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芣苢》:领略《诗经》的文化意蕴

2022-10-27 01:16安徽刘武洋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8期
关键词:薄言叠词领略

◎安徽/刘武洋

近年来,学界对《诗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虽然对于《诗经》的解读仍较为小众,但从将其选入教材的频度来看,先有《关雎》《蒹葭》,后有《氓》《采薇》《静女》,选文涉及的题材也更加广泛,先以小雅为主,后“风、雅、颂”兼具,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芣苢》是诗经中先秦时期的一篇国风,全文多用叠词、排比,可读性强,意境清晰,文字不多,意义深远,具有较高的品读价值。

目前,国内对于品读文章类的研究较少,仅有的研究也多是集中在文学、画作以及名著方面,部分学者将品读作为语言技巧提升的环节,从“找——品——读——拓”四个角度进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品读,能够从品读经典到拓展思维等各方面进行能力的提升。部分学者从语文品读课入手,用更加宽泛的品读方式对“领略文本之美”进行了诠释,还有学者从名著角度出发,针对名著的写作手法进行详细剖析,将名著解读与赏析作为品读的重点进行研究。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诗经》中的《芣苢》一文进行品读。

一、品读语言,领略诗谣

《诗经》中有很多民间歌谣都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如“关关雎鸠”“大车槛槛”“桃之夭夭”“蒹葭萋萋”等,这充分体现出诗经歌谣的音律美。《芣苢》全篇皆用叠词,更是此类诗歌的典型代表。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

《芣苢》共三章,每段均以“采采”为始。人们对“采采”一词的解读存在不同的看法。仅从《诗经》本身的情况入手,“采采”既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又可以解释为“各种各样”。由于第一种解释的重复性太强,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第二种解释。“薄言”是古时的语气助词,无具体含义。因此第一章可翻译为“各种各样的芣苢啊,采它,采到了!”而接下来的两章开始重复第一章的句式,每逢偶数句才只改动一个字。整篇作品读起来短促有力,表达的意思简单易懂。全诗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在变化,其余部分都以叠词和排比在重复,这不仅在诗词中很少见,在歌谣中也非常特别。

首先,叠词和排比的妙用能够使语义更加形象。如《青青河畔草》中开头六句运用六组叠词,将景与人的生机和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芣苢》中的“采采”和三章的排比同时将芣苢的“多”与采芣苢人的动作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其次,叠词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描摹声音,又可以描摹颜色,最终达到描摹状态的效果。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隐隐何甸甸”,就通过叠词描摹的车马声渲染出离妇的凄凉情感,作品的“采采”以芣苢之“多”渲染采芣苢人的欢快心情,以排比句的使用加强渲染效果。最后,叠词的使用能使诗歌的音乐性更强。如《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是对音乐的描写。作品中的“采采”若吟唱而出,也可以展现音乐的美感。

《芣苢》语言简短易懂,表达方式新奇独特,仅用“采”“有”“掇”“捋”“袺”“襭”六字,就将全文用“采采芣苢,薄言 之”的句式搭建出来,其语言塑造之简练,意境勾勒之清晰,主题表达之深刻,都堪称《诗经》“国风”中的经典篇章。

二、品读意境,领略风貌

《芣苢》中叠词的使用,使诗歌的音乐感更强,勾勒出一幅采芣苢人满载而归的景象。该诗简单明快、往复回环,人们采到的芣苢由少至多,虽然诗歌并未提及采芣苢之人,但却让读者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

对于《芣苢》一词意境的描述,“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是全文的“文眼”,不仅将采芣苢人的动作描写出来,还体现了其动作的连贯性。先是采芣苢,接着得到少量芣苢,然后摘取拾取,成把地握取,接着持衣角盛取,最后装取。文章将采芣苢人从头至尾的采集画面刻画出来,并借助排比句朗朗上口的特点,体现出欢快的气氛。

关于本诗意境的描写,清朝方玉润曾在《诗经原始》中对《芣苢》进行评论,其意大致为:读者可以心平气和对地把这首诗歌读唱出来,这个时候就像听到了田园中的女子三三两两的在风和日丽的田野中,一句句地唱着欢快的歌儿,时断时续,余音袅袅,让人心旷神怡。当然这句评价的想象成分较多,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作品表达意境的勾勒,在不同的读者眼中是不同的。因此,人们才有了对这首诗的不同看法。袁枚对此诗的评价不高,认为这样的写法不是后人应该效仿的,章斋甚至仿写了一篇“点蜡烛”主题的诗歌“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以此进行嘲讽。而这完全是文人的不同见解,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但无论如何,诗歌描写的意境总体基调是相同的。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由此也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三、品读主题,领略生活

《芣苢》是女子们采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女子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关于芣苢有着一些传言。毛传曾说芣苢是一种可以治疗不育症的药草,还有人认为芣苢可以治疗类似于麻风症的疾病,但这两种说法被当下中医证实并无根据。芣苢其实是一种清热解毒的药材。但据上述两种说法推断,先秦时期的人们认为芣苢是可以治疗不育症以及麻风症的想法与诗歌的基调相背离,因为如果是不育症或者麻风病人,其家人采药时是不会哼唱小曲的。因此,清朝时期的郝懿行给出了另一种解释,芣苢其实是穷人用来充饥的食物,人们采集芣苢,用以煮汤。该推论现已得到验证,朝鲜族以“车前草”为食,已经成为一种习俗,而车前草就是先秦时的芣苢。

以此推论为基础,那么《芣苢》表达出两个主题:第一是热爱劳动。先秦时期的妇女下地采集芣苢,由少至多,不怕劳苦,竟哼唱着小曲,说明她们并不觉得劳动是一种痛苦的行为,甚至在享受着劳动带来的乐趣。第二是热爱生活。这也是最重要的主旨,穷人们以芣苢为食物本就艰难,但是在艰难的环境中,她们仍然能够笑着面对,欢喜地采芣苢。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中载有“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的说法。荠菜作为一种野菜,解决了很多百姓的部分食物来源问题,穷苦人们认为这是上天的恩惠,便将荠菜花戴在头上以示尊重,上天的恩惠让百姓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向往。芣苢较荠菜更加易得,因此穷苦人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欢快地采着芣苢,平旷的原野上回荡着采芣苢人的歌声,简单的词句,给艰难的生活带来些许欢乐。生活不易也要笑着面对,这就是《芣苢》带给读者的启示。

《芣苢》采用“赋”的手法,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将先秦劳动妇女的采集画面刻画出来。通篇未提采芣苢的人,却将其动作勾勒得形象生动,通篇无一“乐”字,却将欢快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习古代诗歌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到其源流的形成,也能让读者理清古今文化的联系。在感受诗歌语言与意境的同时,认识到诗歌所体现的生活和文化哲理,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猜你喜欢
薄言叠词领略
热情的劳动颂歌
《周南·芣苢》
王力《古代汉语》中“薄言”注释的商榷
领略中国书法之美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的”字叠词招聘会
让叠词走进句子
领略四季星空之美:春
领略四季星空之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