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校教育生态 打造经纶特色文化

2022-11-07 09:54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贺小兵
华夏教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生命课程学校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贺小兵

一、以“幸福成长”为目的,打造课程文化

学校课程建设的品质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学生置于课程价值的原点,追求课程建设与人才的培养和学习需求相匹配,努力在学生学习需求和未来期待之间建立一种平衡。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同时伴随着成长。

德国著名文学家赫尔曼·黑塞的诗句写道:“人生的义务并无其他。仅有的义务就是幸福,我们都是为幸福而来。”学生的幸福不可复制,他们既要自己创造幸福的未来,更要享受幸福的当下。因此,学校是教会每个生命个体追求幸福的地方,幸福的获得离不开生命的成长,更离不开适合生命成长的生态环境。学生生态成长环境的建设需要自然、绿色、适合、灵动的课程作为支撑。为了实现这个愿景,在过去的几年之中,我们没有按图索骥,而是立足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开始了一场探究未知的旅程。学校全体师生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摸索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中形成了学校课程文化——让生命幸福成长。

例如,学校的社团建设,学生和老师都是社团的策划人、参与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申请社团活动的负责人,设计课程内容,安排课程时间,自主开展社团活动。学校的茶道社团开设以来,学生担任主讲人,为学生开设茶文化讲堂,传递中国的茶文化知识。在实践操作层面,与教师一起合作完成茶道的表演。当教师节来临的时刻,茶道社团的学生穿上自己喜欢的茶服,在学校的进门处为教师准备好茶水,向自己敬爱的老师们敬献一杯茶。学生用自己的劳动表达教师节对教师的祝福。这个过程中有知识的学习、文化的传承,也包含学生的自我成长。

学校的课程建设非常注重以“人”为本,在课程的学习中注重对学生的做人教育,同时,让学生在校园中收获成长的幸福。

二、以“平等尊重”为追求,打造课堂文化

在生命课堂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不变的是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学习品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的一种路径,包括了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监控、学习能力四方面。具体又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坚持力、担当力、计划力、执行力、探究能力和挑战能力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属于非智力因素。教师在课堂上以“平等尊重”的教学追求,在学生学习品质培养上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以语文教学为例,真正的语文素养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靠学生自己读书读出来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学校课程强调生成与创建,课堂因此形成了一种文化,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如鱼儿一样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自由舒展生命,尽情翱翔,绽放精彩。生命课堂视每一个生命在教师面前是平等的,课堂关注点不是“我教”而是学生“学”,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机会。形成了如下课堂共识:问题比答案重要,方法比知识重要,信任比帮助重要:通过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心中有梦,让梦想引领成长,让学生体验筑梦、寻梦、圆梦的过程。

(一)打造生命尊重的课堂

我校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禁锢,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出教与学双方共同经历、共同成长的全新教学路径。在实践中,教师注重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施展个人能力及人格魅力,达到帮助、影响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效果。同时,在个体的反思、学生的成长和互动交往中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不仅如此,教师更注重设计教学新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渐进式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支架,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学习、思维和创造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教学智慧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根据现代教学论的内容,立足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我们改变单向传递知识的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理念,实现师、生、本三方之间的有效对话。

(二)追求平等对话

在生命课堂打造的过程中,我们改变传统的独白式教学,注重课堂对话的平等。在研究实践中,立足对话,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基于师生互动和学生的思维发展,围绕师与书本、生与书本、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往进行有效设计。

例如,教师与书本对话:教师主要从人生观、价值观、个人经历和经验去理解、思考书本知识,在自己的个性化的解读中让知识灵活起来,丰富起来,配合任务情境的设计,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向学生传递文化。

学生与书本对话:设计预习的学习任务,课前学生阅读教学,依据自身的理解来进行尝试性学习;在课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期待,设计让学生主动给参与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倾听和研究。

学生与学生对话: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设计小组活动和集体解决问题学习任务,运用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鼓励伙伴之间的交流互动,激励学生积极地阐述自己观点和看法,在学习中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流。

基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上期待学习、享受学习,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在课堂改革的进程中,以生命课堂改革为基础,定位学科的课程标准,聚焦不同学科的特色,在课堂改革过程中教师不断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相信生命、发展生命;逐渐形成课堂文化——平等尊重。

三、以“自主自行”为抓手,打造德育文化

学校德育文化以“自育”为特色,学生以自我管理为基础,形成了人才成长和培养的生态结构,体现为个体自由地、独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种状态。学生成立自我管理组织——学生会。在这个组织中学生设计活动,管理自我。自我实现是自主行为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具体的行为和活动中建立一种被认可、被期待的机制,是学校自主德育的根本。从宏观上学校德育管理内容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

例如,初一认识自我,培养好习惯。其内涵包括培养自制力。初二发展自我,培养责任心。其内涵包括自尊自爱,也包括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国家负责。初三成就自我,提高人才质量。其内涵包括学生乐于自主,具有自主精神,以此提升生命质量、提升全面能力。

综合起来,自制力让学生能够自主,自尊自爱让学生愿意自主,自我实现让学生乐于自主,以上因素共同作用,有机融合,构成了学校的德育文化——自主自行。

四、以“仰高笃行”为追求,打造学科文化

为了彰显校园文化的活力与魅力,我们把打造“青春校园”作为目标,目标隐含了“阳光、向上”的价值追求,让学校成为生命成长的乐园。校园建设把“仰高笃行”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思路,“仰高”语出《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德行。后人多用“高山景行”比喻高尚的德行。我校的校名中“经纶”一词,在传统文化中有美好的寓意,用来比喻筹划治理国家大事,也借指抱负与才干,因而我们把“仰高笃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此内容体现出学生的高尚追求,励志向上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校园文化从两个层次体现了我们的追求、“仰高”是远大的人生理想、是价值观的引领;笃行是人生的实际行动,是方法论的指引。“仰高笃行”就是要砥砺师生既要有高远的理想和志向,又要脚踏实地,立足行动。

学校开发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课程内容按照不同文体设计专题,为学生设计阅读单,阅读单内容渗透文化阅读因素,学生运用传统语言凝练、优雅和精致的表达方式完成写作。“以诗雅情”课程:将现行初中课程计划中必修课程中拓展性质诗歌内容移到教学课程中,教师整合相应内容,采用大单元备课和主题教学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对诗歌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形成基础—拓展—深入的诗歌阅读教学步骤,探究并了解古人生活方式、感知古人生活态度、体会古人生活智慧,学习古人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用吟诵、绘画和音乐的方式表现阅读收获。“以礼雅行”课程内容:开展社团活动,学生根据兴趣特长、条件和基础,阅读并收集中华传统节日的材料,研究节日的起源、传说、故事和有关评论,学习古人在节日中传承至今的习俗和礼节,渗透文明礼仪和高尚情操的教育因素。

表1 七八九年级课程具体内容设置表

立足学科教学进行文化因素的渗透,在学生心中根植文化的种子,在课程的学习中打造我们的课程文化。

五、以“方圆有致”为品质,打造管理文化

在学校文化涵养之下,学校形成了管理文化——方圆有致,共享幸福。“方”是指管理制度的规范,师生活动的准则,是师生管理行为的轨迹。“圆”是落实管理行为的变通与灵活、理解和尊重,让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得到人文关怀,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让管理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素养。“圆”是管理的润滑剂。以方促圆,以圆建方,方与圆和谐统一,形成方圆有致的管理文化。

学校将“方圆有致”的管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获得一种幸福的人生体验,幸福存在于人受教育的过程中,使人获得探求知识和技能的精神愉悦,体验了幸福的内涵,也就能乐观地看待苦难。通过“方圆有致”的管理,努力使师生在享受教学过程中,身心和智慧获得自由和谐的发展。管理文化中包含价值观的内容,既是对古老传统思想的有效传承,更是从学校的发展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方圆有致”的管理文化,引领我们开拓创新,学生快乐发展,教师成功发展,学校和谐发展,倾力打造学校的生态环境,打造师生和谐的教育生态。

猜你喜欢
生命课程学校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