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科学课程的融合路径

2022-10-21 15:07杨庆飞福建莆田市秀屿区教师进修学校
小学科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科科学融合

◇杨庆飞(福建:莆田市秀屿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的内在关系

整体而言,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存在相互渗透、互为支持及彼此促进的内在关联性,以学科融合理念组织实施教学,不仅有助于实现教学创新,提升教学成效,而且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能力,且对于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影响。从二者的内在关系来看,两种学科同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且存在诸多相近的共性之处,更为突出的是,学科所容纳的许多知识内容是互为穿插的,且这种特征体现在各单元教学当中。并且,从整个基础教育进程来看,这两门学科也实现了不同年级的互为关联。此外,从学科的知识构成及特点可以看出:第一,小学数学知识相对严谨,且具备较强的数学性特征,但所不同的是,借助学科融合策略,小学数学可以通过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及探究性,更好把握数学知识规律,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运用;第二,从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建构来讲,在学科融合理念指引下,通过学科的深度融合,更加有助于学生打通学习障碍,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给养,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数学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与科学课程融合的意义

得益于“双减”政策的积极影响,构建高效课堂越来越深入人心。其中,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打造高效课堂,也已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被广泛应用于实践教学活动当中。就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而言,既有其学科性质上的同属性,又具备门类划分的同一性。小学数学在本质上,也隶属于科学门类的范畴,两者之间存在诸多的共通之处。基于此,引入学科融合理念构建高效课堂,不仅具备重要的整合基础,而且也有助于切实提升各科课程的教学实效。此外,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小学数学课程所容纳的知识,尽管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依然较为抽象,但数学知识同样有其实践性,引入生活化视角组织教学,同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通过学科融合的策略组织开展教学,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加之学生普遍对科学学科感兴趣,因而借助科学学科的学习方式导入数学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双减”政策为学科融合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且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的融合发展,也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对于打造高效课堂具有积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基于课程融合建构高效课堂

(一)确立合理目标,融洽课堂氛围

毋庸置疑,学科融合尽管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价值,但切不可为了融合而融合。也就是说,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的融合策略,首先要确立统一性目标。这是因为,唯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才可以借助融合策略,聚焦教学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需要明确的是,教学目标的确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对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往往会起到更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在学科融合理念的指引下,原本看似独立的不同学科,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关系,对于较难理解的抽象数学知识,可以借助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将抽象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通过积极探索和发现,获得对数学抽象知识生活化、直观化的理解。实践证明,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的融合教学实践,明确目标对于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尤其是有助于学生在目标指引下,可以借助科学知识对数学内容展开更为生动直观的感悟和理解,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以“厘米”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借助实践感知更好地认识这一长度单位以及测量方法,实践中可以借助学科融合的策略加以展开。具体操作中,事先准备好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不一的小棒,而后导入指导性提问策略:

“同学们,请大家找一找这些长度不同的小棒当中,哪一个是约为2厘米的呢?”

待学生完成后,及时引入科学的估算方式:

“大家非常棒,下面我们一起来对其他的工具进行估算测量好不好?”

参照对照物,学生对其他道具的长度,做出了一致性判断。导入环节结束之后,进入刻度测量教学内容。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导入环节中的实践操作进行方法提炼,而后出示测量工具——尺子,引导学生对需要测量的长度展开操作。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得出结论,依照尺子的刻度,以厘米为单位,可以得出相应的数值。而后,教师拿出被磨坏的尺子,因为0 刻度线较为模糊,使学生一时间陷入纠结中。实践证明,只要按既定的刻度去测量,总会得出相应的测量数据,这与尺子头是否清晰并不存在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出示测量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

由此可见,在一致性目标指引下,尽管方法不一,但融合施教的效果更为显著。同时,基于上述案例分析也可以看到,立足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科融合策略,更有助于快速达到教学目标。

(二)善于运用评价,优化课堂教学

立足学科融合视野构建高效课堂,客观来讲依然属于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该体系的日臻完善过程中,评价的运用依然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正向评价,对于优化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会有积极促进作用。尤其是善于适时介入评价策略,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主体性与实践性、创造性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且,积极科学的评价策略,也契合了学生对自身学习成长的发展需求的切实关注和满足,当聆听到来自教师的正向评价时,学生往往会自觉挖掘自身潜能,以更为主动积极的态度融入学习过程。除此之外,评价策略在学科融合课堂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也契合了学生终身学习与长期发展的育人要求。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关于评价的运用,不仅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而且也要弱化长期以来通过评价来甄别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当做法。

进而,从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的融合发展来看,两种学科的互为交融共进,势必容纳了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基于这一视角,善用正向评价,同样是促使这些丰富资源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强有力促进因素。不仅如此,在课程融合语境下的教学活动,所要引入的评价还要注重多元化方式,即应该涵盖教师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家长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等多元化评价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健康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的融合实践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样十分重要。换言之,教学方法的运用,务必与融合学习的教学内容相契合,并且在具体策略的应用上,还要充分考虑到这两种课程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方法的应用并非按部就班的,而是应以创新为整体思路,并且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并不存在模板式的既定教学方法,而是要充分考虑实际学情,要善于在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中,去不断总结和反思,进而从真正意义上探索出契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创新教学方法。因而可以认为,学科融合视野下的教学方法创新,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鉴于两种学科各自的特点,实践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即提高小组合作水平,引入问题,而后让学生主动探究,进而从中自主获取相应的知识信息。以“平均数”教学实践为例。学生对于求取平均数的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其核心要义并不是仅仅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计算方式,而是以数学知识的学习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此同时,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入科学探究策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在具体操作中,课堂导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富有实践意义的问题思考中,对要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进而建立假设,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获得印证,最终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并获得能力的提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性也要适时介入,以此来启发学生不断地思考。

“同学们,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会用到平均数的方法呢?”

联通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自发思考。

“那么,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一下咱们班学生的身高,要怎么做呢?平均数的方法可不可行呢?”

建立假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而后引入实践操作,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计算每个小组的身高平均数。如此一来,导入实践探究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也锻炼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对数学知识生活化应用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引入大数据算法,引导学生开阔眼界,加深对数学以及科学学科的深层次认知。

(四)精心布置作业,延伸课堂教学

延伸课堂实践,同样是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融合发展的另一个视野。通过课内向课外课堂的延伸,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并从实践反思中得到更为深入细致的理解以及熟练应用。与此同时,以作业形式实现课堂实践的延伸,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之一。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既是科学课程的宗旨,也是数学课程最终的实践路径。小学阶段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其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打好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以数学知识为切入点,通过科学实践去印证数学知识,同样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方法。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日一时之功,而是要靠日常的不断培养和积累。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格外注意两种课程在教学目标设定上的平衡性,并且注重作业内容的相互关联性。

以“长度”的测量为例。随着长度计量单位知识内容的不断丰富,可以将课堂内容引入课外实践,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展开多维度测量为教学目标,让学生运用多种测量工具。例如,用自己的手,或者用脚,或者用常用的铅笔等等,对日常所见的各种物体展开测量,并做好记录。同时,教师还可以导入“化曲为直”的思路,引导学生去测量生活中不规则的物体,比如鸡蛋、篮球、水杯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和理解测量单位在测量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丰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技能。在此基础上,依托学生对课外实践的经验积累,引入科学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统计概念,并学会运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分类和整理。如此,学生对自己亲手实践所得的学习成果,不仅会变得十分清晰系统,而且看起来也一目了然,这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由此不难看出,将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统筹并行,对于学生提升在现实生活中的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看似简单的长度测量,如果缺失了科学课程的融合施教,势必会显得较为单薄。当引入统计图概念后,学生的思维会被进一步打开,对于他们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会产生更好的指引和帮助。

四、结语

总之,贯彻“双减”政策,对构建高效课堂,立足学科融合理念,开展积极的探索和总结,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的融合发展策略,并重点关注了通过学科融合理念的具体实施,对于打造高效课堂所带来的重要价值和教育意义。本研究以学科融合理念为指引,通过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的融合策略组织实施教学,有助于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尤其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的内在关系,揭示了两种课程实施融合的重要意义,并据此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就其实施路径展开了讨论。进而认为,探索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的融合路径及实施策略,有助于打造高效课堂,且契合“双减”政策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

猜你喜欢
学科科学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