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胜利渠精神凝练
——纪念人民胜利渠开灌70周年

2022-10-21 17:20孙杰黄河交通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公关世界 2022年18期
关键词:灌溉黄河工程

文/孙杰(黄河交通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0)

黄河出孟津,东流八十余公里,在北岸接纳了来自太行山的沁河。过沁河口有一个平畴绿野渠道纵横的灌区,这就是著名的人民胜利渠引黄灌区。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它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揭开了开发利用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的序幕。人民胜利渠的渠道位于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境内,南界黄河,北至卫河,全长52.7公里,至新乡市汇入卫河。

一、人民胜利渠工程概况

历史上,黄河“善淤、善决、善徒”,而徒由于决,决由于淤,其根源在于河水含沙量过大。“善淤”主要体现在它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这些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到了下游一碗黄河水可以沉淀出半碗泥沙。据有关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三千多年,黄河下游大小决口达1500多次,差不多两年决口一次,每次决口都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生命及财产损失。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实现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在发展工业与交通的同时也积极推进我国的水利设施建设以振兴农业的发展。1949年党中央决定修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省水利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调查组,对武陟、获嘉、新乡、延津等县进行踏勘并写出书面报告。后经中央批准,成立引黄济卫工程领导机构,开始勘测、设计工作。1951年3月工程动工,1952年3月“引黄灌溉济卫工程”竣工,4月10日试水,12日举行放水剪彩大典。据史料记载,4月12日举行放水典礼当天,当时脚手架还没来得及拆除,就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人民群众前来观看,当时欢呼雀跃的老百姓把现场挤满,翘首期待着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正是受了当时现场群众热烈情绪的触动,“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改名为“人民胜利渠”,老百姓欢呼赞同。这就是今天黄河下游首创水利工程被称为“人民胜利渠”名字的由来。人民胜利渠后来又经过了续建及扩建,1956年扩建后,灌区内渠灌与井灌配合,灌溉新乡地区60余万亩农田。到了1987年人民胜利渠总灌溉面积达到了88.5万亩。受益范围涉及武陟、原阳、获嘉、卫辉、延津和新乡等。

二、人们胜利渠精神的基本内涵

人民胜利渠是跟着新中国的脚步成长起来的,中间也遇到无数的挫折与困难,但是正像它的名字一样无论遇到任何困难我们的“人民胜利渠”都取得了人民的胜利。从建造到现在,人民胜利渠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赞歌。人民胜利渠既是一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治黄史,也是一部“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的发展史。人民胜利渠结束了当地人民靠天吃饭的时代,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为当地人民汇聚了一种新的精神财富——人民胜利渠精神。人民胜利渠精神是在建设人民胜利渠工程的过程中孕育发展而来的。“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勇于牺牲,乐于奉献;万众一心,团结协作;精准研判,科学治理”是人民胜利渠的基本内涵。

1.解放思想,敢为人先

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是人民胜利渠的根本立足点。在黄河下游大堤上建闸开口,让黄河变害为利,为两岸人民造福,这在当时是一项创举,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面对艰难险阻,党和人民没有被吓倒,他们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在工程建设初期,当地还有很多农民表示怀疑,认为自古以来没人敢放黄河水浇地。人民胜利渠的修建可谓是“开黄河下游破堤取水”之先例,从此拉开了治理黄河的新篇章。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是人民胜利渠精神和活力的集中体现。

历史上曾流行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也就是说当时我国的万里黄河只在宁夏和内蒙古的河套地区有灌溉的功效。虽然早在汉代治河名人贾让就提出引黄灌溉的主张,并把它提到“富国民安,除害兴利”的高度,但在那时只能是一种空谈。新中国成立后,在“变害河为利河”治河思想的指引下,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揭开了新的篇章,黄河治理开始步入为人民造福的新阶段。“悬河”兴利,首先从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拉开序幕。黄河作为高高隆起的“地上悬河”,从防洪方面来看确实困难重重,但是在水利兴建上,它位置优越,便于两岸发展自流灌溉。这一巨大转变展示了伟大的人民力量。当时黄河下游的获嘉、武陟、新乡、延津、汲县、原阳等几个县是我省小麦、棉花的主要产地,但是这些地区由于降水稀少从而限制了当地农业的健康发展。为了让这几个地区有充足的灌溉水源,政府就希望通过引流黄河水来灌溉农田,以此来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人民胜利渠没修建之前,据当地的老百姓讲,当地风沙大、盐碱地多,当地的村民都能从自家的土墙上抠出盐来,当时在老百姓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抬头是邙山、低头是河滩,大风黄沙刮过来,光想埋住俺”,通过当地当时流传的这句话,就能反映当时的环境是多么恶劣。引黄灌溉以后,据当时获嘉县丁村的老农回忆:灌溉区当年六月到九月足足三个月没有下过一滴雨,但是引黄河水灌溉的农田依然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在没修人民胜利渠以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经过70年的建设发展,现在的人民胜利渠早已成为“以自流灌溉为主、井渠结合为辅”的大型引黄灌区。人民胜利渠引黄灌溉的成功,也改变了农民一直以来对黄河的恐惧,把“百害黄河”改变为一条生态文明的幸福河,人民胜利渠的建设是我们国家成立后党领导黄河两岸人民治理黄河的成功典范。

2.勇于牺牲,乐于奉献

勇于牺牲,乐于奉献是动力支持,这种精神为人民胜利渠的修建提供了前行动力。人民胜利渠的建设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对党忠诚、恪尽职守、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他们用无怨无悔地坚守和付出为人民树立了榜样和标杆。1951年3月,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全面开工,在施工的过程中还要求渠道土方工程不能影响农耕,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当时为了确保工程顺利完工,黄河水利委员会专门成立了引黄工程指挥部,下设5个施工所、3个转运站、2个土木工程指挥部。参加施工的有五百余名干部,一万多名工人,大家热情高涨,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建设运动。干部、工人、班组之家相互竞赛,挖渠道、修闸门、运土方、拌泥浆,大家相互配合,力争上游,施工采用“平行流水作业法”,即把施工人员按照工种组成专业组,如土工组、砖石工组、安装组等,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工程进度全面推进。人民胜利渠,设计流量70m³/秒,预计经费870万元,竣工时间提前一年半,实支经费723万元,当年浇地28.4万亩,增加农业收入570万元,同时,引黄入卫后,卫河水量加大,航运直达天津。卫河从新乡到临清与南运河相交,是新乡通往天津的重要航道,全长1750里。每到枯水时期,数十吨帆船难以航行,引黄河水到卫河后,卫河可以常年保持五、六尺的水深,这样卫河就可以通行百吨以上的大船,甚至可以通行两百吨的轮船。该区第一期工程于1952年竣工,从此就给当地人民带来诸多好处。三年的工程提前一年半竣工,可以看出当时干部、工人不怕困难、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人民胜利渠修好以后,当地群众注视着流往田间的黄河水,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再也不怕棉花开花不结桃,麦子出穗不结粒了!”1997年黄河断流157天,在灌区旱情严重,饮水困难的情况下,实现全年供水5.09亿立方米,受到了新乡市领导和灌区农民的高度评价,称人民胜利渠为“抗旱功臣”。

3.万众一心,团结协作

万众一心,团结协作是独特优势。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非人力”所能完成,大家都知道黄河河床深浅不一,多淤沙,淤积层地质松软,如何在松软的沙地上建起坚固的大坝,这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渠首闸的修建是这个工程中最艰巨的部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黄河的河道不稳定。其二,黄河河床高低不定。其三,黄河含沙量大。其四,河岸淤沙多建闸的基础难以确定。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缜密地选择进水闸的位置和方向。经过水利专家的研究和苏联专家的帮助,以及当地老渔民的建议,吸取各方的经验,最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在我国广大人民齐心协力的配合下,我们不但完成了这项工程,并且提前完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在人民胜利渠建设的过程中,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在施工过程的不同时期和关键环节,都能做到及时跟进,给出宝贵意见,让工程建设少走弯路,顺利进行。人民胜利渠建设有着健全的施工组织,为了保证各施工单位密切配合,施工前成立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指挥部,全面安排施工,各县都相应成立了指挥部。另外,当地人民群众功不可没,在引黄济卫工程刚开始兴建的时候,工程本来是要承包给承包商的,但是承包商不好找,一时也雇不到合适的工人。在这种情况下,指挥部决定发动当地人民群众,让他们来支援该工程的建设。人民群众从未让人失望过,在此工程期间,使用的十三万吨物料和田间工程土方都是依靠当地的老百姓运送完成的。当然人民胜利渠的修建也离不开当时苏联专家的帮助,苏联专家在人民胜利渠的修建过程提供了很多建议及施工方案和管理办法,对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是党政领导带领着当地人民群众上下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劳动人民万众一心,以极大的热情和智慧,加上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与援助,才使得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提前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人民胜利渠的建设。人民胜利渠的修建不是单打独斗,它是我国各方社会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

4.精准研判,科学治理

黄河水少沙多,所以解决黄河泥沙问题是当务之急,经过水利专家和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胜利渠的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都成功地解决了泥沙淤积渠道的问题,创造了几十年渠系补充不淤的奇迹。

另外,灌溉不只是为了防止旱灾,更重要的是通过灌溉来改良土壤,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灌溉要求适时适量,作物什么时候需要水、需要多少水,这和农作物的种类、耕种技术及当地的气候、雨量、土质、地下水情况都有关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引黄灌溉济卫工程管理局在1953年1月就开始在获嘉县设立了“引黄灌溉试验场”。在试验场里,分布着一块块整齐的试验田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灌溉渠道,旁边立着风向仪和风速仪,还设置着雨量计、蒸发皿温度计等设备,试验场的工作人员经过周密分析研究,最后总结出“计划用水”的方法。计划用水的内容包括各种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灌几次水,每次在什么时候灌,每次灌多少水和用什么方法灌等,这些都进行了严格的科学计算。制定这样的科学计划,在我国的灌溉史上也是一个创举。

人民胜利渠自开灌以来,灌区实行统一管理,经过精心研判,积极开展科学试验研究,实行计划用水、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开创了一条渠井结合、灌排并举、工程配套、沉沙改土、防治盐碱发展引黄灌溉事业的新路子。这些方法在现在看来显得稀松平常,但是在人民胜利渠兴建的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些方法都是可圈可点值得称道的。人民胜利渠利用科学完善的灌溉和排水系统,让之前寸草不生的盐碱田逐步转变为麦棉轮作、稻麦双收的高产田,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广袤的豫北地区因为人民胜利渠的灌溉而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经过种植结构的调整,优质小麦和大米已成为当地的主打产品,原阳的“黄河晴”大米也因此远销海外。人民胜利渠的成就和经验,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70年来,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水利专家到这里参观考察,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猜你喜欢
灌溉黄河工程
纳米比亚着力发展农业灌溉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Life in 2060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河
浅析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趋势
泛滥的“工程”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