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林下香菇栽培模式探究

2022-10-15 06:49王一舟王杨杨肖淑倩冯立健
广东蚕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杂菌原种菌棒

王一舟 王杨杨 肖淑倩 冯立健

铜仁市林下香菇栽培模式探究

王一舟1王杨杨2肖淑倩1冯立健1

(1.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554300;2.铜仁市第八中学贵州铜仁554300)

文章就铜仁市林下香菇栽培模式进行了探究,通过林下搭建层架栽培香菇,依托当地自然条件,实现香菇周年化生产,提高当地农业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增收。

香菇;林下栽培;层架;周年化生产;农民增收

香菇,亦称“香蕈”“冬菇”,属担子菌亚门,白蘑科。菌盖表面褐色,菌褶白色;菌柄筒状或稍扁,白色,基端稍带红色或红褐色。香菇生长于枯死的枫香、栲、枹、栎、栗、野漆等树上。香菇不仅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级美味食品,而且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从优质香菇子实体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香菇多糖(Lentinan,简称LNT),是目前世界上医药方面最强的免疫剂和调节剂之一,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香菇中还含有18种氨基酸,具有降低胆固醇和预防肝硬化的作用。铜仁市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林地资源丰富,耕地资源紧张。由于铜仁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热同季,传统香菇栽培模式很难在夏末秋初时节出菇,进而易造成季节性货源短缺,价格上涨。为充分开发当地的林地资源,提高当地农业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增收,林下香菇种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但栽培方法亟待改进。本研究就林下香菇种植模式开展探究。

1 研究背景

香菇具有较高的营养、药用和保健价值,为提高香菇的产量和品质,人类进行了大量探索。从最早的砍花法,逐渐发展到段木栽培法,直到20世纪中后期发明的袋料栽培法,结合纯菌种技术,才真正实现香菇种植效益的显著提升,其间经历了近千年的艰辛探索[1]。截至2020年,我国香菇产量达1 164.45万吨,占全球香菇总产量的90%以上,产值近1 000亿元,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1 000万人,是我国生产区域最广、总产量最高、影响最大的食用菌产品[2]。

近年来,贵州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发展实际和自身禀赋,大力发展包括食用菌在内的农业十二个特色优势产业,香菇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目前,铜仁市香菇种植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栽培过程中未能采用适合本地区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的栽培技术,导致同一品种在本地区产量较低,生产成本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铜仁市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夏有酷暑冬有严寒,雨季较长,若采用传统大棚种植技术,夏末秋初时节难以出菇,且容易出现烂棒和杂菌感染等现象,越冬后又难以继续出菇,直接导致减产,从而导致香菇市场供应量起伏不定,对外界依赖程度高。由于生产成本上涨,也导致香菇价格上涨,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价格优势。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探索利用林下自然环境优势,规避不利影响因素,提高本区域香菇产量和品质,实现错季出菇的栽培模式。

2 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改变香菇的种植环境,以期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林下种植香菇,既充分开发利用铜仁市丰富的林业资源,又减少耕地的占用,同时林下出菇条件适宜,还能降低管理成本;二是林下湿度大、昼夜温差大、氧气充足、通风条件好,有助于减少烂棒,进而使得香菇在夏末秋初也能大量出菇;三是避雨棚和层架依林而建,省去遮阳和温控设施,可以减少棚架设施的使用。

铜仁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林业资源丰富,耕地资源紧缺,本项目的开展,既充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又能减少耕地的占用。同时,借助林木遮阳和搭建防水棚及层架,能有效减少钢材、遮阳材料、喷洒设施和其他温控设施的使用,有助于香菇产业向节约化、环保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3 研究方法

为实现夏季出菇,须把控制种的时间节点。根据香菇菌丝生长特点,10月开始母种的活化与扩繁,11月完成原种的制种;12月下旬接栽培种,待栽培棒菌丝封口,即可运送至栽培场,4月将长满菌丝的栽培棒摆放到层架上,待其转色后即可出菇,其间需要120 d~140 d。

3.1 菌种的制作

当前人工栽培食用菌普遍使用三级制种,即母种、原种和栽培种。

(1)母种(一级种)的制作。采用PDA培养基:以1 000 mL为例,选用200 g新鲜马铃薯,去皮切成丁,慢火煮沸保持30 min,8层纱布过滤取滤液。继续低温加热,加入琼脂20 g,葡萄糖(或蔗糖)20 g,搅拌至完全溶解,加水定容至1 000 mL。分装试管至试管容积1/3,塞紧试管塞,包牛皮纸捆扎后进行灭菌。

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接种,选择菌丝生长旺盛,健壮的菌种接种,接种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进行,避免杂菌污染。将接种好的试管放入恒温培养箱中,24 ℃培养,每天观察,及时剔除污染试管,7 d~10 d菌丝长满后接原种。

(2)原种(二级种)的制作。采用木屑培养基:木屑77%,麸皮21%,蔗糖1%,石膏1%。湿度保持在50%~60%,pH自然,搅拌后装袋灭菌。

待原种袋冷却后运至接种室,在超净工作台接种,注意接种块不要外露,以防失水干燥。完成接种后搬运至培养室,22 ℃~24 ℃避光培养,湿度控制在60%~70%,早期温度控制在20 ℃以下为宜,待菌丝长满封面后再升温,期间观察记录,及时除去感染杂菌的菌袋。45 d~55 d菌丝长满原种袋,即可接栽培种。

(3)栽培种(三级种)的制作。木屑培养基,在原种培养基的基础上增加碳氮比:木屑79%,麸皮20%,石膏1%。湿度保持在50%~60%,pH自然,经搅拌后装袋灭菌。

灭菌后移至冷却接种室,待完全冷却后采用室内开放式接种。接种时用锥形打孔器在栽培棒上打孔,打孔前用乙醇棉球擦拭打孔器、接种面。去掉原种老化菌皮,将长势良好的原种块按压入孔口,压实,套外袋,移至培养室。培养条件同原种。

原种和栽培种的生产工艺流程:配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养[3]。

3.2 层架的搭建

铜仁市拥有丰富的竹资源,林下层架采用竹子搭建,既能节约成本,又能克服山地不平整的缺点。竹制层架由两个部分组成,包含顶部防雨棚和主体层架。与传统钢材层架相比,在连接技术方面主要在于使用材料的差异,钢材层架必须使用钢材钮来连接,竹制层架则使用篾丝或可分解塑料带绑扎。

(1)主体层架搭建方法:主体层架由支柱、水平杆和斜撑杆3类组件组成。水平杆分为纵向水平杆和横向水平杆,斜撑杆分为端面斜撑杆和侧面斜撑杆。为了增强竹制层架的稳定性,在层架两端用2根端面斜撑杆交叉斜撑,节点处侧面用1根侧面斜撑杆固定支撑。主体层架可以搭建6层~7层,以6层为例,底层高于地面0.2 m,上下层高0.2 m,顶层距雨棚基部0.6 m,主体层架高1.8 m,宽0.8 m,每节长1.4 m~1.8 m。

(2)防雨棚搭建方法:防雨棚用篾片弯曲成棚弓,在弓的顶部和两端基部用垂直于弓面的3根竹竿串联固定,处于层架在节点和端点处的弓面下方用1根弓弦竿固定弓形。

(3)主体层架与防雨棚的连接方法:在每一个层架节点处从地面支1根支撑防雨棚的雨棚支撑竿,雨棚支撑竿用绑扎丝与层架主体固定,弓弦竿与节点处的层架支柱连接固定。

3.3 发菌管理

发菌期是指栽培种接种至出菇阶段菌丝长满菌袋并转色的过程,其间对环境因子的调控有特殊的要求。接种后套外袋,将菌棒移至培养室,待接种口菌丝生长连片后刺孔增加氧气供应,然后可将菌棒移至栽培场,等待转色,完成转色后即可出菇。

接种后菌袋呈“井”字形摆放,开始吃料定植,此间不宜翻动菌棒,一周后菌丝从接种口向四周延伸,严防高温烧菌,每天需对培养室进行通风。两周以后可以翻堆一次,此时菌丝已长满接种口,开始出现相邻孔口间菌丝连接,此时需围绕接种口刺微孔以增加供氧量。刺孔后菌丝生长更加旺盛,袋温会急剧上升,需延长通风时间,刺孔后会增加杂菌感染,要及时进行消毒杀菌。待菌丝长满菌袋,脱去外袋,出现瘤状突起,表明营养生长至成熟,此时可以将菌棒移至层架,刺大孔促进转色。

3.4 出菇管理

转色结束后脱去菌袋,划口时不要划破保水膜,在层架静置3 d~5 d,待划口处菌丝恢复生长后注水催菇。待菇蕾长出后,视疏密程度,适当进行护蕾和疏蕾,每袋保留12~15个幼蕾,太多营养供给不足,太少降低产量。

第一潮菇采收结束后,需养菌14 d~20 d,待采摘处菌丝重新转色,表明营养重新积累完成,可再次注水催菇。

3.5 病虫害防治

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始终,总体来说分为3个阶段:制种阶段、发菌阶段、出菇阶段。在制种阶段和发菌阶段,容易感染木霉和链孢霉等杂菌;出菇阶段除容易感染上述杂菌外,还容易滋生青苔,褐腐病以及螨虫,蛞蝓等病虫害。因此,应持续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4 研究过程

如图1所示,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图1 铜仁市林下香菇栽培模式探究试验流程

第一阶段:选种和制种,并整理林地。根据出菇期气候特点,选择高温型品种L808,采用三级制种方式,即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为防治杂菌污染和出菇期保水,采用套袋加保水膜菌袋制种。

第二阶段:发菌期管理,刺孔,转色,搭建好防水和层架设施。待菌丝生长连片后刺小孔放气,脱去套袋,待菌丝长满菌袋后刺大孔放气,促进转色。此阶段还需整理林下,去除杂草小灌木,搭建竹制层架和防水棚,盖遮阳网及喷淋设施。

第三阶段:摆放菌棒,出菇管理。转色结束后将菌棒移至林下层架、地摆和覆土,等待出菇。采菇后静待菌丝恢复,即采摘处“结疤”,再注水催菇。

5 研究结果

5.1 菌种培养基配方

在通用香菇三级种培养基配方的基础上,本试验进行合理创新,获得较好效果,如表1所示。

表1林下香菇(L808)三级种培养基配方

三级种培养基配方 母种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 原种木屑77%,麸皮21%,蔗糖1%,石膏1% 栽培种木屑79%,麸皮20%,石膏1%

5.2 不同阶段对环境因子及时间的需求

通过研究记录不同阶段的数据显示,香菇不同阶段所需环境因子和所需时间如表2所示。

表2林下香菇(L808)不同阶段所需环境条件和时间

各阶段适宜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照/lx氧气时间/d 母种24~26自然黑暗自然7~10 原种20~2460~70黑暗较高40~50 栽培种18~2260~70后期需散射光后期需氧量大120~140 出菇期10~2585~95散射光高浓度90~120

5.3 栽培模式及产量

试验采用3种林下栽培模式,分别对其进行观察和测产,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不同林下栽培模式菌丝量和子实体产量

栽培模式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子实体/个产量/g 地栽有菌丝,不扭结——— 地摆菌丝量大,易扭结只出1潮菇3~651~102 层架菌丝量大,易扭结4~5潮菇25~38425~646

5.4 不同阶段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食用菌种植过程中对病虫害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办法。菌袋必须严格灭菌,接种场地可以根据条件采用紫外灯,喷洒高锰酸钾溶液等对场地进行消毒。

香菇在不同阶段均有可能感染杂菌,通过观察统计,菌丝生长阶段极易感染链孢霉和木霉,两者感染率之和近5%,如不及时处理,极易扩散。林下种植模式在出菇阶段易感染褐腐病和青苔,未及时采摘导致腐烂,易滋生菌蝇蚊,蛞蝓等虫害。

菌丝生长阶段易发生霉病感染,霉病大量发生时不宜增加湿度,可通过降温,及时移走或者涂抹药物进行防治。若霉病侵染至整个菌棒,则需将菌棒深埋并用石灰消毒;若在局部滋生,则用注射器将药剂注入感染区进行防治。对于菌蝇蚊,可用黄板进行物理防治;对于蛞蝓,可以在地面上撒四聚乙醛颗粒剂的方式来防治;对于青苔病,可通过浸泡青苔速灭制剂进行控制。

6 分析与讨论

6.1 菌种

香菇品种主要为中低温型,在高温条件下难以出菇,结合山区林下自然环境气候,反季节出菇不宜选用低温型品种,可选用中温偏高温型品种,如香菇L808(本试验用菌种)、夏香3号、花菇007等。

6.2 培养基配方

传统栽培香菇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大致相同,本试验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在原种基础上降低了氮的含量,增加了C/N比值,有利于菌丝扭结出菇,缩短菌柄长度,在夏季气温较高的情况下,提升香菇品相,减少畸形菇。

6.3 养菌场所

营养生长期间,对温湿度和光照有特殊的要求,对于夏季出菇,菌丝营养生长期间正值早春时节,室外气温较低,不利于菌丝生长。故而营养生长阶段,需选择室内养菌,直至栽培棒菌丝长满,室外气温上升后,才能移至林下转色出菇。

6.4 栽培条件

香菇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环境因子的需求不同,菌丝生长阶段温度和湿度不宜过高,高温会导致烧菌,高湿会增加杂菌感染,温、湿度过低会抑制菌丝生长。菌丝萌发阶段不需要光照,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会抑制菌丝生长。有研究表明,红光和蓝光对菌丝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4]。

6.5 栽培模式

结果显示,3种栽培模式具有明显差异,覆土栽培具有较高湿度和较低温度,在夏季高温天气,可以促使出菇。但本试验实施过程中,遇到长时间阴雨天气,导致土内湿度过大,严重降低了土内氧气含量,菌丝未能扭结出菇。地摆栽培具有类似的原因,除长时间阴雨导致杂菌大量滋生外,林地湿度大,地摆菌棒吸水,造成菌棒快速软化、腐烂,仅出了一潮菇,子实体数量少,产量低,造成营养资源大量浪费,且污染林地自然生态环境。地摆式栽培适合于北方干燥环境,覆盖遮阳网,结合人工补水,产量十分可观。

层架栽培克服了以上两种栽培模式的不足,既能充分利用林下较高的湿度,因层架有防雨棚,所以不会积水使湿度过大导致烂棒。同时林下高通风条件使得温度不至于过高,且氧气充足,光照强度适宜,以上诸多条件均利于出菇,故而铜仁市林下香菇栽培宜采用层架模式。

6.6 病虫害

香菇富含菌多糖和氨基酸,具有特殊的菌香味,栽培场所对空气湿度要求大,所以极易滋生蚊虫。培养基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如果灭菌不彻底,或者采收不及时,导致子实体腐烂,则极易感染杂菌。因此,出菇场需远离人畜活动区,且务必保持干净卫生,经常消毒,子实体成熟后应及时采收,清理坏死烂掉的菇体。治理手段应首选物理防治,其次是无公害药品(如石灰),切忌使用有机农药。

6.7 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林下香菇层架式栽培可实现夏季反季节出菇。经测算,通过7层层架摆棒,可实现每亩林地容纳2万个香菇菌棒,比传统大棚和地摆栽培容纳量分别增加50%和100%。根据试验结果,林下种植香菇,转化率高达85%,提高了原料利用率。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一个农村家庭可以管理5万棒,可实现年增收6万元。综上所述,林下香菇层架式栽培,可实现香菇错季生产,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种植效益,进而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7 总结

铜仁市地处山区,耕地面积少,但森林覆盖率高达66%,林地资源丰富。本研究在“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探索林下香菇栽培模式,以期提高香菇产量和品质,提升香菇种植效益,进而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张金霞,蔡为明,黄晨阳.中国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2]智研咨询.2020年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香菇种植业发展迅速,深加工领域有待进一步开发[EB/OL].(2022-01-17)[2022-08-19].https://www.sohu.com/a/517169424_120950077.

[3]马瑞霞,王景顺.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4]付显锋.高温香菇高效栽培配方的筛选[J].中国食用菌,2021,40(6):50-55.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9.20

S792.11;S646.12

A

2095-1205(2022)09-64-04

猜你喜欢
杂菌原种菌棒
南方黑木耳长袋栽培关键环节技术集成*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桂蚕8号原种繁育效果分析与配套繁育技术
香菇出菇期菌棒补水技术要点
石湖林场香菇种植户(新韵)
熟料生产双孢蘑菇基质培育过程中杂菌防控措施
三种常见杀菌剂对白僵菌纯化以及生产中作用研究
JBZ—S—4型菌棒注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