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重联系,实现读写结合

2022-11-04 12:43河南省濮阳市子路小学焦丽娟
华夏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本语言语文

河南省濮阳市子路小学 焦丽娟

当前,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能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掘课内课外写作的素材,寻找读写契合点,从中学习写作方法和语言滋养。我认为,在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多角度的联系、寻找规律、多文本组合阅读是实现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设计读写结合

单元内的横向联系,指的就是读写结合。一般来说,语文要素隐含着读写结合意图。比如:阅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指引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这是内容和方法上的读写结合。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新鲜感”加强引导,挖掘文本中读写结合因素,有目的地渗透写作方法。

(一)抓重点句式,揣摩训练

教材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鲜活的语言、多变的句式,常见的段落结构都是很好的“写作范例”。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读写结合。

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一自然段,写小学生上学的路上和到校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新的句式,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能够加强句子语气,读起来节奏感强。再拓展到《记金华的双龙洞》片段:“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体会排比句的巧妙作用。最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试着用上“从……从…… 从……”“ 向…… 向……向……”的句式,启发学生写一写自己上学路上和到校园的情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掌握排比句的特点。

(二)关注段落结构,进行仿写

为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构段和谋篇方法,语文教材中选编了经典的课文,“总—分—总”“总—分”这样的段落结构在小学教材里比较常见。如:《秋天的雨》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有一个总起句领起,接着进行分述,具体描写了秋天的特点。在学生熟读成诵,感受秋雨带来的美丽风景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规律,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观察与文本相关联的事物。从仿写开始,让初始写作的学生既能言之有物,又能言之有序,写出结构比较完整的文章。

(三)针对描写方法,迁移写法

除了构段、谋篇方法之外,课文中的许多描写方法也要引导学生学习模仿。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言要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教材选编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等文本,运用静态和动态描写展示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美丽画卷。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多篇文章对比阅读,厘清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其联系生活想一想,还有哪些由静转换的事情或者场景,试着进行描述,突出事物的特点。

(四)利用文本“留白”,进行补白训练

许多文本因创作需要对部分内容有所省略,而这恰恰是想象和创造的触发点。语文教师应该捕捉到文本的“留白”处,引领学生去发现、去想象、去填补。“补白训练”是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艺术训练。教学过程中,挖掘“留白资源”创设情境,及时开展有效的“补白训练”,是读写结合的巧妙切入点。一篇文章往往有很多留白处,教学时要围绕教学目标抓住“留白点”进行读说写训练,不仅能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还能把握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二、加强与课程资源的情感联系,实现读写结合

(一)想象写话

比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单元人文主题是“战争与和平”,让学生了解战争带来的苦难,聆听人们对和平的呼唤。教学时,我设计了两处想象写话:我们和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我们如约而至,满怀期盼,想象着见到爸爸的那一刻,会说什么?会怎么做?

学生陶醉在父子重逢的幸福场景中,我继续引导:此时,飞机的门缓缓打开,我马上就要冲过去拥抱我亲爱的爸爸,可我看到的是——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爸爸张着嘴会说什么呢?展开想象,爸爸会对“我”说什么呢?会对妈妈说什么呢?学生的眼圈红了。动情的讲述,让学生的心和爸爸的心、孩子的心、妈妈的心融为一体了。

(二)感悟写话

夏丏尊先生说:“文字本身没有力量,而是通过读者在心中唤醒已有的体验,形成情感的触动,进而产生了文学的力量。”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以可感可知的方式读文悟情,唤醒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让学生谈感受、写感悟。

三、加强相同体裁文本的组合,挖掘读写结合点

(一)儿歌组合的读写结合

儿歌深受低年级小学生喜欢,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一个或者多个主题,选择一组相关的儿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比如:学习《大小多少》,组合了李一笑的《大小多少》《场景歌》《量词歌》等儿歌,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借助文本句式联系身边的事物练习写话,自己试着创作儿歌。

(二)古诗组合的读写结合

每册教材中都有古诗,古诗诵读教学是基础,而在诵读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以及对诗人的艺术人生进行感悟,将建构学生的精神家园。比如学习《咏柳》,围绕一个“咏”字,组合了《咏鹅》《卜算子·咏梅》《咏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语言风格,抓住事物的特点,以“咏___”为题赞颂身边熟悉的事物。

(三)童话故事组合的读写结合

童话,儿童文学体裁之一,运用想象、幻想和夸张等方法,以拟人化的手法展现曲折的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教学过程中,借助童话故事特有的魅力,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进一步促使孩子们听、说、读、写、思等能力的提高,从而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人物一组的读写结合

人物一组的选文是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人物的形象,《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与侧重点都不尽相同。教学中,引导学生分别阅读各个片段,感受各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将三个片段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学习课文中运用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突出人物鲜明特点的方法,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四、打通课堂内外的阅读活动,促进读写结合

开学初精细规划班级大阅读活动,制定班级阅读方案,制定阅读明星评选标准,形成长效机制,让学生随时都能得到“阅读果实”。

(一)清晨诵读课

用富有灵性的语言丰富孩子当下的生命。每日早上7:50,小班长用一首儿童诗开启“黎明”,让学生进入诵读的情境。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诵、一起感受、一起激励,教师、学生、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行换词、改句的仿写,将灵动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每周阅读课

每周五下午4:20,是我们雷打不动的阅读课。根据新课程标准推荐书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课外读物,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开展各种的读书实践活动,使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阅读课并不完全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而是在情趣性萌发、情感性熏陶的前提下,恰当地教给学生若干读书方法。

(三)月底读书盘点课

每月进行一次读书盘点,每次以不同的形式回顾一个月的阅读情况,可以采用故事接力、读书账单、精美句子回放、谈感悟、吐心声等多种形式。有个小女生用诗一样的语言盘点自己的阅读感受:当清风掠过书的扉页,一阵淡淡的墨香沁人心脾。捧读林清玄的散文,就好像喝一杯台北的清茶,每呷一口都那样清幽,都能感悟到一点雅致的美。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文本特点多联系、多比较,精准挖掘读写结合点,轻松“迁移”,画龙点睛。真正实现“读”中有“写”,“写”时用“读”,水到渠成地提升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文本语言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我的语文书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