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11-07 01:45赛双桥梁婉如黄乾坤叶颖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1期
关键词:溶栓缺血性静脉

赛双桥 梁婉如 黄乾坤 叶颖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患者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发病时以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麻木为主要症状,致残率与死亡率、复发率都比较高[1]。有研究指出[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可改善预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脑血循环,常用静脉溶栓治疗方案首选阿替普酶[3];也可以对患者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炎症因子被激活,损伤脑组织,因此需要给予患者早期溶栓治疗,一方面恢复脑血循环,一方面减轻对脑组织的损伤,并改善凝血功能,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本研究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1 月~2021 年8 月收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①对患者进行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后,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②患者病情稳定;③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④经医学伦理委员批准同意。排除标准:①患者发病期间使用过抗凝药物;②合并颅脑外伤;③凝血功能障碍;④治疗药物过敏。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接受全面检查,包括颅脑CT、MRI、血生化检查等,确诊后给予及时治疗,包括抗凝、补液、降压等,同时对患者生命体征给予严密监测、心电监护等。

1.2.1 对照组 患者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静脉滴注,100 ml/次,2 次/d,连续治疗7 d。

1.2.2 试验组 患者使用注射用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注册证号S20160054,规格:20 mg)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体重以0.7~0.9 mg/kg计算剂量,最大剂量90 mg。将阿替普酶与生理盐水混合均匀配置为1 mg/ml 的药液,先静脉推注10%,时间1 min;剩余90%静脉滴注,滴注时间1 h。1 次/d,连续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脑血管储备功能指标。

1.3.1 疗效判定标准 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判定标准,满分42 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NIHSS 减分率>70%为显效;NIHSS 减分率30%~70%为有效;NIHSS 减分率<3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凝血功能指标 包括PT、TT、APTT,抽取患者早晨空腹静脉血3 ml,进行3 min 加热,加入反应试剂后,利用660 nm 波长光进行照射,通过标准曲线测定凝血时间。

1.3.3 脑血管储备功能 包括PI、MFV,应用颅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通过屏气试验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PT、TT、AP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TT、APTT 均长于本组治疗前,且试验组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管储备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PI、MFV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I 低于本组治疗前,MFV 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试验组PI 低于对照组,MFV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管储备功能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管储备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具有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等特点,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残疾、死亡,后果严重[4,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原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其导致血管阻塞,脑组织供血不足[6,7]。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以静脉溶栓为主,临床应用广泛,治疗效果好,阿替普酶是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8]。郭德群[9]研究中指出,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效果,对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同时患者用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提高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

丁苯酞注射液可以对缺血性脑卒中引起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进行阻断,抗脑缺血作用明显,有助于患者脑部缺血梗死面积缩小,减轻脑水肿,同时对患者脑能量代谢、缺血脑区的微循环、血流量进行改善。阿替普酶是首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药物,对患者进行静脉给药后可以对纤维蛋白进行降解,将血块溶解[10]。阿替普酶药理作用为:药物中含有526 个氨基酸,与纤维蛋白通过赖氨酸残基进行结合,对与纤维蛋白原结合的纤溶酶原进行激活,并转化为纤溶酶原,对患者梗死血管起到再通作用,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轻神经损伤[11]。

综上所述,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脑血管储备功能,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溶栓缺血性静脉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脑脉泰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颈内静脉的静脉丛引流模式及影响因素
静脉曲张“喜欢”谁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负压技术在45例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效果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