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于体:德体融合的理念与路径*

2022-10-19 17:18王虹懿
中国德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太极育人融合

■ 王虹懿 刘 冲

要达到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目标,学校德育和体育之间就不能是简单的形式上的结合,而应该在符合德育和体育目标要求的前提下,走向德育和体育的深度融合。从学校德育和学校体育的实践形态来看,寓德于体是德体融合的基本方式。

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主要载体,也是全面发展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具备融通其他各育的条件,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寓德于体”是“以体育心、以体育德”的内在要求,是体育与德育相互融合的实现方式。

一、寓德于体:体教融合的内在要求

学校体育不仅是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的载体,也是培育体育品德的主阵地。“寓德于体”是体教融合的内在要求。

(一)寓德于体为体教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体育与教育的协同发展方式实现了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转变。2020年9月,体育总局 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多方能力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体教融合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健康”蕴含着青少年身体机能健全和品质人格健全两层含义,体现了学校体育课程“育体”又“育心”的理想追求。《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要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保证基础、重视多样、关注融合、强调运用。这些政策要求为走向体教融合的体育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德体融合是体教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各育与体育的融合有“定格”作用。从德体融合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新实践来看,寓德于体是德体融合的新思路。

(二)寓德于体为德体融合赋予了新内涵

要达到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目标,学校德育和体育之间就不能是简单的形式上的结合,而应该在符合德育和体育目标要求的前提下,走向德育和体育的深度融合。从学校德育和学校体育的实践形态来看,寓德于体是德体融合的基本方式。寓德于体内蕴了四重内涵:其一,寓德于体的形式是“以体载德”,深挖学校体育的德育价值,搭建以体育德的新平台;其二,寓德于体的内容是“德体并重”,是德育和体育两大领域教育内容的协同整合,而不是单方面强调德育内容学习或体育内容学习;其三,寓德于体的手段是“以体融德”,优化德育和体育教学方式,以体育为实践领域培育学生道德发展,构筑体育融合德育的操作框架;其四,寓德于体的目的是“德厚体健”,支持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德体分离:寓德于体的现实困境

当前,学校体育与德育仍存在“貌合神离”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认识不到位、操作方式失当所致。

(一)德体融合的认识误区

寓德于体能否真正开展,其认识前提是教育工作者对学校德育和体育的地位、价值的准确理解。从现实情况看,部分学校仍存在学校德育与体育关系定位不准的问题。“德育为先”历来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理念遵循,学校构建全方位、多途径的德育体系对改进学校育人格局和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具有先导作用。总体来说,学校对德育工作是高度重视的。然而,部分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则不尽人意。一些学校将体育的目标局限于强身健体,体育教学过程应有的体育品德的养成功能弱化了。这就凸显出高度重视德育和有限重视体育并存的认识局限,对德体融合的落实是一大障碍。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德体融合流于形式,只是通过课程教学将德育和体育进行形式上的拼贴,而未发挥出德体融合的综合育人价值。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各自孤立发展,而是各育贯通的融合式发展。“德”在全面发展格局中发挥着方向引领功能,以“撒盐”的方式渗透于各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灵魂所在。学校全面发展育人格局的建设,必须统筹协调好以五育融合为目标的育人体系,以融合的方式强化各育之间的有机关联,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二)德体融合的操作误区

寓德于体是德体融合的实现方式。德育“定格”,指引德体融合的方向。体育“定位”,确定德体融合的实践操作内容和方法。从近年的实践看,学校体育在实践操作层面仍存在重技能训练和体质锻炼,轻体育品德和体育礼仪的问题。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亟待挖掘。学校虽从体育教材、其他学科、现实生活等领域开发、整合和拓展了德育资源,但德体融合的内容仍显模糊,结构化不足、标准不明确,导致德体融合效果不够理想。另一方面,体育教学方法也需进一步探索。在中小学生看来,纯粹的动作技能训练往往是枯燥、劳累的,如果师生双方情感互动不足,即便是活动性极强的体育课堂也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这进一步凸显了将德育融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三、德厚体健:寓德于体的价值意蕴

寓德于体的育人实践需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确保德体融合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在要求。寓德于体的价值在于德厚体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心”“身”基础。

(一)寓德于体的核心价值

价值是能满足主体需要或引起主体某种愉悦感的东西,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是静态与动态的结合,实现事物对主体的意义呈现。如果把人看作价值主体,把寓德于体看做价值客体,那么寓德于体的价值即寓德于体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人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人的需要也有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寓德于体的核心价值在于满足人在个体发展和社会生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心灵和身体的和谐发展需要。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寓德于体以学生的德、体发展为直接目标,依托德育、体育两大领域,通过课程整合的方式将德行与体质融通,促进学生具备良好的德行和强健的体魄,实现德厚体健。

(二)寓德于体的个体发展价值

寓德于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体育品德即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体育品德包含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三个维度。例如,成都某校“银杏·太极”课程将“太极”武术蕴含的“尚武崇德”思想转化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维度,通过武术基本技术教学与训练,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刻苦耐劳、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等运动精神,使其养成诚信自律、公平竞争、自尊自信等体育道德,谦让、扶弱、重礼仪、讲道德等良好品质,塑造健全人格。

寓德于体有助于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体育是美育学科融合的重要领域,《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资源。仍以成都某校“银杏·太极”课程为例,该课程将太极武术与易学、中医筋络学结合,创编出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太极风格,蕴含了中国武术的“体用”思考、中和之道和审美取向,这对学生而言可谓“修身”与“修心”并重。

(三)寓德于体的社会发展价值

寓德于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学校教育要反复追问、切实落实的问题。明确这一问题,寓德于体的发生发展路径就变得有迹可循、有理可依。寓德于体有助于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历史积淀,形成了特色鲜明又意蕴深远的文化特色,造就了中国人独有的精神气节。中华民族讲德行、讲礼节,对美德的追求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创编了丰富多样的体育运动,其中太极武术就是其典型代表。太极武术承载了中国尚武崇德、内外兼修、正义守礼的修身思想,是德体融合的优良载体。成都某校“银杏·太极”课程以太极武术为主要教学内容,创编出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太极柔力球等运动形式,将传统太极武术以简化、创新的形式在校园内外传播,使太极武术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

四、寓德于体:德体融合的实现方式

寓德于体是德体融合的实现方式,体育教学的目标导向、内容体系、活动形式和评价体系都要与其相适应。

(一)将寓德于体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义务教育体育课程可以培育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构成,包含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构建了育体、育心、育人的学校体育实践框架。为了寓德于体目标的真正实现,体育教学首先要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原则,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为着眼点,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将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体育与健康相结合,充分体现体育课程健身育人的特性。其次,体育教学目标设计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特定发展阶段学生对体育运动、体育技能的理解与认知。再次,要坚持目标与行动统一原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双方在交互中合力达成教学目标。

(二)将寓德于体作为德体内容整合的基本线索

体育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其中,体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体育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而且能够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塑造学生的品格与道德。寓德于体统整的德体课程内容选择应致力于突破时空局限,从体育课堂、体育工作及现代和传统体育项目中挖掘德育资源和德育元素,将具有强参与性、体验感的学习内容纳入体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运动的技能,帮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与同伴合作,主动承担自身在活动中的责任,体验体育运动中的礼尚往来等。例如,在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内容设计中,整合传统体育蕴含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的武德和精气神,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理解。

(三)将大单元统整的项目化学习作为寓德于体的实施方式

寓德于体的教学实施形式主要是基于体育大单元的德体融合项目化学习。在体育教学界,大单元教学指某个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进行18课时及以上相对系统和完整的教学。大单元教学既要保证课时数量,又要保证课堂质量,同时追求课程实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新课标视域下的体育大单元教学要注重素养导向、主题引领、结构化内容、可观测目标和真实学习任务等。以成都某校“银杏·太极”课程为例,学校为1—6年级设计了武术操、银杏太极拳、少年拳、银杏太极扇、太极柔力球、银杏功夫扇等六个大主题单元,大主题单元下是18个课时的小主题学习项目,在大单元和小项目的衔接串联中重构教学知识系统,形成清晰明确的结构化教学内容。

(四)将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寓德于体的保障

寓德于体的实现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内化后通过外显行为展现。最新版体育课标指出,要通过系统收集学生的课内体育学习态度与表现、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与成效、健康行为等信息,作为衡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估标准。此外,要发挥跟踪学习评价的作用,兼顾内外部评价和过程结果评价,构建完整的寓德于体综合评价体系。仍以“银杏·太极”课程为例,该课程关注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表现。在“小课堂”和“小社团”落实课内评价。课内评价由单元评价和课时评价两方面构成。单元评价围绕技能评价、理论评价、学习态度评价三个方面展开,关注学生大单元学习结束后能力、行为、品德的综合性发展。课时评价注重当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评价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作、套路和课堂学习表现等情况;由学生评价反馈生生之间开展团体活动的情况。在“大舞台”和“大赛场”落实课外评价。利用体育课间操大舞台进行学生全员展示,学练提升。利用社会大赛场,学、练、赛一体,帮助学生在比赛中检验学习成果。整个评价体系将教、学、练、赛、评融入课程实施各环节,巧妙地落实了寓德于体的理念和行动。

寓德于体作为德体融合的途径之一,在育人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项目学习,主动体验体育情感、体育道德和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传递。寓德于体的教学实现,既是对学校体育综合育人方式的丰富,也是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品质的升华。

猜你喜欢
太极育人融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刚柔并济
破次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融椅
练太极100%安全吗?
太极马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