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里翻译规范论看许渊冲古诗的英译

2022-10-25 00:52何晓娜曹旺儒
智库时代 2022年38期
关键词:图里许渊冲英译

何晓娜 曹旺儒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许渊冲一生都致力于翻译工作,是中国诗歌英法韵译的领军人物,先后翻译出版了汉魏诗词150 余部,唐明诗150 余部,元、明、清诗150 余部,唐宋词150余部等。这些作品的英译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传统文学在西方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将西方优秀文化介绍到中国来。这位翻译界泰斗还获得了国内外翻译界无数重量级奖项,他的成就和贡献得到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目前,国内学术界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英译古诗词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本文通过许渊冲部分英译作品,分析译者在经典诗词翻译过程中如何受规范制约并如何遵循规范,以丰富图里经典翻译理论的实证研究,并加深译者对中国古诗词英译的理解。

一、图里的翻译规范论

图里认为翻译活动要受到一定规范的制约,这种制约不仅仅是语言层面,还涉及众多非语言因素。他进行了大量的实例研究,结合众多翻译案例,分析译者从选择译本开始,再到翻译过程中如何受规范制约并如何遵循规范,对译者决策过程中翻译行为的总体趋势进行积累和总结,将“规范”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图里还认为,译者应注意如何提高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度,翻译应遵循特定语言和文化的准则。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都在遵循一定的规范。图里将“规范”分为三类,即初始规范、预备规范以及操作规范。本文通过许渊冲部分英译古诗的作品,分析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如何受到各种不同“规范”的制约并做出最终选择的。

二、基于翻译规范理论分析许渊冲古诗词英译作品

(一)初始规范的体现

在图里看来,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如果是倾向于源文文本的文化和语言规范,那么译文就是充分的;反之,如果是以目标语文化和语言规范为准,则译文是可接受的。目标语和源语的文化规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并不是一味地选择一种就是合适的、恰当的译法。译者会在原文文化规范和目标语文化规范为两极的中间区域内寻找平衡,找到最佳的译法。因此,同一翻译作品中,“充分翻译”译法和“可接受的翻译”译法并不相互排斥;具体最终如何选择则反映了译者在初始规范作用下的总体选择。

一般来说,在翻译过程中,初始规范是指译者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即趋于异化或归化。经研究发现,许渊冲古诗词英译过程中一般采用服从目标语语言和文化的规范,即“可接受”的翻译。翻译的文本体现“可接受性”,即译者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这也是因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会涉及很多文化背景因素,翻译起来会比较复杂,更不用说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了。而且中国古诗词的基本特点是抒情,它不像小说、戏剧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进行叙事描写,诗词经常会运用一些意象,尤其是用最少的字来表现密集的意象。比如古人经常用杨柳、长亭、芳草来表示离别,用明月、古道、深夜表示思乡,用红豆、桃花表达恋爱、相思,用梧桐、细雨、孤雁表达孤苦,用梅、兰、竹、菊表示高洁,用浊酒表达失意落寞等,这些都是中国诗词的特色。正是由于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译者要想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诗人在诗中想表达的意境,首先,要准确把握古诗词原文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准确诠释译作中想要表现的古诗词的意境。研究发现,许渊冲在英译古诗词时,常采用服从目标语文化的规范,也就是采用“可接受”的翻译,尽力将诗人想表达的意境呈现出来。以李白的《秋浦歌》为例:

李白《秋浦歌(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许渊冲译:

Li Bai --My White Hair

L o n g, long is my whitening hair!

Long, long is it laden with care!

I look into my mirror bright.

From where comes autumn frost so white?

“白发三千丈”这句,意思是满头白发,而且有三千丈那么长,显然这是采用了夸张的手法。“缘愁似个长”这句,解释了为什么头发这么长,因为愁思太深,头发都花白了。生出白发是由于愁绪,白发很长更是由于愁绪,并且更加强调了愁绪之深。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诗大多比较潇洒飘逸。为何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满了惆怅?本诗创作于唐天宝末年,统治阶级腐朽没落,奸臣当道,唐由强盛走向衰落。李白那时已经五十多岁,忧国忧民,希望受到朝廷重用,无奈不断受到排挤,心中压抑,极度苦闷惆怅。因此,翻译“白发三千丈”时,如果服从源语言规范,译为My gray hair is thirty thousand feet long,源语言读者能看懂,但是目标语读者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了。因此,他采用了“可接受”的翻译“Long, long is my whitening hair!”

(二)预备规范的体现

预备规范包括两个方面:翻译政策,即译者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个人理想的影响而选择不同的翻译文本。这种选择体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其次,翻译的直接性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可以通过中介语言进行翻译。

1.翻译政策

笔者从许渊冲翻译作品出版日期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其大量翻译作品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版。那时的中国刚刚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经济迅猛发展,与此同时,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也大量涌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同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中国的翻译事业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尤其是在最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数次提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各国人民熟悉中国,真正了解中国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中国影响力。因此,无论是在之前还是现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一直是译者应尽的责任。

而这也是许渊冲毕生的心愿。早在他出版的第一本论文集《翻译的艺术》时,他就在前言中写道:“中国文学翻译家的责任是把外国文化的一部分血液,吸收到中国文化中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将中国的文化向世界传播,让世界的文明更辉煌。翻译必须体现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品位、本质及其灵魂。只有坚守中国文化之美,才能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脊梁。”他对传播中国文化的热情和真诚让人感动。

2.翻译的直接性

预备规范的第二方面是翻译的直接性。它是指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是否需要经过中介语言来进行间接翻译。间接翻译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由历史或政治原因造成的,例如在特定时期内无法获得源文本。另一种是由于译者没有处理源语的能力,比如中国翻译家林纾,不懂外文,他是通过懂外文的人进行口述这种间接的方式进行翻译。间接翻译有不少弊端,会或多或少扭曲源文本。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想保证译文质量,翻译前就要对影响译作的各种要素予以考虑。本文研究的是许渊冲将中国古诗词进行英译,是从源语直接到目标语的翻译,不需要通过任何中介语言进行间接翻译,因此,本部分的重点是对译者在翻译活动开始之前的一些制约进行分析。

(三)操作规范的体现

图里认为:“操作规范是指译文的表达形式和内容,具体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的技巧和策略。它包括母体规范和文本语言规范两个方面。”

1.母体规范

母体规范与译文的完整性有关,包括一个段落是否被删除或重置,一个段落或一个篇章是否被拆成几个部分,以及是否添加了另一个段落和脚注。中国古诗词英译大致上还是遵照原来的形式,但是为了使译文的意思表达更为确切,在翻译时会采取增译或变换句式等方法,以李煜的《虞美人》为例: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而且和词的内容一般无关。每个词牌对应一种曲调,虞美人这个词牌旋律比较哀怨,适合抒发悲伤的感情。如果直接将“虞美人”进行音译,读者还是不明白其中的含义,许渊冲将其翻译为“The Lost Land Recalled Tune: The Beautiful Lady Yu”。采取了增译的手法,把李煜一亡国之君沦为阶下囚,对往事回首的意象表达了出来。许渊冲将“小楼昨夜又东风”进行增译,并使用助动词did 进行强调,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原文中李煜借用三个疑问句问天,问人和自问,表达了内心苦闷。许渊冲准确把握了李煜的思想,在译文中把第三个疑问句“问君能有几多愁?”处理为一个条件句,充分体现了内心苦闷却无处诉说的无奈,李煜深深的苦闷和惆怅跃然纸上。

2.语言规范

操作规范的第二个方面是文本语言规范,主要是指译者对包括单词、短语和文体特征等具体语言细节的斟酌与考虑。中国古诗词富有音乐的美感,具体体现在对偶、押韵、句式工整等方面。事实上,很多古代诗歌都是为了配乐演唱而写成的,例如汉代乐府诗,魏晋到唐朝的一些乐府诗,还有唐宋之后的散曲。而英文诗歌也有一定的格式和韵律,语言精练、节奏抑扬顿挫。其韵律是通过两个或更多行的行末,以同一个音结尾。值得一提的是以同一个音结尾指的是行末单词的尾音相同,而不是结尾的字母相同。英文诗歌的节奏格式主要通过抑格和扬格相互结合的音步来体现。

因此英译古诗词要想还原诗作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音乐美感,同时还得符合英文诗歌的韵律和格式,这得下一番功夫。许渊冲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提炼出的“三美论”,其实就是文本语言规范。例如,杜甫《登高》中的这两句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译者根据英语诗词的韵律与格式的特点,对原文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使之更加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了预期效果。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许渊冲在译文中选词精妙,“无边落木”译为“the boundless forest”与“不尽长江”“the endless river”相呼应,“萧萧下”翻译为“sheds”与“滚滚来”“rolls”相对应,落叶“its leaves”与长江的波浪“its waves”相对应,树叶落下的状态与速度“shower by shower”与时间的流逝“hour after hour”相对应,整体结构非常工整。而且“萧萧”两个叠字采用了重复sh (sheds,shower)押头韵的译法,“滚滚”两个叠字处理成重复r(river,rolls)。从总体上来看,许渊冲译作工整,凝练传神,富有美感。

许渊冲翻译诗词时,尽量遵循目的语文化所要求的节奏和韵律规范来选择单词、短语以及句型,遵循了操作规范。从大量英译诗中可以看出,他非常注重格律,译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处处表现出音律之美。在古诗词中,有比喻、借代、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而在他翻译的诗词中也经常运用此类手法。

通过对许渊冲英译诗词的分析,其在图里的翻译规范下所受的制约还是非常明显的。许渊冲以贴近目标语言为目标,倾向于在充分性与可接受性之间选择可接受的翻译。同时结合三美论,在操作规范中,文体风格、单词和短语的选择尽量向目标语文化规范靠拢,并尽力还原原诗词的美感。

三、结论

本文根据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具体分析并验证了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无不受到三个规范的制约和影响,他在最大程度保留原文风格特色的同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策略,努力让翻译更好地倾向于顺应目标语言的读者,并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在欣赏许渊冲译著的同时,也为他运用语言的娴熟技能而感叹。本文运用翻译规范理论,对许渊冲部分古诗词英译作品进行了分析,不仅丰富了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实证研究,也为今后古诗词英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图里许渊冲英译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找不同
找不同
找不同
摔得挺美
找不同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