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焕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活力的关键环节

2022-11-06 06:17任友谊
政工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强军教育者官兵

任友谊 陈 莉

近几年,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新态势、释放新效能。但总的看,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和感召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有些单位跟不上时代之变、跟不上官兵需求变化,活力不足,没有真正入脑入心。要从时代和实际出发,抓好关键环节,打通影响活力的难点堵点,让思想政治教育有生气、接地气、聚人气,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局面。

一、发动依靠官兵主体力量,真正激起官兵的思想共鸣,让思想政治教育有生气

依靠官兵、发动官兵、教育官兵是我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著名的“诉苦三查”运动,是依靠群众、源于官兵的成功教育实践。现在有的单位教育死气沉沉,主要在于官兵主体力量没有真正成为主角。焕发思想政治教育新活力,要充分挖掘官兵中蕴藏的力量资源,让官兵主体力量真正烧旺教育的炉火。

确立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官兵的头脑里搞建设,绝不是一厢情愿的事,人人都是教育的主体。离开这个教育主体,再宏伟的教育目标也无法实现。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作用互动起来,多让教育主体唱主角,永远是焕发思想政治教育新活力的源泉所在。同时,新时代官兵文化素养高、利益关注度高、价值定位高,思维新、敢追梦、善表达,也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但对组织方式和教育者的态度看得很重。针对这些特点,要用信任、欣赏、发展的眼光看待官兵,充分发掘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走好群众路线,广泛开展群众性谈心活动,真正走进官兵、引领官兵、赢得官兵。带着感情搞教育,回应官兵现实需求,把大道理与个人命运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好政策激励、解难帮困、人文关怀等工作,为官兵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营造教育氛围的平等性。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在同一平台上,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新时代官兵在认知上表现出明显的反思性特征,对于一些观点理念,不迷信权威、不简单接受,而是习惯于根据自己认识理解作出结论。教育者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正视现实挑战,摒弃指责说教的生硬面孔,以开阔的心胸、开放性的视野去感受并理性吸收不同理论认知,允许官兵有不同的见解和质疑的权利。以平等的身份、真诚的态度拉进与官兵的距离,积极征求官兵意见,消除教育隔阂,引导官兵积极参与教育、乐于接受教育。

丰富教育形式的参与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相互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也是官兵作为被教育者、成为教育参与者、进而成为教育者的过程。新时代官兵受自媒体时代交流传播方式的影响,更加热衷于平等互动式的交流。要从官兵心理结构特点出发,针对官兵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以研究的方式、引导的态度与官兵共同探讨。开展案例式、体验式、互动式、情景式教学,通过问题大家摆、是非大家辨、道理大家讲、答案大家找,在集思广益中提高官兵认识、启发官兵自觉。深化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让官兵身边典型、训练尖子、技术能手等“大拿”“达人”上讲台唱主角。通过强军故事会、现身说法等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官兵自我教育、施展才华、互助提高搭建群众性大舞台。

二、用好用活网络教育空间,真正走进官兵的内心世界,让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官兵生活的新空间,不少青年官兵业余时间常常是“一人一机一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官兵在网上,教育的主阵地就应该在网上。焕发思想政治教育新活力,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切实转变用网理念,用好网络、占领网络,真正贴近官兵、吸引官兵、塑造官兵。

强化“网络+”新思维。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 等信息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深刻影响着官兵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抓不住网情,就抓不住兵情。如果不能适应新形势,再用“恐网、堵网、拒网”的理念,教育者就会隔离在官兵的“朋友圈”之外,教育就会失语。我们要彻底来一场“头脑风暴”,摒弃“鸵鸟心态”,消除“看客心理”,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规律的学习,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泛在、快捷、开放、共享等优势,把网络作为必争、必守、必占的阵地,争取网络运用主动权。利用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课堂、拓展新领域、注入新活力,切实提高官兵参与教育的热度。

推进“网络+”新模式。走开“网络+教育”路子,是思想政治教育紧跟信息化步伐、提升信息化水平的时代要求。既要办好强军网,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亲和力吸引力,也要积极推进运用互联网开展教育新模式。打造好用网平台,用好“学习强军”移动教育服务平台,开展移动化、伴随式、嵌入式教育,形成人人在网、智能泛在、广泛互联的军营网络教育生态。优化教育供给侧,推进慕课开发应用和网络“云课堂”建设。针对官兵需求创新个性化表达、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的教育产品,丰富网络资源。抓好用网融合,开展“点餐式”定课、“菜单式”选课、“点赞式”评课活动,实现异地同步搞教育,资源互通、好课共享,有效解决教育者精力不足、教育资源短缺和教育时空受限等客观矛盾问题。准确把握“微时代”脉搏,用好客户端和新媒体账号,发动官兵关注“学习小组”“解放军报”等微信公众号,使教育更加鲜活有力。建立运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借助数据来实时掌握、精准分析官兵思想,提供个性化指导,实现教育方案的“私人订制”,推动教育由单一向多维、静态向动态、粗放向精准转变。

管控“网络+”新风险。近几年,网络斗争的挑战性复杂性前所未有,网上乱交往、网赌网贷和“翻墙”等问题逐步凸显,已成为影响部队安全稳定和纯洁巩固的顽症痼疾。客观上看,手机使用频繁便捷、私密性强,但主观上还是官兵安全意识不强、防范水平不高、应对隐蔽斗争复杂情况能力不足。要转变管控理念,正确处理好“用好网”与“管住网”的辩证关系,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堵为辅,重在教育引领、综合治理、持续防范。针对网上不良信息和网络新型骗局,强化阵地意识,抓好警示教育。引导官兵科学识网、正确用网、依规上网,切实筑牢官兵思想防线。加大网上巡查力度,整治违规违法涉军网站账号和有害信息,加强重大涉军和热点敏感问题的舆情引导和管控,净化网络空间,营造正能量充沛的网络环境。坚持问题导向,抓好问题防范,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为规范官兵网上行为建立刚性约束。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利用手机网络足迹筛查系统加强预警,及时掌握官兵网上行为特点,发现潜在的问题隐患,搞好针对性防范,实现教育管理模式由“亡羊补牢”向“智能预警”转变。

三、合力营造良好教育环境,真正感召官兵的价值追求,让思想政治教育聚人气

好的环境就是好的教育。有的单位教育效果在低层次徘徊,固然有方式方法问题,但也与教育环境不佳有着直接关系。焕发思想政治教育新活力,要树立大教育观,不断纯正教育生态,树起好形象,立起好样子,感染官兵、激励官兵、凝聚官兵,让教育更有底气、更有力量、更有威信。

营造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的身教环境。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本身就是最好的政治工作。毛泽东在红军时期曾把“行”称为“实际宣传”:言是宣传,行也是宣传,而且是更重要的宣传。虽然时代变了,但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特别是新时代官兵认知更趋于现实性,注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体察。如果教育者台上冠冕堂皇、台下走形变样,就会让官兵感到“很假”,由“不信你这个人”进而“不信你讲的理”,甚至陷入“塔西佗陷阱”,不仅会削弱教育的威信,还严重损害党和军队的形象。一方面,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破除教育特权思想,切实把自己摆进去,主动接受教育,做到“要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强化本领恐慌意识,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头脑、改造灵魂,要求官兵理解的问题自己首先要学懂弄通,避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另一方面,要把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统一起来。教育者站在讲台上“讲”是教育,走到台下“做”也是教育,而且是更重要的教育。要牢固立起身教重于言教的鲜明导向,更加注重自身形象,坚持表里如一、知行合一。教育反对什么就带头纠治什么,严守规矩,不逾底线,持续深化政治整训,以整改成效取信官兵。带头干事担事,带头攻坚克难,时时处处当模范、做标杆,以过硬作风形象感召部队。

营造滋养心灵、砥砺胆气、引领风尚的文化环境。文化软实力支撑着一支军队的精气神,塑造着一支军队的精神特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起着巩固教育效果、强化教育实效的作用。我军历来重视文化的力量,重视用文化来启发觉悟、鼓舞斗志、塑造精神。进入新时代,一方面官兵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迫切需要多开展一些充满时代气息、官兵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社会上多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鱼目混珠,与我抢占文化阵地。巩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官兵精神家园,发挥强军文化育人功能迫在眉睫。要坚持为强军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官兵服务,打造强军文化。用好军史场馆,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军史教育,开展学战史、战例、战将、战斗英雄活动,教育官兵学传统、爱传统、讲传统。紧跟战斗力建设需要,挖掘提炼本单位的精神内核,营造军味浓郁、正气充盈的政治文化环境,让官兵时时处处受熏陶受教育。广泛开展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传播强军思想,宣传强军典型,讲好强军故事,深耕官兵精神沃土,让官兵在寓教于乐中陶情励志。结合部队任务特点,精心组织仪式活动,强化官兵的职业认同,凝聚起强国强军的蓬勃力量。

营造军地协作、资源共享、良性互动的共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体工程、系统工程。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军营与社会、家庭之间的物理界限被打破,官兵与社会、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断增加,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要整合军营、社会、家庭的教育力量和资源,画好最大同心圆,构建国情乡情亲情助教体系,推进共建共育常态化制度化。一方面,要用好社会大舞台。从构建军人荣誉体系做起,在全社会营造“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价值导向,引导官兵获取价值认同,坚定从军报国信念。走活开放式教育路子,健全教育基地共建机制,积极引进地方优质教育资源,邀请老红军、老党员讲优良传统,邀请专家教授作理论辅导,组织官兵到驻地红色教育场所、科技中心等参观见学,增强教育的温度实感。另一方面,要发挥家庭育人作用。利用微信、QQ 等搭建军营、家庭沟通交流平台,丰富共育接口,建立常态联络机制。成立家属委员会解决官兵后顾之忧,邀请家人参加立功受奖仪式,录播寄语视频,共同见证官兵成长和荣誉,激励官兵矢志报国、奋勇争先的内在动力。

猜你喜欢
强军教育者官兵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强军战歌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从《强军》,看强军
欲“强国”必须“强军”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