰箱冻存。

1.5 病料处理

取适量冻存的淋巴结、肺脏、脾脏组织病料放入研磨器中,加入1 mL灭菌PBS,将研磨后产物转至1.5 mL灭菌离心管中。置于-80 ℃冰箱中反复冻融3次,再12 000 r/min离心7 min,将上清液吸入到灭菌离心管中并完成核酸的提取。

1.6 PCR/RT-PCR

根据NCBI上已发表的PRRSV、猪瘟病毒(CSF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保守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表1),配置PCR/RT-PCR反应体系,进行3种病毒的检测。

表1 PCR/RT-PCR引物序列

2 结果

2.1 病毒PCR/RT-PCR检测结果

通过PCR/RT-PCR扩增特异性病毒基因片段后,将扩增产物在1%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电泳结束后根据凝胶在紫外凝胶成像仪下条带位置判断猪只的病原感染情况(图3),结果表明猪只感染了PRRSV,而未检出其他病毒感染。

2.2 病理组织学诊断

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组织,制作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镜检发现支气管周围及肺泡壁大量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增生,肺泡壁显著增厚,轻度充血、出血,肺组织呈典型间质性肺炎病变(图4)。

3 防治与讨论

根据猪场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病毒检测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综合分析,该病例是PRRSV感染所致的PRRS。

PRRSV传播迅速,猪场中普遍存在,病毒可通过精液传播、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并且母猪可垂直传播给仔猪,感染猪只长时间带毒、排毒。基于对PRRSV传播、致病机制、遗传变异等特性以及免疫防控综合分析,为猪场制定了综合防控措施。发病猪群使用包被替米考星或泰万菌素和抗病毒中药(黄芪板青)进行治疗;猪场执行严格消毒措施;及时调整优化了猪场的免疫程序:选择经典毒株致弱活疫苗进行紧急普免。并建议猪场选择该疫苗按下列程序常态化免疫,后备母猪配种前2次免疫驯化,基础母猪每年3次普免,仔猪2周左右初免,4周后二次免疫。

用药5 d后猪群咳喘问题明显减轻,半月后回访猪场,猪群已经基本无呼吸道问题。在采取经典毒株致弱活疫苗免疫后,后续批次猪只只有零星存在咳喘症状,且较易治愈。

3.1 蓝耳病的预防

蓝耳病的预防策略要进行精细化、系统化的制定,首先要明确本猪场存在的疫病传播风险环节,强化猪场生物安全,做好引种检测隔离,加强人员入场流程与人员场中流动管理,严格进行车辆、入场物资的洗消工作,有条件的猪场可以采用空气过滤系统来降低PRRSV进入猪场导致猪群感染发病的风险。

疫苗免疫是防控PRRSV的重要措施,但是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灭活疫苗效果不佳,活疫苗免疫有效,但却是一把双刃剑。提倡使用疫苗的观点是疫苗虽无法有效阻断PRRSV对猪只的感染,但是可以降低猪只感染后的病毒载量与排毒时间,减轻猪只发病的临床症状与发病严重程度,降低发病猪群的死亡率,从而减少因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建议谨慎使用或反对蓝耳病疫苗免疫的观点,主要是基于灭活疫苗效果不佳或无效,减毒活疫苗使用后给猪场造成巨大安全隐患[2]。

3.2 蓝耳病的控制

3.2.1 细菌继发感染的控制 蓝耳病对猪的呼吸系统造成损伤,并且造成免疫抑制,打开了呼吸道病原菌入侵的门户,从而使得猪只更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导致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如猪群中存在蓝耳病时,更容易发生猪支原体肺炎、猪肺疫、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当猪群中已存在猪支原体肺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时,呼吸道黏膜屏障受损,此时猪群感染PRRSV后会导致更严重的伤亡与损失。蓝耳病的控制较为困难,控制方案也较少,在猪场暴发蓝耳病时,可适当使用抗生素(如替米考星、泰万菌素、头孢、氟苯尼考等)与解热抗炎药物(卡巴匹林钙、氟尼辛葡甲胺)来控制猪继发的细菌病,从而降低猪群的死亡率。

3.2.2 后备母猪血清驯化技术 后备母猪如果在引入经产母猪群前PRRSV阴性或者对PRRSV免疫力弱,则在将后备母猪引入经产母猪群中之前,可以进行对后备母猪的驯化,使后备母猪在配种之前感染与经产母猪群相同的PRRSV毒株,且在引入经产母猪群前完全康复,则会形成对猪场存在PRRSV毒株的坚强免疫力,使后备母猪在配种和妊娠期间不会转为病毒血症阳性,可减少对猪群及新生仔猪的传染风险[3]。

3.2.3 闭群净化 因为猪蓝耳病疫苗效果的不确实与可能潜在的风险问题,目前闭群净化技术已广泛用于从母猪群清除 PRRSV。在感染PRRSV的母猪群中实行闭群饲养管理,最终使猪群PRRSV带毒率下降或者消失。主要包括“闭群饲养、驯化、检测与强化淘汰、增强生物安全”几个重要环节。此技术可以对PRRS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但需猪场有高水平的生物安全体系、兽医团队、管理团队,要保证不能有外来的新PRRSV毒株进入,在闭群过程中猪场空栏率上升,栏舍利用率下降,猪场会有较大经济压力。

4 建议与展望

我国在非洲猪瘟疫情下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普遍提升的背景下,对于传染性强的PRRSV仍防控较差,需要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更加有效的防控对策,助力于我国PRRS的控制与根除。

猜你喜欢
耳病活疫苗毒株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
替米考星对初产母猪蓝耳病的治疗研究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记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猪蓝耳病临床诊断与综合防治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什么是减毒活疫苗
猪蓝耳病发病的特点及防治
Pattern of acute poisoning in Jimma University Specialized Hospital, South West Ethiop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