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酸麦角新碱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2-11-07 01:45季雯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1期
关键词:宫素出血量产后

季雯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位病因。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阴道分娩24 h 内阴道出血量>500 ml 或剖宫产4 h 内阴道出血量>1000 ml,若产妇发生不可控制的大出血,可快速造成产妇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1]。我国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约为3%~4%,造成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有关,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首要病因,约占所有产后出血病因的40%以上,且常合并其他病因存在[2]。因此,防治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是产科胎儿分娩后治疗的重点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瘢痕子宫、高龄产妇、多次孕产产妇的分娩率明显增加,产后出血以及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产后出血的防治任务更重[3]。缩宫素是促进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的基础用药,但疗效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且存在药效饱和现象,对部分预防子宫收缩乏力的治疗效果不理想[4]。马来酸麦角新碱可同时收缩子宫平滑肌和子宫血管平滑肌,特别对于血管丰富的子宫下段及全子宫均有较强收缩力,收缩作用持续时间长达1~3 h,能有效提升子宫收缩力,预防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加快子宫复旧速度[5]。本研究进一步分析马来酸麦角新碱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7 月在本院产科分娩的7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预防产后出血用药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年龄23~40 岁,平均年龄(30.4±5.1)岁;孕周37~42 周,平均孕周(39.8±1.3)周;阴道分娩17例、剖宫产19例;初产妇22例、经产妇14例。对照组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30.7±5.5)岁;孕周37~42 周,平均孕周(39.5±1.6)周;阴道分娩18例、剖宫产18例;初产妇20例、经产妇16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产妇符合《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6]标准,分娩后预防性使用促进宫缩药物;所有产妇均为单胎,无严重妊娠合并症,孕周37~42 周,无难产,分娩顺利。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合并严重妊娠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脓毒症;严重精神障碍;相关药物禁忌证。

1.2 方法 对照组在胎儿娩出后使用缩宫素注射液(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282),阴道分娩者肌内注射10 IU,剖宫产者宫体注射10 IU,之后另用10 IU 加入平衡液500 ml 中静脉滴注。观察组在胎儿娩出后于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成都倍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4526),阴道分娩者肌内注射0.2 mg,剖宫产者宫体注射0.2 mg,1~2 次/d,连用2 d[7]。两组治疗期间均严密观察阴道出血量及子宫复旧情况,若阴道出血量较多、子宫复旧不佳者,可重复用药1 次。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记录产后2、24 h 的出血量,采用敷料称重法计算出血量,并统计产后出血发生率,以阴道分娩产后2 h 出血量≥400 ml 或产后24 h出血量≥500 ml,剖宫产产后24 h 出血量≥1000 ml 为产后出血诊断标准[8];②用药前、用药后0.5、1.0 h测定宫底高度、宫缩次数,评估子宫收缩及复旧情况;③用药期间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后2、24 h 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产后2、24 h 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后2、24 h 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n(%)]

表1 两组产后2、24 h 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用药前后宫底高度及宫缩次数比较 用药前,两组宫底高度、宫缩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0.5、1.0 h,观察组的宫底高度低于对照组,宫缩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用药前后宫底高度及宫缩次数比较()

表2 两组用药前后宫底高度及宫缩次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a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n(%)]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后严重并发症,是我国产妇产后死亡的首要病因。产后出血起病急、进展迅速,早期发现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是抑制出血的关键,若发生不可控制的大出血会造成产妇死亡,需要切除子宫。宫缩乏力是造成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胎儿娩出后,若子宫收缩力不佳,则子宫内开放的血窦无法闭合,导致持续出血,甚至大出血[9]。因此,增强子宫收缩力,促使开放血窦闭合,是临床防治产后出血的主要方法,有助于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避免死亡风险。

缩宫素是临床最常用促进宫缩药物,为人工合成的多肽类激素,通过与缩宫素受体结合,选择性作用于子宫上段平滑肌和乳腺管平滑肌,发挥促进子宫收缩作用[10]。但缩宫素仅可作用于子宫平滑肌上段,对子宫平滑肌下段无明显收缩作用,且半衰期较短,静脉滴注为1~6 min,肌内注射可延长至0.5~1.0 h,在体内代谢快,若重复使用可使子宫平滑肌上缩宫素受体发生饱和现象,导致产后需持续静脉滴注来维持宫缩作用,总量需控制在60 IU/24 h,以防发生药效饱和[11]。此外,缩宫素存在一定个体敏感性差异,部分产妇在大剂量或持续快速静脉滴注后可能发生血压升高、水潴留、冠脉缺血等不良反应[12]。因此,单独应用缩宫素无法达到理想防治效果,需要联合其他药物提高对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力,减少产后出血并提高用药安全性。

马来酸麦角新碱可对全子宫产生强有力的收缩作用,主要通过子宫内部肌层及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促使整个子宫发生一个又一个的连续性收缩,达到预防、治疗产后出血目的。其肌内注射后可立即起效,作用时间长约45 min,可维持子宫节律性收缩约3 h[13]。与宫缩素的作用机制有显著不同,缩宫素是对子宫体外部肌层发挥作用,而马来酸麦角新碱是作用于子宫内部肌层及血管平滑肌,两药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充分发挥药效,提高对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后2、24 h 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0.5、1.0 h,观察组的宫底高度低于对照组,宫缩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证明在胎儿分娩后立即使用马来酸麦角新碱治疗能有效提高全子宫收缩力,减少产后2、24 h出血量,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达到确切的预防产后出血的目的[15]。同时,子宫收缩力的增强、子宫收缩次数的增加,可加快宫底高度的降低,促进子宫复旧[1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马来酸麦角新碱的用药安全性较高,大多为轻微不良反应,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综上所述,马来酸麦角新碱预防产后出血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促进子宫复旧,安全性好,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宫素出血量产后
产后会阴如何护理
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缩宫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与缩宫素在胎盘早剥产后大出血中的治疗效果
卡孕栓与麦角新碱分别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缩宫素配合米索前列醇片在产后宫缩乏力减少产后出血的临床评价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以减少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