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分析

2022-11-07 01:45王晶晶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1期
关键词:消化性胃镜溃疡

王晶晶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于人体十二指肠和胃部的慢性溃疡,为临床常见疾病,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与多种损伤因子密切相关,常见的损伤因子包括Hp、胃蛋白酶、胃酸等,消化性溃疡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和周期性,可随着季节变化发生缓解和加剧情况,具有复发率高、发病迅速等特点,易导致患者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1],对于该类患者需要早期进行治疗。NSAIDs 是一种不含甾体结构的,具有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解热、抗炎、镇痛等作用的药物,在风湿性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中广泛应用。全世界每日服用 NSAIDs 的患者较多,其中老年患者占比较高,随着 NSAIDs 在临床广泛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例如胃肠道副作用等。国外研究显示,NSAIDs 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不断增加,容易对患者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3]。因此,本次研究对NSAIDs 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出血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6 月~2021 年6月本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216例,均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根据出血前1 周是否服用NSAIDs 分为NSAIDs 组(109例)、非NSAIDs 组(107例)。纳入标准:①临床表现为呕血或黑便、血色素下降、心率加快等;②胃镜检查显示患者无胃底静脉曲张,但是具有上消化道出血病灶;③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消化道肿瘤;②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1.2 方法 详细记录两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对比两组胃镜下表现,采用胃镜观察两组患者溃疡情况,包括食管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胃炎等。对比两组临床特点,包括腹痛发生率、血红蛋白水平、BUN 水平、Hp 感染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本资料对比 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AIDs 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住院费用及平均年龄均高于非NSAIDs 组,住院时间长于非NSAIDs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本资料对比[n(%),]

表1 两组基本资料对比[n(%),]

注:与非NSAIDs 组对比,aP<0.05

2.2 两组胃镜下表现对比 两组胃镜下表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胃镜下表现对比(n)

2.3 两组临床特点对比 NSAIDs 组腹痛发生率、Hp感染率、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非NSAIDs 组,BUN 水平高于非NSAIDs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特点对比[n(%),]

表3 两组临床特点对比[n(%),]

注:与非NSAIDs 组对比,aP<0.05

2.4 两组预后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均根据上消化道出血常规处理原则,积极扩容、禁水禁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药物、改善微循环,在进行胃镜检查时,给予患者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患者均无出血情况。NSAIDs 组患者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心脏骤停、呼吸循环衰竭;非NSAIDs 组患者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于人体十二指肠和胃部的慢性溃疡,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溃疡形成和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中酸性胃液对患者黏膜的消化作用为溃疡形成的主要因素。消化性溃疡具有多种特点,例如发病迅速、难治愈等[4,5]。而近年来,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数消化性溃疡患者伴有上消化道出血情况,上消化道出血是指人体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主要包括胰胆、十二指肠、胃、食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大量出血是指患者在数小时内出血量>1000 ml,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黑便和呕血,患者常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具有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探究有效的治疗方式较为重要。

目前,NSAIDs 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其存在明显不良反应,其中以出血、消化性溃疡、胃肠道黏膜糜烂、消化不良较为常见,容易危及患者生命。该疾病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6],可能和以下因素密切相关:①药物直接作用:NSAIDs 为弱酸性,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呈现非离子状态,自由弥散出入患者黏膜上皮细胞,造成患者细胞渗透性增加,在患者细胞内中性环境中,药物离解度增加,形成大量H+,容易导致细胞毒作用,干扰细胞代谢,从而导致细胞死亡,对上皮细胞层完整性造成破坏;②炎性递质作用:释放组胺,白三烯对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具有强化的趋化作用,从而导致患者胃黏膜发生组织损伤和炎症损伤;③损伤胃黏膜屏障:NSAIDs 容易抑制环氧化酶1,导致维持黏膜正常再生的前列腺素合成不足,使患者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胃黏膜损害[7,8],如水肿、糜烂、溃疡等。

NSAIDs 类药物具有多种作用,例如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抗炎、镇痛、解热等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NSAIDs 能对结肠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预防,因此该类药物应用较为广泛。但是所有NSAIDs 类药物均存在胃肠道损伤等毒副作用,以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糜烂性胃炎作为主要表现,而NSAIDs 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出血为较为严重的并发症[9,10]。NSAIDs 引起胃肠黏膜病变发病机制主要为局部作用,具体包括:①系统性非选择性抑制剂氧化酶的合成,容易导致前列腺素减少,从而抑制人体血小板聚集,诱发出血情况;②直接通过患者胃肠道黏膜细胞扩散进入患者细胞内,产生局部毒性作用。医学研究显示,大多数消化性溃疡患者常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为消化性溃疡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较高,主要是由于酸性胃液侵蚀患者胃黏膜,从而损伤患者基底血管,形成溃疡后,引起血管破裂情况发生所致。对于该类患者,若未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易导致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11],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通过本次研究显示,NSAIDs 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出血占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比例较高,和临床文献报道相近。研究显示,口服 NSAIDs 药物,患者容易发生严重胃肠道病变,而溃疡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服药患者,由此证明 NSAIDs 是导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主要原因。

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NSAIDs 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出血以老年人较为常见,和以往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原因:①老年人存在风湿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对疾病进行控制,预防心脑血管意外情况发生;②老年人前列腺素合成能力不断减弱,导致黏膜血流灌注不断减少,使患者胃黏膜防御机能减退;③老年人血管硬化以及血管弹性差,容易对止血效果造成影响,导致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情况增加;④肝肾功能不断下降,导致药物在患者体内蓄积,毒性增加,凝血机制受到影响[12]。本次研究结果证实,两组均以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 NSAIDs 通过局部刺激患者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对患者胃肠黏膜造成损伤。本次研究显示,NSAIDs 组腹痛发生率、Hp 感染率、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非NSAI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 感染和服用NSAIDs 均是导致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研究认为上述两种因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患者贫血程度重,和NSAIDs 具有镇痛作用相关,从而掩盖患者出血、疼痛等症状。由于 NSAIDs 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缺乏典型临床症状,起病隐匿,入院时患者病情危重[13-15],本次研究观察到,除了对患者采用输血、药物等综合治疗外,对患者实施胃镜检查,能及时明确诊断及止血治疗,也是控制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手段,本次研究显示,NSAIDs 组患者伴有复杂的基础疾病,平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显著高于非NSAIDs 组。

NSAIDs 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特点主要包括出血程度重、住院时间长、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腹痛症状少等,对于该疾病防治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并发症预防和用药管理,具体内容:①对于NSAIDs 的使用指征需要严格控制,特别是患者存在心血管疾病、高龄,需要慎用[16-18];②加强对长期用药患者的知识宣教,告知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粪便潜血试验检查,早发现以及早诊断;③需要预防性采用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能减少 NSAIDs 对患者胃肠黏膜的损害[19,20]。

综上所述,NSAIDs 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出血发病隐蔽,出血程度更严重,需给予其相应的治疗措施,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猜你喜欢
消化性胃镜溃疡
儿童上消化道溃疡173例临床分析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观察与探究
生活方式干预在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
基层卫生院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效果探讨
正风林溃疡灵治疗口腔溃疡80例疗效观察
做胃镜 普通、无痛如何选
远离消化性溃疡 无忧生活
我也做了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